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山安葬着2位帝王和1位总统,古今中外独一份
发布时间:2025-03-30 02:13 浏览量:7
过几天就是清明小长假,南京距离上海仅1个小时的高铁车程,在这个特殊的节日特别适合带孩子瞻仰伟人。
依山凿建的中山陵大气磅礴,当年先生弥留之际,强烈要求把自己葬在紫金山,也许是当年他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和南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紫金山又称钟山—“山为王气所钟”。钟山与中山同音,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因为中山先生这里被称为中山陵。
小时候历史书中提到,中山先生对中国有4大贡献。1.他推翻2000多年封建帝制,2.他创建“三民主义“,3.他创建了黄埔军校,4.他还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是国内多党合作制的雏形。他对中华革命和中国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因此,当时的人们认为孙中山的陵墓并非仅供个人或家族怀念,而是整个中国共有的纪念。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公开征集设计方案。
先生主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先生的陵墓需要有新时代精神,因此并非帝王陵,而是对世人开放,供世人瞻仰,是世人的精神圣地。也因此,在多个中山陵设计方案里,吕彦直的警钟方案使人眼前一亮。孙中山为革命奔走呼号、为民众觉醒鞠躬尽瘁的一生,用警钟来总结,恰如其分。宣布结果的那天,吕彦直被朋友们从人堆里推出来,原来竟是一幅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年仅31岁。
经常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暮气沉沉,可国家大力培养和选拔年轻人,就是希望事业薪火相传、国家长治久安。1个不起眼的31岁年轻人,他用自己的精彩构思和设计征服了一众政治家、建筑家、画家、雕塑家。。。我之所以和亲亲说这个故事,也是希望他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畏惧权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走到第一个牌坊下时,看到2个大字“博爱”,心中一触。据说中山先生特别喜欢这一词,曾多次题写给朋友,这与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怀完美契合。当我们走到陵门时,看到了“天下为公”4个大字,它仿佛在诉说着先生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践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力图通过实行三民主义,做到“公天下”。
再往前走就到了祭堂,当人们走近时,面对如此宏大的建筑,难免有一层压抑感。而梁柱之间的3个拱门,门的大小与人体比例相适,门楣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小学课本那股扑面而来的熟悉感让人倍感亲切,也让人迅速想起先生的革命纲领。由于所用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并非传统砖木,祭堂的形态也有了创新,它摒弃了一些与龙相关的装饰图案,而是采用抽象的几何图形和花草几何彩绘图案。
走到祭堂内部,就会看到祭堂内壁刻有孙中山遗嘱、建国大纲等文字。原本石棺要放置在祭堂内,但考虑到需要容纳大量凭吊者,且需要预留安放纪念碑或雕像的空间,最终先生的石棺设置在祭堂后的独立墓室,通过两道墓门与祭堂相连。而为了满足纪念仪式的需要,祭堂前要有能容纳5万人的空地,设计者以392级石阶巧妙的化解了搭建大平台的庞大工程量,而392正和当时中国三亿九千两百万的人数相等。
最巧妙的是,山下往上看,只见台阶连绵不断,完全看不到平台;而从山上往下看,则只见平台不见台阶。不得不说,带着老人和小孩爬还是蛮费腿的,但是能够瞻仰伟人了解伟人的生平故事,小朋友接受度很高,隔天班上布置假期小故事,还特意给大家介绍了中山陵。
先生曾多次对朋友们说,我一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所做的事,只可以用“唤醒”两字概括。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单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往北逐次升高,四周的草坪与树木围成了钟形整体,钟顶围绕墓室做出半月形空地,山下石牌坊所在的圆形广场酷似钟锤,墓室设计成形似钟锤的圆球,一座警钟呼之欲出。
中山陵主体建筑建好后,就开始准备移灵安葬事宜。灵柩自北平起棺转运,28日抵达南京。沿途凡棺梓所到之处,迎候追悼的人群络绎不绝,据说沿途观瞻的民众竟有50万人。先生的人格对于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及建立中华民国的重要性,无人能够忽视。其精神,仅从他逝世4年之后,还能举办如此隆重的奉安大典就可以证明。
有趣的是,大明王朝第一陵明孝陵和近代中国第一陵中山陵,在紫金山双陵并峙,一脉相承的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和努力!这是比什么都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Tips
地点:南京市玄武区石象路7号钟山风景区内票价:免费,GZH提前预约交通:地铁下马坊站,步行2.9公里停车:节假日停车非常紧张,建议打车周边景点:明孝陵、音乐台、美龄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