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胜: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发布时间:2025-04-02 10:15  浏览量:14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关于反腐败斗争的几次集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从坚守初心使命的高度认识自我革命和反腐败斗争

进入新时代,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力度前所未有,成效有目共睹。正是在这个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对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进行深入思考,在革命时期给出“人民监督”的第一个答案基础上,给出了“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要坚决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廓清思想迷雾,进一步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必须理解把握党的初心使命和党的自我革命的关系。2019年6月24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高度,深刻论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大意义,强调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启示我们,必须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矢志不渝、砥砺奋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深刻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并对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思想成果进行了归纳,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从严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接受人民监督,不断纯洁党的思想、纯洁党的组织、纯洁党的作风、纯洁党的肌体等等。习近平总书记还用“四个相统一”总结了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强调要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这些思想成果既来源于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也是继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四个不容易”作了概括:“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只有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从历史中汲取反腐败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认识反腐败斗争,一定要有历史眼光、战略高度,着眼于实现党的使命任务。”简而言之,有历史眼光,就是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深刻认识腐败是最容易颠覆政权的问题;有战略高度,就是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2013年4月19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关于如何推进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深刻认识“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从历史教训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二是深刻认识“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是深刻认识“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必须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反腐败法律制度执行力,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我们要善于用历史映照现实,通过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深刻理解一体推进“三不腐”,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到强调“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再到明确“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深刻阐明了一体推进“三不腐”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战略重点、方法路径,为走好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指引了正确方向。

2022年6月1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要加深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力和水平”。在深刻总结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健全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责任体系”“完善防治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健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等五个方面重点工作,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反腐败斗争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能力和水平。

切实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的思想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三个环节的割裂”。我们要把反腐败作为系统工程,深刻认识“三不腐”蕴含着“惩、治、防”相结合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处置、机制、思想多管齐下的系统方法。推进不敢腐的关键在于以惩治的方式,达到震慑的效能;推进不能腐的关键在于以制度的方式,达到约束的效能;推进不想腐的关键在于以教育的方式,达到引导的效能。“三不腐”既各有侧重,不能相互替代,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必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着力打通“三不腐”的内在联系,统筹联动、系统推进,实现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一体发力,使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约束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切实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实践能力。聚焦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强化“不敢腐”;抓住权钱交易这个本质特征,不断完善监管措施,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前移反腐关口,深化源头治理,不断拓展“不能腐”;深入推进党性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不断促进“不想腐”。善于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深化标本兼治,把治本寓于治标之中,以治标促进治本,注重办案、整改、治理一体贯通,从典型案件中查找管理漏洞和制度空隙,剖析背后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推动制度建设、警示教育,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等“后半篇文章”,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

腐败一日不根除,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从近年来查办的案件看,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在强力高压下仍然有人胆大妄为,这说明一体推进“三不腐”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在遏制增量、清除存量上见真章、求实效。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不断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在新征程上继续赢得历史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责编:周红霞 李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