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才子 太平宰相

发布时间:2025-03-29 20:29  浏览量:31

宋朝哪里出的人才最多呢,那必定是江西,江西哪里出的人才最多呢,那必定是抚州和庐陵,抚州和庐陵的人才谁排第一呢,那必定是晏殊。说起来您还别不服了,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临川神童、抚州籍第一个宰相都是晏殊。各位看官,他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和令人钦羡的事迹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01.神童出世 考场折桂

晏殊祖宗往上数好几代都没出过达官贵人,其父晏固也是基层衙门小吏。按照“聪明有种,富贵有根”的俗语,晏殊估计也是个平凡人,然后再过完平凡的一生,在奔涌向前的历史长河中有如一滴水珠,半点浪花都没溅起,很快就被人遗忘。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晏殊偏偏天纵奇才般降生在这样平凡的家庭了,真可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晏殊自幼聪颖,5岁能诗,7岁能文,年纪轻轻,与人讨论学问,才气闻名乡里。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听闻抚州临川县有这么个天纵奇才,将他以神童的身份向宋真宗推荐。宋真宗让晏殊与一千多进士同时参加廷试,谁知他一点都不怯场,提起笔来就把试卷答得非常漂亮。

宋真宗对他一阵嘉赏,赐他同进士出身。宋朝进士扩招,但好多人也是二十几三十几岁才考中进士,晏殊14岁就成了进士。那个时候,比他大2岁的范仲淹还在寺庙里“划粥断齑”,以一种自虐的方式苦读。

当时宰相寇准对皇帝提拔晏殊有些不爽,他说“殊江外(南)人”晏殊是江西人。江西之前属于南唐,南唐故地的人民感念李后主厚德爱民,所以作为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寇准让宋真宗对这小小的江西老表提防点。宋真宗非常仰仗出将入相的寇准,但这也不妨碍他作为皇帝的宽阔胸襟,他回怼道:“张九龄不是江外人吗?”

有人说寇准搞地域黑,宰相肚里不能撑船,其实这只是表象。除了晏殊神童外,还有一名来自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姜盖,他虽只有12岁,一口气作了6篇诗文,但宋真宗更加喜爱晏殊文章“属词敏赡”即文采斐然又有见解。可是寇准想要压制晏殊,让姜盖出头,但没成功,姜盖后来也就籍籍无名。晏殊小小年纪,与宰相无冤无仇,你为什么要压制他呢?

过了两天,宋真宗让晏殊参加诗、赋、论的复试。晏殊一看题目便愣住了,很快他就向宋真宗汇报:“我曾写过这篇赋,请您再考我其他的题。”一般考生哪个不希望考的都会,蒙的全对,可晏殊就有一种非常自信的坦诚。宋真宗就爱他这么坦诚,等他做完另一套试卷,又对他连连称赞,擢升他为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

晏殊一贫寒人家出生,怎么会提前做过要考试的试卷呢,要知道宋朝虽是扩招,但非常讲究公平公正,严格的糊名法和誊录法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当时参知政事王钦若是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很有可能就是他提前向晏殊这位小老乡透露试题了,而且王钦若有科场索贿的前科,又是与寇准交锋激烈的政敌,这就不难理解寇准为何要排斥晏殊了。

话又说回来,秘书省的这些官职虽然低,可他们出入的都是皇家图书馆,容易碰到皇帝让他们推荐或讲解书籍,有时向他们就国事提问,如果能让皇帝满意,被擢升是分分钟的事。这样的安排也有宋真宗的良苦用心,让晏殊不要过早涉足复杂的官场,而是继续深造为好。为了让神童顺利成长,宋真宗还特意安排名儒陈彭年与晏殊游学,陈彭年是建昌军南城县(今江西抚州南城)人,充当这位小老乡的老师。

当时天下太平,群臣无事就会聚会、宴饮、交游。宋真宗非常关心晏殊,便询问他的动态,得知他天天闭门读书,从不外出游乐,宋真宗对此大喜,赞其刻苦勤奋有定力,称他“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晏殊被授东宫官职后,进宫向皇帝表示感谢。宋真宗问他你晓不晓得我为什么这样安排?是因为你刻苦读书,谨慎持重。晏殊却说:“不是我不喜欢宴饮游乐,是因为我没有钱,如果有钱,我也会这样做的。”宋真宗对他的好感值噌噌噌往上涨,现在可以说爆表,连连夸赞他,心里记着他,想着日后要好好提拔他。

