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宋史第17章:赵匡胤紫金山破敌,刘仁赡寿州死战

发布时间:2025-03-25 11:52  浏览量:7

赵匡胤父子尤其是赵匡胤,在淮南战场上表现出色,让柴荣十分欣慰。

八年前,两人在郭威军中相识,彼此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柴荣比赵匡胤大六岁,但他觉得,赵匡胤成熟稳重,有勇有谋,和自己一样充满理想和热情,处事果断而坚毅,还有,就是和自己一样有点愣。

几天前,有人对柴荣说,赵匡胤太过“显摆”,每次上阵前,都用华丽的饰物装扮战马,把铠甲和兵器擦得锃亮,可谓是鲜衣怒马,异常招眼。柴荣知道生活中的赵匡胤不是一个高调之人,因此不解地问赵匡胤:“爱卿如此做,岂不容易被敌军认出?”

赵匡胤昂首答道:“臣本就想让他们认出我来!”

想着赵匡胤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柴荣不禁笑了起来,这个赵匡胤,多像自己!

“如果朕的兵将,都如匡胤这般英勇善战,何愁天下不能平定?”柴荣又想道。

从寿州前线回到开封几天了,柴荣仍然心有不甘,如果不是宰相范质苦苦求情,他早把负责军需运转的翰林学士窦仪杀掉了,如果不是窦仪粮草供应出了问题,他说什么也要跟刘仁赡干到底。

刘仁赡啊刘仁赡,你到底要顽抗到什么时候?

柴荣在念叨刘仁赡的时候,刘仁赡也在寿州城内苦思解围之策。

当下,寿州城已被后周军队团团包围大半年了,南唐派来增援的几路大军先后被击败,城内粮草日见困乏,将士伤亡减员越来越多,刘仁赡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寿州城孤立无援,撑不了多久了。

他决定,集中精锐力量,主动出击,把敌人严密的包围圈打开一个出口,让朝廷那些尸位素餐的同僚们,看到希望,增加信心,尽快来增援自己。

刘仁赡出身江南名门,其父刘金,号称淮南“三十六英雄”之一,是原南吴政权创立者杨行密的心腹爱将兼儿女亲家。

刘仁赡从小通晓儒术,喜读兵书,在江南很有声望,南唐取代南吴之后,刘仁赡相继担任右监门卫将军及黄州、袁州刺史,政绩斐然,甚得民心。

这样的出身和经历,让刘仁赡颇为自傲,他看不上茶叶贩子出身的柴荣,认为柴荣能登上大位只不过是走了狗屎运,所以,此前他拒绝了柴荣的劝降,决定和周军周旋到底,他盘算,南唐经济富足,兵多将广,只要圣上调配得当,与自己里外配合,打破周军的包围并不难。

而且,在他看来,南唐并没有失去淮南的民心。虽然以前,南唐在淮南强征茶盐税,兴办营田与民争利,引起百姓不满和怨恨,但后周军队来后,并没有像百姓期待的王师一样秋毫无犯,一些没有头脑的将领还纵兵到处抢掠,淮南百姓不堪其扰,纷纷聚众筑堡自卫,他们以农具为兵器,以白纸做铠甲,号称“白甲军”,同后周军队作战,很多先前失去的地方,居然又在这些泥腿子们的协同下,又被南唐军队夺回来了。

再说自己驻守的寿州城,无论是军心还是民心,都以他刘仁赡马首是瞻,万众一心,犹如铁板一块。

刘仁赡有信心击败后周,他熟读历史,知道五百多年前,在今天他站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想当年,前秦天王符坚何等意气风发,亲率八十万大军征伐东晋,东晋总揽朝政的谢安沉着应战,从容调度,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一侧,仅以八万精兵,便大破前秦军,使东晋王室得以存续。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刘仁赡遥想当年谢公风流倜傥,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不觉神往之至,历史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让它重演一下又何妨?

