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冯至研究的新境界——评王邵军《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
发布时间:2025-03-31 16:43 浏览量:7
王邵军的《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是一部冯至先生的评传。冯至先生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绕不开的杰出诗人、学者、翻译家。这部著作以思的深度、史的广度、世的宽度、文的精度,对冯至先生的生命与创作进行整体性研究,是一部冯至先生的人生成长史、精神发展史、文学创作史,构建了冯至人生与文学创作研究的新体系,填补了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对冯至研究的诸多空白,为冯至研究开辟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冯至先生1905年出生于河北涿州,1993年在北京逝世。在八十九年的人生历程中,留给诗人最强烈的回忆之地是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前半期德国的海德贝格和40年代前半期的昆明,他把这三个城市称为自己的“年华磨灭地”,认为它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启发个人的情思,是他乡无法比拟的。本书作者认为,主人公一生最铭心的回忆、最有价值的思考、最重要的作品,与这三个时空坐标息息相关。它们是冯先生心灵的故乡,在那里,他感受、体验,克服、隐忍,走出了一个有弹性的人生,实现了生命、思想、诗歌的多重耦合,完成了一个现代知识者独特的心灵探寻和蜕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文化地理学和心理分析学视角,在传主标举的三个时空之外,增补了他生命和诗学中的第四个重要时空,即童年和故乡,深入挖掘了地理和家族因素对于冯至性格、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将之命名为主人公追寻生命意义的零公里处,这超越了冯至先生对自身生命历程的认知,显示出评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评论眼光,具有独到深刻之处。关于故乡、北京、海德贝格和昆明对于主人公生命创造的价值,作者抽丝剥茧,寻幽探微,深入探究孤单童年之于传主的情绪基因、五四运动之于青年冯至的觉悟、远泊德国的留学生涯之于诗人的神会旁通、寄身昆明沉潜读书之于作家的影响,并深刻剖析杜甫、歌德、里尔克以及郭沫若、田汉、宗白华、梁遇春、杨晦,荷尔德林、海涅等诗人之于冯至的心灵映照和审美浸润的意义。从孤寂的童年、浪漫的青年、忧郁的中年到热诚的老年,作者以诗性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繁复的材料复原的场景,生动绘写了主人公置身时代和世界的生命图景,阐释了诗人创作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范式,显示出评者知人论世、品文论人的方法论和时间上沿波讨源、空间上找寻关系的评论视野。
在这部评传中,作者对冯至先生的精神轨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绘制,提出了鲜明而深刻的观点。他认为,冯至先生精神的独特性,在于其自我克服与不断否定。考其人生历程,少年的冯至在6年内先后失去生母与继母,生命的无常、命运的叵测,使得他孤独的精神之舟搁浅在漠漠如沙的世界。自1921年16岁跨入北京大学求学始,冯至的生命就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结缘,除了两度短期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和北京孔德学校任教,北京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联大,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留下他生命的一串深深的足印,浸淫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思与诗”成为他生命的底色。大学几年的青葱岁月里,唐诗宋词的古风,德国浪漫主义的细雨,浅草社哪怕在沙漠和荒土中也要培植文艺浅草的追求,沉钟诗人即便死去在水下也要“将沉入湖底的钟敲响”的决绝,唤醒他开始新的精神抉择,浪漫纤细的心灵呼唤大的宇宙。大学毕业,他“北游”哈尔滨,步入中国的“荒原”,这位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精神在现实的磨砺中发生新变,在庸俗的喧嚣中拒绝随波逐流,在艰涩、苦闷、隐忍、坚守中,尝试对于孤独的克服。1930年,他漂洋过海,抵达德国深造,学文学、研哲学、修艺术,爱情的甜蜜、视野的开阔、阅读的深广,形塑着这位素来静默沉思的中年诗人,他在观察和体验中向内心挺进,在宇宙大化的哲学思考中否定自我、超越自身。五年后,他回到风雨飘摇的故国,由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昆明,生活的艰辛、丑恶的刺激,使他在生命放逐的岁月里,于个体陷入无助与孤绝的时代实现断念与蜕变,在微小的事物上,他发现庄严;在平凡的日子里,他思考博大;从所崇敬的人那里获得人性的尊严,从繁杂的矛盾中找到“决断”的方法论,从而坚实执着于存在,默然承担起外在赋予的一切,体认真正的生之意义。伴随跨入新中国新天地,冯至的精神探索也进入新阶段,他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这样深切的责任感”,听到“一个从来没有这样响亮的呼唤:‘人民的需要’”,他把自己当作一片木屑投入火中、极小的一滴水投入水中,最后在“人民性”中获得精神的安放。作者梳理分析冯至先生的一生,认为他从不间断思考,他的生活即思想,他思想中闪现的沉潜、坚忍、断念、舍离、决断、不断地自我否定、天地境界、人民性的精神之光,时常照到自己的内心,照亮前行之路。他对时代既介入又超越的思考,对宇宙、自然充满神性的感悟,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探询,代表了我国现代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萌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与融汇。特别令人信服的是作者不避讳传主精神成长存在的空间,以辩证理性的思考指出先生精神探索的不足和缺憾,克服了当前某些传记创作中一味搊抬、刻意回避问题的弊端,值得倡扬。
不仅如此,让人欣喜的是,这部评传紧紧将时代背景与诗人的产生结合起来、将传主人生与文学创作统合起来、将作品赏析与精神挖掘整合起来、将客观叙述与主观分析融合起来,体现了从时与人、史与论、精神与审美等多重维度展开研究的理论品质。这部传记也是一部传主的文论、诗论,作者从解析先生的处女作《归乡》,到鉴赏其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从考究诗人超越同代同类诗作的《北游》,到阐发其赢得“最好的诗人”称号的《十四行集》;从辨析先生书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集《山水》,到推举其被毛泽东称赞“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的传记力作《杜甫传》,作者兼顾语境、内容、文字对读者的代入,以同振共鸣的亲和力,在帮助读者更好品味冯至先生作品的同时,领略先生在“否定里生活”的生命故事和由“个我”走向“大我”的心路历程,旨在引领读者参与建构中华民族崇高的集体人格。
总之,《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以其深刻的思辨力、独立的判断力、精到的创造力,为人们重新发现和阐释冯至先生的人生与创作以新的可能,也为新时代传记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 上一篇:为何说临习《皇甫君碑》,是书品与人品的双重修炼?
- 下一篇:第一才子 太平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