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子遗址公园|探秘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千年历史的时空回响

发布时间:2025-04-02 08:55  浏览量:2

春分时节,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区出发,向南50公里,驶向位于和林格尔县境内的土城子遗址。极目远眺,一座绵延4平方公里的不规则长方形城垣跃入眼帘,打开见证民族融合发展的时空之门。

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又名盛乐古城)跨越春秋至辽金元时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土城子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等历史序列完整,其处于北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结合带的地理位置,更被赋予特殊的历史意义。

三座城址沉淀上下两千年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东西约1450米,南北约2290米,南、北、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相互叠压,由城墙遗迹、地表建筑遗迹和地下文化堆积构成,城镇建置的历史长达2000余年。

在南城,仅存部分城墙遗迹,平均宽度14米,夯土层厚约15厘米,系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的遗存。北城较南城大三倍,有城门四座,分布在城垣四面,带有瓮城、马面建筑,系隋唐时期文化遗存。中城的文化遗迹堆积最深,可达10余米,含战国、汉、魏晋、唐、辽金元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据史料记载,土城子遗址所在地于商周至春秋时期为猃狁、北狄居住的“襄”地;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云中郡,古称边城;汉高祖六年,汉朝从秦云中郡中另析出定襄郡,郡址设在土城子古城遗址处,称成乐县;三国时期拓跋鲜卑南下,猗卢部率领各部建立代王朝,在汉成乐城址上建立北都,改称盛乐;北魏时,将平城定为国都,但仍将盛乐城作为北都;唐代在此设立云州都督府,后改为单于大都护府;辽代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

三座城址相互叠压,时空在这里交错。战国青铜剑与汉代五铢钱共处,北魏角抵瓦当与唐代金花银碗同现,辽代马具与元代瓷碗比肩……在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遗址周围共发掘出2100余座墓葬,时代贯穿整个遗址的历史,出土有铜器、铁器、玉器、陶器、石器、木器、漆器、铜钱等各类器物万余件。这些文物串联起文明的谱系:从春秋“耳铸公剑”见证青铜文明北传,到北魏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印记,再到唐代单于都护府的戍边将士遗物,生动展示了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每个历史断面都在佐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轨迹。

出土文物铭刻交融历史

走进土城子遗址旁的盛乐博物馆,东汉墓壁画和角抵瓦当揭开了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历史切片。

在《宁城图》《车马出行图》等壁画场景中,胡商驼队穿梭市井、各族人物躬身行礼,生动还原了汉朝与匈奴、鲜卑等民族的商贸互市与礼俗交融。《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幕府图》以髡头赭衣的乌桓人与汉官共处的场景,印证了“民族和睦共治”的边疆治理智慧。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是我国考古发掘迄今所见榜题最多的汉代壁画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和三耳室,墓顶及甬道两侧有壁画50多幅、榜题250多条。壁画内容反映了墓主的仕途经历以及升迁各任时的车马出行图、历任官职所在城市和府舍的官府图;有反映统治阶级生活的饮宴、舞乐、百戏的描绘;反映东汉时社会生产活动的场面,如农耕、庄园牧马、放牛图等,不同民族的装束、发式、相貌,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时期我国北方多民族居住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生活面貌。

“中原汉文化就像磁铁一样,吸附着北方的狩猎、游牧民族逐渐南下。他们的南下之旅,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教授多次参与了土城子遗址发掘工作。在中城发现有黑面磨光筒瓦、板瓦、莲瓣纹瓦当等建筑构件,与山西平城地区、河南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一致。具有浓郁鲜卑文化特点的器物与墓葬的出土,成为鲜卑人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迁至古阴山地区建都立业的重要历史实物遗存。

角抵瓦当是1988年在土城子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瓦当为灰色陶质,呈圆形,直径为13厘米,瓦当的外侧为忍冬纹,内侧为连珠纹。在瓦当的正中间浮雕有两个圆润稚拙的孩童,一人环抱对手头部,一人俯身紧搂其腿,虽呈角抵之姿,却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在北方草原地带,摔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体育运动,瓦当上孩童的嬉戏较量,留存着草原竞技的豪迈记忆。文物专家认为,这件角抵瓦当是鲜卑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有力证据。瓦当上未分胜负的较量,恰似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注脚——各民族亲如一家,在交融中焕发新生。

一座古城焕发时代新生

“土城子遗址是内蒙古地区现存出土文物较为丰富、沿用历史时间最长的古代城址,是研究我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珍贵遗产。”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出土的文物真实反映了古阴山南麓土默川平原的农牧交错带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现象。

2017年,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随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推进,沉睡的古城将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据悉,根据建设规划,将对宝贝河沿线中城文化断层、南城内发掘点、北城外墓葬区、城内已探明的城门进行展示,恢复城内历史道路,建设遗址现场展示馆和室外考古馆,全面系统地推进土城子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揭示其历史价值。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二学生候晓乐是盛乐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参加了不少专题展览、学术论坛及公共教育实践活动。在她看来,能直观地触摸历史,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历史文化知识传递给观众,很有意义。

前不久,内蒙古艺术学院学子走进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开展了一场探寻历史与未来的研学之旅。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为提升创作灵感和设计思维,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提供了重要素材。

“遗址本体就是最大的一件藏品。”博物馆讲解员称,遗址区和博物馆相映成趣,站在“半嵌入式”设计的博物馆顶层远眺,就可以看到遗址核心区,让实景展示与复原想象互动,共同阐释遗址的价值。

未来,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更多青少年、文博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让历史触手可及,同时拉近考古与公众的距离。”在考古工作者看来,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古今同地是考古遗址公园的最大特征,也是其魅力所在。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推进,边发掘边开放的模式,更能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情。

丨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