后周负责围攻寿州城南的将领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彰信节度使李继勋,此人也是一名饱经战阵的老将,是与赵匡胤结拜的“义社十兄弟”之一。

李继勋认为,寿州城内的唐军早已精疲力尽,城破只是早晚的事儿,因此,他一天到晚想着如何攻城,怎么赶在李重进等将领的前面,抢下破城第一功,压根就没想到唐军还敢出击,因此疏于防守。

结果,这天半夜时分,刘仁赡派猛将林仁肇率军悄悄开了南城大门,衔枚疾进,神不知鬼不觉摸到了李继勋营前,先是到处放起大火,然后趁乱杀进大营。

周军从梦中惊醒,手足失措,混乱之中被杀死、烧死乃至被自己人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李继勋见局面无法收拾,只好保命要紧,在几个卫兵的拼死保护下,逃了出去。

这一仗,刘仁赡出奇制胜,不但将李继勋军攻城器具全部焚毁,还杀死杀伤周兵上万人,自己一方伤亡甚微。

但令刘仁赡想不到的是,周军的强大和坚韧超出他的想象,李重进等人迅速组织力量,夺回城南阵地,把他好不容易打开的缺口补上了,而且周军吸取了李继勋的教训,把防守也做得比以往更加严密了。

而自己一方呢,梦寐以求的救援却迟迟没有来到。

南唐皇帝李璟派出的援军统帅,仍是在六合被赵匡胤击败的齐王李景达和监军使陈觉,二人一个比一个小心谨慎,仅于当年七月,派前锋进至紫金山(今安徽寿县东北,淮河南岸)扎营,二人却率主力屯于距寿州一百多里的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给刘仁赡遥遥传送心理支持。

后周淮南节度使向训是个有眼光的将领,他给柴荣上书,请求调集分散在淮南各地的军队,合力攻打寿州城,拿下寿州后,再图进取。同时,要求严明军纪,约束军队,不要再侵扰淮南的老百姓,以争取民心。

柴荣当即批准,并下诏赦免淮南各州关押的囚犯,废除南唐不合理的赋税和劳役,凡是有不利于百姓的事情,委托地方官员上报朝廷知晓。

淮南各地周军,纷纷向寿州聚扰,南唐宰相宋齐丘担心加深与后周的仇恨,严禁各地军将出兵拦击,周军得以顺利抵达寿州附近,进一步加强了对寿州的包围,口袋,越扎越紧了。

显德四年(957年)正月,寿州已经被围困整整一年了,城中粮食已经吃光,人心开始惶惶不安。

刘仁赡派人拼死冲出向李景达传信,李景达无法再保持观望,他派应援使许文稹、都军使边镐、北面招讨使朱元等率水师主力数万人,出濠州,沿淮河而上,进驻紫金山,在淮河南岸依山就势,修筑城寨十余个,寨寨相连,与寿州守军互相呼应。

为把粮草军械等物资送进寿州城内,许文稹、边镐、朱元等将领商议,集中兵力,组织民夫,在紫金山与寿州城之间修筑一条甬道,将物资从甬道运入城中。

谁知这条长达十数里的甬道即将修通之际,周军统帅李重进突然派军袭击,将甬道摧毁,并攻破两个城寨。南唐伤亡5000余人,运粮计划被破坏。

刘仁赡向李景达再次请求,让边镐来代替自己守城,自己亲自率军出击,李景达觉得太过冒险,不予批准,刘仁赡深知局势越来越不利,因此忧心忡忡,竟然一下子病倒了。

见主帅病倒,城中军民人心更加惶恐不安,就连刘仁瞻的部下,也出现了意见分歧,有的主张打开城门 ,干脆与周军拼个你死我活,有的则主张投降周军。

谁也想不到的是,最先行动起来的,竟是刘仁赡的小儿子刘崇谏。

刘崇谏见城外大军压境,城里弹尽粮绝,父亲卧病在床,援军毫无指望,于是丧失了信心,夜里偷来一只小船,企图悄悄渡河到淮北向周军投降。

不料,行至半路,被巡逻的唐军士兵抓获,将他押回城内。

卧病在床的刘仁赡,听说小儿子要投敌叛变,气得一连吐了几口鲜血,当即下令,将其推出斩首。

站立一旁的将士们,心中不忍,却无人敢站出来替刘崇谏说情,只有监军使周廷构哭泣着请求饶刘崇谏一命,刘仁赡不允许,周廷构又让人向刘仁赡的夫人求救,刘夫人却说:“我对于崇谏不是不爱,然而军法不能徇私,名节不能受损,如果宽恕了他,那么刘家就成为不忠不孝的家族,我与将军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将士们呢!”