15岁那年,晏殊参加“召试中书”的考试后,先任太常寺奉礼郎,又迁光禄寺丞。到20岁时,晏殊被提升为从六品上的著作佐郎,而那时的范仲淹(/(ㄒoㄒ)/~~干嘛又cue我)刚到应天书院上学,只算是大一的新生。宋真宗非常喜爱晏殊,在去亳州太清宫祭祀时,也把他带上。

当时途经应天书院,里面的学子和各路游人争相出来观望,想要一睹天子圣颜,只有范仲淹仍旧沉浸在他的圣贤书中。二人擦肩而过,但相逢的人总会再遇,他们之间日后还会有许多交集。跟着皇帝参加重大祭祀活动回来后,晏殊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穿上了正六品的朝服。

宋真宗对晏殊就像对自己的子侄辈一样,在生活上也是关爱有加,在他生病时,竟安排宦官带上御医去探望。在晏殊父母亲先后去世时,宋真宗两次“夺情”启用他,仍将他留在中央任职,生怕耽误了他的仕途。一再将他升为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升王就是赵祯,即日后的皇太子、宋仁宗。

赵祯被册立为皇太子后,晏殊又被授予太子舍人一职。这一职务级别不高但很重要,太子以后可是要当皇帝的,把太子侍奉好了,往后有大好前程等着呢。不久,晏殊被任命为知制诰、判集贤院。宋真宗生怕晏殊升职升得不快,又将他任为翰林学士,充任景灵宫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礼仪院。

宋真宗平日里常常给晏殊传递小纸条,将治国理政或文学掌故中的一些疑问写在纸上,以这种方式表示对他的信任。有一次,宋真宗的小纸条传到中书省的公案上,让一班宰执一脸懵然,看来晏殊在宋真宗心中的地位要胜过那些宰辅大臣,这不是皇帝的心腹亲信还是什么。似锦前程好像就在眼前向他招手了,可他的大贵人宋真宗就在这时病重了,皇后与大臣为争权明争暗斗,失去皇帝庇护喜爱的晏殊能在仕途上一直飞黄腾达吗?

02.刚简正直 宦海沉浮

宋真宗还躺在病床上,宰相寇准与枢密使(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丁谓拉帮结派,展开激烈政争。寇准反对刘皇后摄政,而是坚定认为当由他们来任辅政大臣,辅佐皇太子处理政事,丁谓则支持刘皇后摄政。“慎密”(谨慎周密)的晏殊认为自己是宋真宗一手提拔的,所以这回并没有站队。可寇准因酒喝多了,泄露了废除皇后摄政的密谋,后因他的党羽周怀政情急之下谋划造反被牵连,丁谓一党趁机强烈要求宋真宗罢免寇准。

宋真宗是玩制衡之术的高手,怎能坐看丁谓一党独大,他召晏殊来商议对策,可晏殊保持沉默,寇准可是曾经打压过他的人,即便是名相又如何,但他也没有站到丁谓阵营中。宋真宗架不过丁谓一党,只好无奈的下诏罢免寇准。

可丁谓胆大包天,擅改诏书,将寇准贬谪到大陆最南端的雷州。随后,又想矫诏任丁谓为相。丁谓一党让翰林学士刘筠起草任命丁谓为相的诏书,刘筠觉察到其中有异常便推辞不干。丁谓一党转而找晏殊起草,晏殊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翰林院见到刘筠时,晏殊心中有愧,侧着脸从他身边走过,都没打招呼。

宋真宗去世后,政争中胜出的丁谓与曹利用想要绕开刘太后,独掌朝廷大权。朝臣对此议论纷纷,但都不敢站出来说话。这时晏殊挺身而出,提出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才解决了纷争。刘太后见他在关键时刻力挺自己辅政,平息了各方争端,又念及他是先帝心腹、东宫旧臣,不断提拔晏殊,最终将他擢升为枢密副使(正二品,主管全国军事副长官)、刑部侍郎。

