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的“周亚夫之风”是名将神话还是败将遮羞布?

发布时间:2025-03-31 00:01  浏览量:8

《徐晃的"周亚夫之风"是名将神话还是败将遮羞布?》

【1】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卷红旗临易水。”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场,徐晃提着染血的斧钺,望着败退的关羽仰天大笑。

这一幕被罗贯中写进《三国演义》,成就了他“周亚夫之风”的美名。

但翻开泛黄的《三国志》,却发现这位“名将”的身影总在溃败与投机间反复横跳——20回合速败于颜良,双战赵云却临阵退缩,唯独对着右臂重伤的老年关羽穷追猛打。

这…这算哪门子英雄好汉?

这般“专挑软柿子”的做派,像极了今日职场里专拿新人立威的油腻前辈。

(盛名如戏袍,败绩藏褶中。光环越耀眼,阴影越浓重。历史这面镜,照妖更照心。)

【2】 《三国志》卷十七写得直白:“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晃击之,败还。”

二十回合溃败的狼狈,被《三国演义》轻轻掩在“周亚夫之风”的锦缎下。

更讽刺的是汉水之战,《云别传》记载:“张郃、徐晃胆战,不敢迎战赵云。”

双战常胜将军却畏缩如鼠,却在襄樊对着独臂关羽狂刷战绩。

《后汉书》揭开真相:“羽军既退,孙权已据江陵。”

徐晃的斧钺,砍中的不过是东吴背刺后的困兽。

(欺老莫欺少,凌弱非英雄。史书如美颜,败将变战神。看人看全本,莫信封面语。)

【3】 曹操那句“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三国志·徐晃传》),现在想想,细思极恐啊!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正值壮年,徐晃“高光时刻”却全在对手伤残之际。

这…难道不是胜之不武吗?

现代职场常见这类“聪明人”:新人汇报抢话筒,领导发言当哑巴。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

正如建安二十年的汉中争夺战,《资治通鉴》载:“刘备栖于山头,晃不敢攻。”

这“不敢”二字,直接撕破了多少“名将”的画皮?

(柿子专挑软,功劳全靠蹭。职场千年戏,换汤不换药。所谓高情商,多是厚脸皮。)

【4】 章太炎在《检论》中冷笑:“魏将多取巧之辈。”

徐晃与许褚大战五十合平手的“神迹”(《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放在今日不过朋友圈的摆拍——许褚当时正执行“只许败不许胜”的诱敌计。

就连《魏书》都承认:“晃用兵好为先声后实。”

翻译成白话,就是“专打顺风局”。

这哪是周亚夫遗风?

分明是精致利己的生存术。

(顺风浪成神,逆风怂成狗。朋友圈光鲜,现实多苟且。古今生存道,演技最重要。)

【总评】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徐晃的“名将”人设,像不像当今某些“职场精英”的晋升密码:专攻KPI漏洞,善用光环滤镜。

我们在《三国志》与《演义》间反复对照,最终会发现:历史哪有什么完美英雄,只有精心包装的幸存者。

说白了,都是人设!

读史如鉴玉,瑕疵才见真章啊。

别光羡慕台上风光,也看看人家台下都下了多少功夫。

你我皆戏子,又何必嘲笑徐晃呢?

列位看官,若您穿越回建安年间,是愿当真刀真枪的赵云,还是当“聪明取胜”的徐晃?评论区静候高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