一、为什么会有三皇五帝之说——何谓圣人暨仲景何时被尊为医圣?
发布时间:2024-09-24 14:19 浏览量:30
《医经钩考》:一、为什么会有三皇五帝之说?
——何谓“圣人”暨仲景何时被尊为“医圣”?
如果对中医学感兴趣、对中医经典感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对中国圣人感兴趣、对中国上古史感兴趣的话,“三皇五帝”就是绕不过去的坎!
据中华民族相关史料传说、古籍文献及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等记载,有传说之一的上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之前)三皇指伏羲太昊氏(以木德王)、神农炎帝氏(以火德王)、黄帝轩辕氏(以土德王)与中医学有关系,即医学起源于圣人三皇之说。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对三皇的解说如下。
1、太昊伏羲氏:
伏羲氏以木德王(编者按:五行之推演),风姓,蛇首人身,生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因始有妊,生帝,都于陈。其理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人,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作二十七絃之琴,三十六絃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炎帝因斯,尝百草,以制九针,以拯夭札矣。
2、炎帝神农氏:
按:《通鉴》《帝王世纪》及《本草序》,炎帝以火德王,生于姜水,因而姓姜,有圣德,始教天下耕种五谷,故曰神农。味草木之滋,察寒热温平之性,辨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神而化之,作方书以疗民疾,立医道救民夭札,著《本草》四卷。至梁,陶弘景以《名医别录》加之为七卷。至唐,李勣、许孝崇等奉诏更复採摭,去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缪,纂修为二十卷,于今行焉。炎帝救民,泽及当时,恩垂万世,何休哉!
3、黄帝有熊氏:
按:《通鉴》《帝王世纪》《九鼎丹经》,黄帝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之子,长于姬水,故又姓姬。生而神灵,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见日月星辰之象,著星官之书,占斗纲所建,始作甲子。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盪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察五气,立五运,洞姓名,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受青牛紫府先生,三皇天文以效,万神至具。适崆峒,问广成子,受以自然经。登玉阙,得玄女九鼎神丹。至茅山,採禹余粮烹之,得铜,还荆山之下,鼎湖之上。叁炉定药,九鼎丹成。黄龙下迎,黄帝上升。群臣从上者七十余人。万姓仰望,故后世因名其处为鼎湖云。
现代中医史学大家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沿袭其说。
世传伏羲太昊氏有“画八卦”(《周易·系辞传下》)、“制九针”(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作《太始天元册》(唐·王冰注《天元纪大论》)之说,汉代托名神农炎帝氏有《本草经》、黄帝轩辕氏有《内经》《外经》(《汉志》)之说。且此三皇皆上古圣人,有人文始祖之称。实际上,此三皇具体所指是后起,源于晋·梅赜伪孔安国《尚书序》及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如《尚书序》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三皇五帝连名,见于《周礼·春官》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到底谁是三皇,谁是五帝,未有具体所指。《周礼》为晚出古文经,由汉儒国师刘歆置博士时命名,原名《周官经》。其作者有三说,周公、刘歆伪造、战国时人撰写(蒋伯潜《十三经概论》)。
三皇五帝具体所指,所言不一。近现代史学大家吕思勉认为“三皇异说有六,五帝异说有三”(《吕思勉读书札记》),童书业《春秋史》认为“三皇之说有七,五帝之说有五”,合二说简述如下。
三皇七说如下:
(1)天皇、地皇、泰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2)天、地、人三皇,见《春秋纬·命历序》,或天皇、地皇各十二头,人皇九头,见《太平御览》引相俊《始学篇》;
(3)伏羲、燧人、神农,见《礼纬·含文嘉》《白虎通》;
(4)伏羲、女娲、神农,见《春秋纬·元命苞》《运斗枢》;
(5)伏羲、神农、祝融,见《白虎通》;
(6)伏羲、神农、共工,见刘恕《资治通鉴外纪》;
(7)伏羲、神农、黄帝,见伪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
五帝五说如下:
(1)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见《孔子家语·五帝德》《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
(2)太皞(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皞(今天氏)、颛顼(高阳氏),见《孔子家语·五帝》《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
(3)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实六人而为五),此二说见郑玄注《中候敕省图》;
(4)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见伪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
(5)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见《周易·系辞传》《战国策·赵策》。
据上,皇非“三”而帝非“五”,且“一人有一人的三皇,各家有各家的五帝”。为什么最终定为皇三帝五——三皇五帝?