然而好景不长,晏殊很快从平步青云中栽了跟头,原因是他得罪了新恩人刘太后。刘太后想要将幸臣张耆提拔为枢密使,晏殊直接上书反对,不愿此人当自己得顶头上司。张耆可是刘太后的恩人,宋真宗还是襄王时,看中了流落开封街头的刘娥(刘太后名),可他的父亲宋太宗不同意二人交往,宋真宗旧情难舍,关键时刻是张耆修建房子,让宋真宗能够金屋藏娇十多年,登基后与刘娥重温鸳梦。刘娥能从街头流落女当上皇后、太后,张耆有大功劳。张耆虽对刘娥有恩,可在晏殊看来,他不过是宋真宗当年的一个小马仔,官位怎能凌驾于他这个神童才子之上。

不过,刘太后不好因私事拿晏殊开刀。在跟随刘太后去玉清宫时,他忘了带重要的办公用具——笏板,他的侍从给他送去时,他嫌送晚了,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很不体面,于是怒气冲冲地用笏板打侍从,结果把人家门牙打掉。宋朝崇尚仁政、德治,台谏官员见堂堂高官,殴打侍从,怎么忍得下去,疾风骤雨般弹劾他。刘太后趁机借力打力,令他以刑部侍郎外放知宣州,几个月后改知应天府。

当年那个周密谨慎、儒雅圆融的晏殊不在了,而是一个暴躁的急性子。向来顺风顺水步步高升的他,第一次栽了个大跟头,但晏殊并不长记性,到宣州时仍然急躁,让手下和百姓都很畏惧,《宋史》称他:“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

到了应天府,晏殊干了件大事,那就是请正在丁忧的范仲淹执教应天书院,将五代以来荒废的州县之学兴办起来。范仲淹学富五车又胸怀天下,很快使其成为四大书院之一。晏殊在应天府办学办得风生水起,仅过了2年,朝廷就把他召回中央,先后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晏殊继续锦鲤附体,不断高升,出任三司使(财政部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等职务。

刘太后权倾天下,就只差个皇帝的名分了,她拜谒太庙时,有阿谀奉承之徒建议她穿衮冕。刘太后却不敢贸然迈出那一步,但又心存侥幸,她已经六十四岁了,很想过过皇帝瘾,于是试探地问晏殊。晏殊立即引用《周官》之礼加以劝阻,衮冕可是皇帝重大庆典时穿的礼服,太后怎能僭越。刘太后听到晏殊强烈的反对语气,只好作罢。

三个月后,刘太后去世,晏殊的学生赵祯亲政即为宋仁宗。宋仁宗得知生母是李宸妃后,一向宽厚仁慈的他暴跳如雷,责怪晏殊当年为李宸妃写墓志铭时,只写她生了个女儿早夭了,让她母子俩此生无法相认,这是怎样的人间悲剧。尽管宰相吕夷简一再解释,那种环境下,谁都无法说这事,因为这会影响到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地位。可宋仁宗还是将晏殊贬谪为知亳州,后带刑部尚书衔徙知陈州。

等到赵祯皇位坐稳了,气消了,没多久又把晏殊召回京,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并第二次出任三司使。回到朝廷中枢后,晏殊的职务又不停往上升,直到枢密使、宰相。可晏殊宰相每当上2年,就台谏官员孙甫、蔡襄被人盯上了。台谏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负责规劝、纠治皇帝乃至百官的不法行为,弹劾是他们的杀手锏。

宋朝台谏系统非常发达,孙甫、蔡襄又都是直言敢谏的人,他们弹劾晏殊的罪名有一长条:谏官反对欧阳修出为河北都转运使时故意不许,调动官兵修建自己的府邸,对西夏过于软弱,墓志铭没明写李宸妃是皇帝生母是因为想要以图谶邀名等。这些事可大可小,若有若无,但谏官就是紧抓着不放,认为你堂堂宰相,行为不规范怎能为百官树榜样。

