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上养肺、中养脾、下养肾”,太厉害了,你知道它吗?

发布时间:2025-04-03 10:30  浏览量:6

每一个关注健康的人,面对“肺、脾、肾”这些词,往往心生敬畏。它们是生命之根本、五脏之重器。

如果说人体是一座大厦,肺是天窗,脾是厨房,肾更是地基,三者一旦失衡,身体就会如失修的屋宇,摇摇欲坠。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味中药,不仅仅能“上养肺、中养脾、下养肾”,它甚至被誉为中医宝库中“气血双补、五脏同调”的奇药。

它不是人参、不是黄芪,更不是冬虫夏草,而是——黄精

黄精,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平平无奇,但它的内在价值堪比“中药中的全能王者”。

从《神农本草经》到现代临床研究,黄精的身影始终贯穿古今,被历代医者反复推崇。它不仅养生,更能防病、抗衰、延年。

它是许多中老年人保健茶中的常客,更是众多中药复方的核心成分。

为什么黄精能“上养肺、中养脾、下养肾”?这其实正是中医“整体观”与“辨证施治”思想的完美体现。

首先,从肺说起。肺为“娇脏”,最怕燥、怕寒、怕烟尘。现代人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肺部承受的压力远超古人。

黄精性甘、味平,入肺经,具有养阴润肺、补气生津的功效。对于因肺阴不足导致的干咳、少痰、声音嘶哑、乏力等症状,黄精可谓对症下药。

《本草纲目》记载:“润肺止咳,益气除烦。”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黄精含有多糖类、黄酮类及皂苷类活性成分,能有效提高肺泡巨噬细胞活性,增强肺部免疫功能。

再说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关系着人体对营养的吸收与转化。

脾虚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还会导致气血生化之源匮乏,表现为乏力、食欲差、腹胀泄泻等。黄精甘平,入脾经,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脾胃功能紊乱是常态,黄精的“补而不燥”特性,正适合这一人群。

至于,那更不必多说。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长发育,调节内分泌系统。很多人一听肾虚,就想起腰酸、乏力、脱发、性功能减退等问题。

黄精入肾经,擅长“滋阴补肾”,对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症状有良效。

《名医别录》更直言:“久服,轻身延年不老。”这不是一句浮夸的宣传,而是古人对黄精长期观察后的真实总结。

很多读者可能会问:黄精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有没有现代科学依据?答案是肯定的。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年第5期刊发的《黄精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指出,黄精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均有积极调节作用,具备抗衰老、降血糖、抗疲劳等多重功效。

尤其是黄精中提取的黄精多糖,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调节AMPK通路,提高机体代谢能力,甚至在某些动物实验中展现出抗癌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黄精还特别适合现代亚健康人群。白领一族长期熬夜、久坐、压力大,容易出现“表面健康、实则虚弱”的状态,中医称之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口干舌燥、夜不能寐、便秘、失眠多梦等。黄精恰好可以“润而不腻、补而不燥”,调和阴阳,恢复身体机能。

在临床使用中,黄精常与其他药材配伍,如与枸杞子同用可增强补肝肾之效;与党参、白术同用则可增强健脾益气之力;与麦冬、沙参配伍则更适合肺阴虚咳嗽患者。

正因为它的“百搭属性”,黄精也成为许多经典方剂中的“隐形主角”。

当然,也要提醒读者,尽管黄精性味平和,但并非人人适用。比如脾胃湿热、痰湿重、舌苔厚腻的人群,应谨慎使用。

此外,黄精分为“生黄精”、“制黄精”两类,前者偏寒凉,后者经九蒸九晒后性温润,更适合长期调养使用。尤其是市面上有些未经炮制的黄精产品,容易引起腹泻、腹胀,应特别留意。

再从疾病角度出发,黄精在以下几类人群中尤为适用:

慢性支气管炎:黄精润肺止咳、增强肺功能,适合长期咳嗽人群调理;

糖尿病前期人群:黄精降糖作用已被多个实验验证,尤其适合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中老年人群:随着肾气衰减,黄精可补肾养精、延缓衰老;

体虚乏力、免疫力低下者:黄精提升免疫细胞活性,从源头增强抵抗力;

亚健康状态人群:如常感疲惫、睡眠差、面色晦暗,黄精可以逐步调理气血。

另外,黄精的食用方式也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黄精枸杞茶、黄精炖鸡汤、黄精粥等,既能入药,又可入膳。

对于不喜欢中药味道的年轻人,也可以选择黄精口服液、黄精片剂等现代制剂,服用更方便。

当然,任何中药的使用都应建立在辨证基础上,切忌盲目跟风。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朋友,更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结来看,黄精之所以被誉为“一药三养”,不仅因为它涵盖肺、脾、肾三经,更因为它代表了中医“调和阴阳、扶正固本”的核心理念。

在这个快节奏、慢健康的时代,黄精或许正是我们寻找身体平衡的一把钥匙。

古人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但如果有一种药可以兼顾三补,那必定是黄精无疑。

它不是万能药,却是调养的良药;它不是灵丹妙药,却可能是你身体恢复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年第 8 版,主编:高学敏

2.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年版

3.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年第36卷第5期,文章编号:1001-1668(2021)05-0012-05

4. 中国知网:CNKI 期刊《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年第38卷第2期,文章编号:1673-7555(2022)02-0031-04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www.satcm.gov.cn

6. 《现代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