皇三帝五,实乃附会“三才、五行”而来,即“皇者效三才,帝者法五行”(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因战国秦汉时期托古而推崇三皇五帝之说(汉时尤甚),实与邹衍的“五德终始”有关。无论是相克说,还是相生说,都不过是附会当时的统治思想为皇权造舆论,显然是杜撰,后人已经说破了这一点。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清·崔述《崔东壁遗书·补上古考信录》及近代学者如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三皇考》等,均有详细说明。吕思勉《先秦史·三皇事迹》、童书业《春秋史·西周史略》,也有相同的论断(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所谓“五德终始”,乃战国末驺衍关于历史变化的学说。《〈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如淳曰:“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认为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德性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上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改变。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递嬗,就是火(周)克金(商)、金克木(夏)的结果。秦始皇以及西汉的统治者都用此说为自己的统治寻找理论依据。(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
五帝之说在前,三皇之说在后,乃“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顾颉刚语)——累积而成。各家主要说法略如下:
(1)五帝之说在前:
①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见《孔子家语·五帝德》《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白虎通·号》篇。
②三皇: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见《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2)三皇之说后起:
①三皇: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氏,见伪孔安国《尚书序》与皇甫谧《帝王世纪》。
②五帝:少昊(青阳氏,一说今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唐尧(陶唐氏)、虞舜(有虞氏),见《尚书序》《帝王世纪》。
又,据地下相继出土的文物、文献资料,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等上古圣人,确有部分其人或氏族。
要之,皇三帝五,实乃附会“三才、五行”而来,即“皇者效三才,帝者法五行”(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因战国秦汉时期托古而推崇三皇五帝之说(汉时尤甚),实与邹衍的“五德终始”有关。
4、何谓“圣人”?
(1)《辞源》说:“①人格品德最高的人。《易·乾》《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老子》:‘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儒家典籍中多以泛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自儒家定于一尊以后,特指孔子为圣人。……②佛教、道教对佛祖、上仙的尊称。……③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
(2)萧元、廖名春《周易大辞典》说:“古代对具有最高品德和智慧超凡者的尊称。在先秦儒家典籍中一般泛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样的人。‘圣人’一词在《易传》中凡34见,均属泛指。”
(3)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说:“①能通晓天地之理、先知先觉、精通养生、且次于真人、至人而高于贤人者称为圣人。素1……。②指医疗技术水平高的医生。素76……素77……素80……。”
据古代典籍及“辞书”所释,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认为,其本义有(1)圣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聪明人;(2)圣人是南面听治、统治天下、安定万民的人,古代的用法实与圣王同义,没有权位不能当圣人;(3)圣人是各种发明的集大成者,不是自己发明,也是臣下发明;(4)古人说的圣人是尧、舜一类上古帝王,都是死了很久的人。
据《易传》记载,上古圣人指伏羲、神农,其后有黄帝、尧、舜等帝王。孔子乃圣人之后,自己不会称圣人。孔子认为的圣人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是“生而知之”的聪明人,自己没有权位、是“学而知之”的普通人。孔子被尊为圣人,是死后被弟子如子贡、宰我、有若等树为圣人,乃孔门后儒之所为!梁启超认为先秦三圣人,指老子、孔子、墨子(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
以中医经典《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等而言“圣人”,当如《内经词典》①所释,是道家本色,与道家善“摄生”有关。老子《道德经》乃道家典籍,老子一书中的圣人共31见。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无具体所指,而是“与道同体”的人物,“处无为之事”;若以治国而言则为得道之国君,若以治身而言则为得道之“善摄生”者。然而唐代王冰次注《素问·上古天真论》时说:“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故曰圣人。”王冰据《易·文言传》嫁接而来,以“大人”换“圣人”。《易·文言传》原文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传》之“大人”,指有身份地位的贵族、有大才德之人,非指圣人。
5、张仲景何时被尊为“医圣”?
以中医学而言圣人,则指汉代张仲景,其被尊为圣人,是金代以后之事。如金代刘完素尊其为“亚圣”,明代方有执有尊其为“医圣”。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序》说:“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世,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孔安国序《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夫三坟之书者,大圣人之教也,法象天地,理和自然,本乎大道。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序》说:“医之为道,肇始于《本草经》,阐明于《素》《难》,至《伤寒论》而大备焉。《本草经》者,神农氏之书也;《素》《难》者,轩岐、越人之书也;《伤寒论》仲景氏之遗书也。然《本草》之作于神农氏,世传其说而不经见,《嘉佑本草序》谓,神农尝百草而医方兴。上世未有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名医仲景、华佗诸贤,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由是始见于《经》。诚如是,仲景既已首事其间,而乃有是论之作,则其先后《素》《难》而股肱之,其功岂不远贤于神皇轩岐与越人而独盛哉!于是医门尊之以为圣,犹儒门之圣孔子而宗师焉。”
仲景医圣之医学传承,始于传说之三皇,即伏羲(画八卦、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兴医方)→黄帝(坐明堂,述医理);祖述大圣人之意→元圣、任圣,伊尹(善烹饪,创汤液),神医扁鹊(方者宗,脉之始)→亚圣、医圣,张仲景(师从同郡张伯祖,论广汤液、述《伤寒杂病论》),→太医令,王叔和(私淑仲圣、撰次遗论为《伤寒论》,并著《脉经》)→医门习之,流芳后世,泽被万民→医门尊之以为圣——医圣矣!
据上可知,儒家、道家、医家之圣人,各不同矣!然而伏羲、神农、黄帝,乃三家之始祖也!
三皇四神二十八宿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