她不但不搭救儿子,反而催促刘仁赡赶快下令行刑,等到行刑以后,刘夫人叫人把尸体收殓了,才痛哭一场。

别人以为她懊悔了,她却说:"我伤心的不是失掉一个儿子,我感到伤心的是自己家教不严,竟出了这么一个不肖之子。"

将士们看刘仁赡夫妇如此大义灭亲,没有一个不感动得流泪的。就在这个艰难时刻,刘仁赡又听到了一个更加不利的消息,后周皇帝柴荣又来了。

显德四年(957年)二月,柴荣命王朴为东京留守,管理朝中政务;命侍卫都虞侯韩通为京城内外都巡检,负责京师安全保卫;以赵匡胤等大将随驾,再次亲征。

柴荣这次亲征,还带来了一支新生力量,大周水军。

当初,柴荣在与南唐作战时,看到南唐水军纵横于江淮之上,如入无人之地,十分忌惮,回到开封后,他便按赵匡胤的提议,命人修造数百艘战舰,引汴水开挖人工湖,让南唐降兵教后周士兵练习水战。几个月光景,大周水军便形成规模,具备了作战能力。

水军将领、右骁卫大将军王环率后周水军数千人,战船数百艘,浩浩荡荡,自闵河沿颍水进入淮河,挺进至紫金山南立营,南唐士兵见到这支水军,非常惊骇。

柴荣抵达前线后,采取围城打援之策,命赵匡胤和张永德前先去攻打紫金山。

赵匡胤通过观察,发现唐军先锋寨西侧有处高地,便和张永德商议,由张永德带兵隐藏于高坡旁,赵匡胤则带兵佯攻先锋寨,然后假装战败溃逃,先锋寨唐军果然中计,全军倾巢而出。张永德从隐藏处一跃而起,率兵从高地上飞驰而下,冲入先锋寨,将其占领,赵匡胤则掉头冲杀,唐军被前后夹击,当即溃散。第二天,赵匡胤与张永德又联手向唐军山北营寨进攻,周军从北门进攻,唐军从南门逃窜,二人不费多大功夫,又夺一寨。至此,唐军首尾不能相救。

在赵匡胤、张永德的逼迫下,唐军内部出现了变故。

南唐淮南北面招讨使朱元,原为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部将,李守贞起兵叛乱,派他出使到南唐求援,李守贞败亡后,他便留在南唐,到后周攻打淮南时,被李璟起用,带兵收复了一些失地。

朱元自恃有功,又对齐王李景达和监军使陈觉的指挥能力不满,经常发些牢骚。

陈觉本就看朱元不顺眼,便多次上奏皇帝李璟,称朱元是个外人,心怀异志,不宜掌握兵权。

李璟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撤销朱元的军职,并以武昌节度使杨守忠来取代他。杨守忠先到濠州报到,陈觉打着齐王李景达的旗号,以召朱元到濠州议事为由,将他的军权剥夺。

朱元闻讯,羞愤交加,想以自杀明志。

身边有个叫宋垍的偏将劝他说:“大丈夫在哪里不能求得富贵!将军何必自寻短见呢?”

朱元一听,是这个理儿,于是率所部万余人投降后周,将南唐军队的虚实详细汇报给柴荣。

柴荣了解到唐军内情,大喜过望,知道千载难逢的机会已经到来,于是立即召集众将,部署总攻事宜。

柴荣担心紫金山唐军因朱元投降而沿淮河东逃,命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赵晁率水军数千人先到淮河下游布防,自己亲率一部停驻在淮河北岸河滩之上,命赵匡胤等将领率主力全力进攻紫金山唐军各营寨。