宋仁宗本来就是个很听劝(耳根子软)的人,而且图谶这玩意历来被皇帝所忌讳,他将晏殊贬谪,让晏殊先后在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等地任职,这一外放足足10年。63岁的晏殊年老多病,他上书向宋仁宗请求回开封养病,还卑微地提出,等病好了就继续外出任职。宋仁宗终究是仁宗,他批准晏殊回京,享受宰相待遇,每五日上一次朝,再当他的老师为他讲经释义。

翌年,晏殊病重。宋仁宗得知情况后,想要前去探病。晏殊立即派人上奏:“臣老病在身,很快就痊愈,不值得让陛下担心。”一个多月后,一代才子撒手人寰。宋仁宗亲自前去祭奠这位三起三落的老师,并为没有看望他而感到遗憾,特为他辍朝两日,追赠司空兼侍中,赐谥号“元献”,亲自为他的碑文题写“旧学之碑”四个字。

03文治武功 定鼎山河

晏殊在仕途上被贬谪几次,但仍能东山再起,靠的就是他的心态和能力。在朝堂上,他改革科举取士制度,主张科举考试应重策论、轻浮华文风,推动以实用为导向的取士标准。主持贡举时,提拔欧阳修、富弼、韩琦等未来的政坛大V,举荐过范仲淹、孔道辅、梅尧臣、王安石等贤良名臣,范仲淹比晏殊大2岁但一直以老师之礼待他,当时就有“一时之贤,半归晏门”的说法,称赞他慧眼识才、奖掖后进。

在任三司使时,晏殊整顿财政税收,清理国库积弊,规范收支,缓解真宗后期铺张浪费造成的财政压力。反对劳民伤财的“祥符封禅”等迷信活动,提倡节俭治国。要求各级官府废除冗余宴会、仪仗等耗费,各级官员则“务从俭约”。宋真宗对他宠爱有加,视为肱骨之臣,但他经常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上疏建言:“国用宜惜,民力当恤”,主张将财力用于赈灾、教育等民生领域。

很早就显贵了的晏殊始终能以身作则,“自奉清俭,食不重肉,衣不兼彩”,一直清廉节俭,不吃很重的荤腥,也不穿很贵的衣服,家具扎实经用就好,不追求华美,“器用止取坚完,不求雕镂”。地方官员和门生故吏常向他馈赠礼品,他却一概谢绝:“俸禄已足养廉,何须分外之财?”晚年退居应天府,地方官要为他修建房宅,他坚辞不就,称:“旧庐足蔽风雨”。晏殊严禁家族子弟倚仗权势敛财,要求家人耕读传家,并将“俭以养德”写进家训。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各代优厚文人士大夫,当时官员广置田产,晏殊却“不治第宅,不营产业”,他在晚年还告诫子孙:“吾家素以俭约为法,子孙若贤,自能守门户;不贤,虽厚积适足为祸。”是啊,子孙如果贤能,足以自立门户,子孙不够贤明,多给他留财反而害了他。晏殊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才华横溢,与其父合称“大小晏”,但却一生清贫,晚年甚至“家人饥寒”。晏殊清廉节俭的作风,不仅深深影响到了家人,也给当时文人士大夫树立了榜样,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虽至高位,却无不清俭持身。王安石很少敬服谁,但他由衷称赞晏殊:“晏公为相,天下仰其清德。”

他在馆阁任职时,主持编修《真宗实录》保存重要历史文献,为后世研究北宋前期政治提供依据。他整顿皇家藏书,校勘典籍,促进文化传承。在宰相任上,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教学内容改革,使得京师至州县都有官学,而且在官学设教授,任用学识渊博的人当老师,这就是鼎鼎有名的“庆历兴学”,为宋朝教育文化的发展乃至打造文治盛世奠定坚实基础。

当李元昊称帝出兵陕西时,西夏军蓄谋已久,出其不意,打得陕西边情告急。晏殊分析形势,奏陈加强军备的四条要务:撤消内臣监军,使统帅有自主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提升战斗力;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宋仁宗对他的建议深以为然,全部采纳,最后打赢了这场战争。

