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筋娘娘传说的嬗变(扬州江都邵伯镇)

发布时间:2025-04-03 14:30  浏览量:5

在江都与高邮的分界点,亦即高邮湖与邵伯湖的连接点上,有一座露筋祠。祠中供奉着一尊女神-露筋娘娘,关于她的传说故事,在江淮大地上流传了上千年,已于2009年6月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高邮州志》载:“露筋女,不知何许人。会有行役,与嫂俱抵高邮郊外三十里,值天暮暑雨,蚊甚厉,托宿无所。道旁有耕夫舍,嫂止宿焉。女曰:嫌疑宜避。坚不就。竟以是夜吮死舍外,其筋露焉。后人哀之,为立庙貌,遂名露筋祠云。”

然而,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经过时间的洗礼与空间的淬炼,露筋娘娘的传说至少发生过两大演变。

一是原型属性的变化,从“鹿”到“人”再到“贞女”,从“路金”到“露筋”。

据最早见之于文字的记载,是南陈(557-589)江德藻的《聘北道记》:“自邵伯埭三十六里至鹿筋”,“此处足白鸟(即蚊虫),故老云:有鹿过此,一夕为蚊所食,至晓见筋,因以为名”。而据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卷之四记载:“相传江淮间有驿,俗呼露筋。尝有人醉止其处,一夕,白鸟姑嘬,血滴筋露而死。”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也在《憎蚊》的诗中记其事:“虽微无奈众,惟小难防毒。赏闻高邮间,猛虎死凌辱。哀者露筋女,万古雠不复。”到了南宋,学者祝穆在《方舆胜览》中则说:“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焉。其嫂止宿,女云:‘吾宁处死,不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

而据当地老人传说,尝有二人于此开炉炼金,一人忿争不已,另一人却置金于此而去。后人以其金立祠祀之,名“路金”。另有一说是,有两个商人在此分金,一人忿争不已,一人悉数赠之,其人大惭,置金路上而去。后人义之,以其金为之立祠,为“路金”。还有传说是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有部将路金,平定江淮时,在此地一次战斗中阵亡,后人立祠以祭。

故事的原型从最初的鹿到人,再到守贞女人;“路金”也变成了“露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随着时间流逝而演变的脉络。露筋娘娘的传说所赞颂并倡导的,是封建社会的贞操观、节烈观,这与北宋以来程朱理学所倡导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相吻合。这些都反映了一种社会道德,也是对人们心灵的一种慰藉与寄托。因此,露筋祠又被叫做烈女祠、贞女祠、正女祠、贞应祠、露筋娘娘庙。从此,人们便在此建祠以祀,纪念贞女,且香火很盛。其地亦名“露筋”。

北宋绍圣元年(1094)十月,大书法家米芾在此,写有《露筋之碑》,碑文中有“泽国之女,潜肤露筋”,“氏不显于一时,祠方揭于千古”之语。清康熙帝于1707年第六次南巡,在此题有“节媛芳躅”的匾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为露筋祠写下四首诗词。这样,贞女的节烈情操,大家的词翰碑刻,帝王的亲书匾额,运河的便捷交通,这诸多的因缘际会,就使得小小的露筋名扬四方。于是,不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或驻足留连,或登祠瞻仰,或咏诗题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墨宝。正如明代文学家王彝说的那样:“其初传之田夫野老,后来学士,大夫诗歌歌颂,万口如一焉”。露筋娘娘的传说,就此名扬四方。

一是原型地位的变化。从“贞女”到“女神”。

嘉庆二十年(1815)十一月中旬,在露筋祠的运河段发生了一件“江南人传以为异”的事。据时任漕运大员的陶澍在《漕河祷冰图诗集》记载:“嘉庆乙亥十一月,臣澍奉命视漕瓜仪……其时,漕艘归次出江者甫半,连日北风怒号,湖水冻结,深恐殆误漕行。爰斋祓为文,于是月十八日赍祷于神。次日,风回日暖,全河冰泮,篙师长竿,踊跃奋迅。二十八日各船出江报竣。其夕,冰凌复合,迨晓,一望浩然。明年,新漕驶行得无阻滞,计所运之米,多于上年一百五十万有奇,而行期反速四十九日。余押尾北上,躬拜祠下,复获顺风扬帆,至淮始息,有以知神之灵昭昭也”。

陶澍斋祷露筋娘娘使漕船顺利过江,原本只是一次巧合,但当时人们却认为是露筋娘娘在显灵。所以,两江总督百龄、漕运总督李奕畴、南河总督黎世序联名合奏,请求重修祠宇。嘉庆帝接到奏章后,不仅照准,而且下令封“露筋娘娘”为“昭灵普惠之神”,祠宇亦赐名“贞应”。而陶澍则写了《告露筋女神文》,并作了五言长诗《漕河祷冰八十韵》。一时间,文人唱和,热闹非凡。后来,这次唱和的诗汇成《祷冰图诗录》与《漕河祷冰图诗集》10卷。在唱和中,阮元有“隔岸近乡井,分风扶漕舟。庇民兼利运,神闸接湄州”的诗,直接将露筋娘娘与妈祖天后相提并论,称其为“庇民”与“利运”的女神了。

光绪八年(1882)淮扬一带发生洪涝灾害,运河河堤危在旦夕,直接危及沿岸数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左宗棠《甘泉县贞应祠记》载:“甘泉滨江露筋祠祀古烈女子,由来旧矣。扬州士民奉为江神,祷祀必应……光绪八年,江淮盛涨,长堤溃在旦夕。官吏土庶竭虔致祷,乃获转危为安。督漕使者庆裕公暨宗棠合祠入告,得旨颁香致祭,钦赐“香天净地”匾额,重新祠宇,用答神麻。两月庙成,盖光绪九年仲春三月也。县人请为之祀,敬书于此”,露筋娘娘又成了防洪护堤的保护神。

自大运河开通以来,人们一方面享受着水利带来的便利与富庶,一方面又得承受水患带来的威胁与灾难。此后,便把露筋娘娘当成运河的保护女神来顶礼膜拜,露筋祠也就成了人们祈求平安,庇护心灵的慰藉之处,途经的官员,商贾,船民,运丁,旅客,都会登上码头,入祠祭拜,祈求漕运顺畅,万事如意;出船安全,满载而归;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一帆风顺。据说,亦多有灵验。

然而,由于祠址低下,夏秋水涨,露筋祠却常有倾圯,历代多有重建。

据史书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巡盐御史刘澄甫重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傅泽洪重修,四十六年(1707)两淮运使李斯佺重建,嘉庆廿一年(1816)两江总督百龄捐修,道光十三年(1833)观察李彦章建楼三楹于祠的左侧,称为“三十六湖楼”,又集古今诗文词赋编印了《露筋祠志》,这当是露筋祠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因抗洪防洪需要,运河河堤的位置又有所变动,致使露筋祠连残存的遗址也给拆除了。

尽管露筋祠今已不存,但其文化遗踪如碑刻仍在。其中最著名的米芾《露筋之碑》石刻原碑虽已不见,但明代文徵明的弟子章表依据原碑刻拓本的石刻碑,还保存在泰州博物馆。另外,明正德年间的《露筋庙碑》,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扬州府立的《露筋烈女传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扬州知府郭光复和江都县知县张宁立的《重修露筋庙碑记碑》,都还保存在江都图书馆。另一块清光绪九年(1883)仲春两江总督立的《甘泉县露筋镇贞女祠碑记碑》,今还存于原渌洋乡露筋村,它们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朱毓麒)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