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口成章,现代人只会说哇,真美!遗传下来的基因呢?

发布时间:2025-03-30 13:58  浏览量:2

现代人别说平常老百姓,就是学富五车的大牛、大V,也不能如古人面对美景,或有万千心事时,出口就能吟出一段华彩的篇章。

不对呀,遗传基因更新迭代,在我们体内不断徬徨又徬徨,我们应该更优秀才是,应该更能口吐芬芳,欲罢不能才是,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吗?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想了解自己为何还没有古人优秀,我们要先把古人了解个底儿透。

唐宋元明清,再加南北与两汉,每个朝代都人才济济,想将他们都了解、看透,我们由青丝至白发,也不一定能参透出万里恢弘之分一。

若有人能将其归纳总结,我们信手拈来,岂不快哉?

这样的,学贯古今的人,有吗?

别对今人不自信,有,就在复旦大学校园里。

谁?举目四望,复旦大学人才济济,谁是这些佼佼者中的北斗七星?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是也。

此人是牛人,不但能教书育人,还兼任《辞海》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分科主编。

关于古典文学的著书更是一本接一本,本本精彩。

人不能贪,贪多嚼不烂,我们想了解的是古人,我们就从骆玉明老师的关于古典文学的书籍入手。

泱泱大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之繁盛,非吾等能想象,人生涯涯,面对文学之瀚海,我们只能撷取之精,再以偏概全,从这精中窥见华夏万古华章。

骆玉明的《中国古典文学讲义》便有这抛砖引玉之效。

追本溯源,中国文学起源于《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熟悉《诗经》中的作品,就不能够用高雅的方式来表达。

那时人们的生活有时连勉强温饱都做不到,见识也比较贫瘠,可就在那样的生活状态下,也有人能发现生活之美,并将其美诉诸于有形,然后得有心人编篆成册,成为我们今日所看到的《诗经》。

男女之情爱,无论古今,都是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今日我们主张有爱就表达,有情就相见,但在古代,相爱之人因其种种原因,却爱也只能埋心里,思念也只能远远相望,这种爱而不能在《诗经》里,便是《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短短的一首诗,没有说一个爱字,也没有说难过,但读之,我们的心也会跟其忧伤。

而这便是中国人特有的含蓄表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养育的不仅是人的身体,还有精神,以及不同的诗歌韵味。

"楚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楚文化特征,风格与《诗经》完全不同,但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上源。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便出自他的《渔父》。

史籍载录的屈原作品共二十五篇,最著名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诗里,诗人驱使众神,上下求索,却始终找不到心心相印之人。

所有的追求最终都是失败,终究他还是孤独的。

而这种激烈的情感,是成就诗歌的肥沃土壤。

汉乐府民歌,是诗歌世界一次重大的拓展,反映的是社会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虽然写的朴素、粗糙,描述的人生景象却是前所未有的。

《妇病行》写的是一贫穷的妇人临终前不放心自己的孩子,恳求丈夫好好照顾他们:“愿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此诗读之,仍不觉泪目,不由地思及父母亲人。

如果诗只围绕人所作,不免让人有局限之感,读多了,读久了,会让人感觉乏味。

此时,若读到关于风景的,便有耳目一新之感。

《敕勒歌》描述的就是北方大草原的风光和游牧生活。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开阔、豪迈,让人如在浑沌中得见天地。

有豪迈,便有悠然,有入世,便有出世。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讲述的归隐生活,读之,让人对那个安宁的世界心生向往。

但人活在世上,有责任有负担,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怎么办?

陶渊明自有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居住在"人境",却感受不到俗世的喧哗,因为"心远",精神与俗世便可脱离,而一旦完成这样的脱离,便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从自然的永恒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古人真是厉害,不仅诗词歌赋能够信手拈来,其精神底蕴更是现代人所无法比拟。

羡慕到嫉妒。

但各人有各人的精彩,就像格律诗,"近体"有它的修辞精巧,"古体"有它的语意顺畅,李白的七绝写得自由奔放,七律成就却一般,而杜甫却是律诗的圣手,绝句却谈不上卓异。

就像唐诗宋词,因其文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诗歌便也有了不同的表达特点。

说了这么多的文化密码,知道了古人对文字运用的机巧、精能,怎么还是看不出今人为何不如古人的原因?

难道是古人把先机都占完了,留给我们后人的便只有这空空的头脑?

非也!

温故而知新,古人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的磅礴文学作品,是一层层阶梯,借由他们,我们可以攀越到更高远的文学殿堂。

基因之说固然存在,但贪图便宜,以为古人的学识可以借助基因刻在我们的骨血里,真的是妄想、笑谈。

想出口成章,而不是只说"哇,真美″,不要想依靠基因传承就能达成,而是要将古人的文学精华学进脑海里。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文学底蕴铺底,再杂糅我们的思想,出口成章我们也可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