果然不出柴荣所料,唐军士气低落,一触即溃,赵匡胤和众将接连攻入各寨,杀死唐军一万多人,唐军主将许文稹、边镐、杨守忠全被擒获。

唐军一众残军败将,有乘船的、有骑马的、有步行的,全都顺着淮河向东逃窜,柴荣带领几百骑兵从北岸追击,赵匡胤等将士从南岸追击,赵晁带领的水军早在下游张网以待,唐军被四面围住,溺死、战死不计其数,其余全部投降,周军缴获的船只、粮草、兵器数以十万计。

李景达、陈觉闻讯,胆战心惊,吓得连忙从濠州逃回金陵(今江苏南京)去了。

紫金山一战,南唐援军五万人,被俘、战死及降者4万多,残兵随李景达、陈觉逃归金陵,寿州自此彻底断绝了希望。

刘仁赡得知消息,不禁扼腕叹息。

柴荣再次写信给刘仁赡,让他认清形势,是祸是福全凭他的选择,刘仁赡一笑置之。

当年三月,柴荣在寿州城北举行阅兵仪式,向寿州军民示威,可惜的是,刘仁赡病情严重,不但无法看到周军的军容,甚至连身边人都认不清了。

监军使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左骑都指挥使张全约等人商议,为免使寿州军民遭周军屠戮,决定向后周投降。

几人以刘仁赡的名义,写了一份降表,派使者送出城来,柴荣接受降表,并派阖门使张保续进城宣读诏书。

后周军队在寿州城下苦战一年有余,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赢得来之不易的胜利,柴荣百感交集。

两天后,在寿州城北,举行了一场受降仪式,柴荣亲自出席,他要亲眼见证,这场意义非凡的胜利,他也要第一时间见见,那位令他爱恨交织的对手。

虚弱无法自主的刘仁赡,被人抬着缓缓出城,柴荣全然不顾天子之尊,快步上前,拉起刘仁赡的手,就像对待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轻声地连连抚慰他,刘仁赡一言不发,只努力睁着双目,凝视着柴荣,目光中充满着期待。

受降完毕,柴荣命随身太医陪刘仁赡一起返城,倾力治疗,他还叮嘱将士们,千万不要惊扰刘仁赡,更不要对寿州城进行抢掠报复,这样的对手,值得尊敬,对手的做法,值得仿效,他柴荣的性格,就是要比优秀的人更优秀,让他的对手们,对他心悦诚服!

他又发布诏书,下令开仓放粮,救济寿州饥民;赦免寿州境内判处死罪以下的罪犯;派人召回战乱时期聚集山林抢劫的寿州百姓,让他们恢复本业,不追究罪责,有曾经被他们伤害的人,也不得再仇视诉讼;往日的政令中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命令本州官员分条奏报。

此时的刘仁赡,自知已无力回天,看柴荣如此善待寿州军民,便了无牵挂,他不再服药,只是默默等待死亡的降临。

就在刘仁赡即将咽气的前夕,柴荣下诏,拜其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并赐予玉带御马。诏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对所承担的事务竭尽忠心,坚守节操没有缺失,前代的名臣,有几人能与你相比!朕讨伐叛逆,因有你而收获甚多。

第二天,昏迷不醒的刘仁赡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离开了苦战经年的寿州军民,去与被他狠心处死的小儿子做伴了。

这一年,刘仁赡五十八岁,寿州军民闻之,纷纷落泪,部下将士十数人自杀殉葬。

柴荣闻讯,追封刘仁赡为彭城郡王。诏书中再次褒扬刘仁赡:“受任江南,镇兹淮甸,逾年固守,诚节不亏。近代封疆之臣,卿且无愧!”

受命镇守江南,镇守淮河这片区域,固守超过一年,忠诚和节操没有缺失。近代守卫疆土的大臣,你是当之无愧的!

柴荣还下旨,将刘仁赡的旧部军号改为“忠正军”,以表彰仁赡的节操。

一个至死不降的敌将,死后能够受到对方如此尊崇,实在难得!

南唐皇帝李璟听到刘仁赡的死讯,也悔恨不已,禁不住当庭恸哭,可惜悔之晚矣。他下令追赠刘仁赡为太师、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肃”。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又改赠越王。

古今名将,能够赢得敌对双方都如此尊荣的,该有几人?

刘仁赡可死而无憾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