在陕西经略使任上,晏殊加固城防,训练厢军,提升边防战力。不过他反对盲目征兵,减轻军费负担。在宋仁宗即位初年,辽国趁机施压,晏殊建议“增岁币”替代割地,避免战争,为日后“庆历和议”奠定基础,而且他主张“以夷制夷”,联合西夏牵制辽国,缓和北方边境压力。

在地方上,他大力扶持应天书院,聘请名师,培养大批人才,开庆历兴学先声。应天书院成为重要人才基地,后来的宰相欧阳修、富弼、张方平、王安石等人都曾在该书院读书,深受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被誉为北宋“宰相的摇篮”。另外,还有孙复、石介这样的“宋初三先生”(思想家、宋理学先驱)都曾在应天书院就读,深受“明体达用”思想浸染。在知应天府、颍州等地时,晏殊精简冗官,减轻赋税,赈济灾民,深得民心。在陈州任上遇旱灾,果断开仓放粮,并上奏减免赋税,真正关心民生疾苦。

晏殊虽然起起落落,但一生并无遭受重大挫折,而且很早就登高位而显贵,没有像寇准、苏轼、苏辙等人那样,被贬谪到天涯海角、瘴疬之地,也没有像主导变法的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那样壮志难酬,更没有向后来的文天祥、陆秀夫那样遭遇国破家亡之痛,所以他也有“太平宰相”之称。

04一代词宗 婉约先声

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写得非常香艳,多是伶工所作,文人士大夫都不屑写词,李后主李煜将身世之感、家国之思、亡国之痛等深刻的感慨融入词作中,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与艺术价值,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可是,在宋初写词的文人士大夫并不多。历史将宋词奠基发展的接力棒交到晏殊这个神童才子手上,他孜孜不倦地大量作词,将“诗言志”的传统引入词中(为苏轼“以诗为词”开路),他将文人士大夫的哲思与生活情趣融入到词中,使词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言志的正式文体。

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称,晏殊在词史中的地位是承前启后的,他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优秀词作带动了宋词的繁荣,即“临川(晏殊)珠玉继阳春,更拓词中意境新”。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冯煦《蒿庵论词》称晏殊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元献词,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五代之滥觞,宋初之砥柱”。晏殊的词“和婉而明丽”(王国维语)“伤感中带有圆融的观照”(叶嘉莹语),实则开创了宋词婉约之风,所以是第一才子。晏殊精通音律,其词既合乐可歌,又注重文辞锤炼,成为后世“格律派”(如周邦彦)的先声。

晏殊在宋词发展史上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有人称他是“词人里的盛世宰相,宰相里的天下文宗”。讲了这么多理论,我们不妨直接品味一下他的一些代表作。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以上这首《浣溪沙》是晏殊非常著名的代表作,感叹春光如水,韶华易逝,但又哀而不伤。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富贵闲人,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畏惧,但又深切体会到流年逝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词读起来令人波澜不惊,可又能让人反复咀嚼体味,韵味无穷。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古今成大事者、做大学问的第一层境界就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做事首先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做人到达一定高度,因此这两句很有名。但我个人认为整首词都不错,也是写人生中淡淡的忧愁,是宋词的典型,温婉清丽。我尤其喜欢最后两句,那时车马很慢,想要传达情愫和问候,都要通过书信,但山长水阔,又不知被寄信的人如今在哪,不写思念却尽是思念。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也是感叹时光易逝,相思无尽,看来再怎么富贵,再怎么有才华,都敌不过时光。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不少帝王求仙问道,希望延年益寿,晏殊不知有没有这样,但他在这首《渔家傲》中有长生不老的想法。

晏殊的很多词就像以上几首,如一杯清茶,淡淡的香味却隽永无比。

此外,晏殊还专门写了本《解厄学》,这看起来很冷门,但其实很符合现代人,焦虑迷茫不走运时,可以找来看看,他会教你怎样破解厄运。在晏殊看来,“驭情为先,而后可驭人生”,能够控制住情绪、性情,才能驾驭好人生。没想到吧,堂堂宰相也会写这样的书,真没想到他会有什么厄运。

《解厄学》篇幅很短,共有八卷,分别为藏锋、隐智、戒欲、省身、求实、慎言、节情、向善,大家对其中内容可辩证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