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贺:《宋史》版本流变考述

发布时间:2025-03-24 12:12  浏览量:5

《宋史》一书历史上或单刻或合刻,共计产生有代表性版本八种。其中如清武英殿本又可为分乾隆四年本和乾隆十四年以后本两种,此外又有诸多翻刻本、影印本。近代张元济整理百衲本《宋史》时,对其版本情况虽多有记载,仍失之于不全。今溯其渊源,一并胪列于下,俟方家指正。

元至正本:《宋史》一书修成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次年,即至正六年(1346)由元顺帝下旨杭州路雕版刊印,是为《宋史》祖本。史载《金史》《辽史》初刻本各印行一百部,以《宋史》篇帙之浩繁,初印数必然更少。因据朱英记载,元本《宋史》在成化年间已经不易得到,此时尚属明中叶。至清代民间已不得见,富藏如皕宋楼亦不曾收得一本,所幸得以被内阁大库收藏。按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著录当时宫廷藏书中,“宇”字号第五厨共收藏《宋史》三部:“《宋史》一部二百六十册阙;《宋史》一部二百五十八册阙;《宋史》一部二百二十五册阙。”此绝然是元至正本无疑。至清末整理档案时被发现,移入北京图书馆,世人方窥其原貌。其形制是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细黑口,四周双栏。版心鱼尾上有“纪”、“志”、“表”、“传”等字样及字数。有的记刻工姓名,有的不记。然而历经明清两代五百多年沧桑,世间已不复见全本元刊《宋史》。同治四年(1865),莫友芝在上海见得一面,但“惜其不完”。到张元济编辑百衲本《宋史》时,“大库元板存者仅四之一”。根据记载反映,时至今日尚存两部,均藏于国家图书馆,一部十六卷,另一部一百二十七卷,[估计当年张元济所见即为后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其中《金元编·史部》于2007年影印出版此书,计七函63册。

清乾隆四十年(1775)于敏中编《天禄琳琅书目》及嘉庆二年(1797)彭元瑞编《天禄琳琅书目后编》,皆未著录,当是因其不全而未列为善本。

山东杨氏海源阁亦收有一部,其书目记载:“元本宋史,四百九十六卷,一百六十册,二函。”此句意思模糊,笔者推测并非全本,因其小字注有“附全本明本”一句,既然“元本宋史”前无全本字样,则496卷之数必然是冒称。再者,一函最多盛书十册左右,二函焉能装下160册之巨?此处文字前后矛盾,难以确信。

明成化本: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进士朱英(《明史》卷一七八有传)从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开始总督两广,到成化十九年(1483)结束。其间他得到福建漳浦布政使陈某家藏抄本,不全。后于浙中得到善本,终得补充、对校完备,于是在广州策划刊刻,至成化十六年(1480)刊成,朱英亲自撰写序言。陈布政使家藏抄本和浙中善本都直接承自元至正祖本,甚至可以认为,浙中善本就是元至正祖本,因此成化本与元至正本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它的形制是半页10行,行20字,这比元至正本少两个字,是二者的关键区别。黑口,四周双栏。版心中间列纪、志、表、传各自卷数。鱼尾上方,左列“宋史几”,右列字数、页码。鱼尾下方为写手姓名,右为刻工姓名。书首附阿鲁图《进〈宋史〉表》、修史官员衔名、中书省咨浙江等处行中书省镂板公文、暨行省提调官衔名。虽然二者形制有相似之处,但明成化本“刊工粗率”,不堪与元至正本比拟。

因元至正本稀缺,使得后世多误以成化本为至正祖本,书商故意去掉朱英之序,冒充元本。世人未见元至正本原貌,不知行20字与行22字的不同,比如陆心源误认己藏行20字明本为元本。所以张元济在遍访《宋史》时,按藏书家家藏书目录,以为元至正祖本尚多,待见到各家原书才知都是明成化本,实为藏书史上一大笑谈。此本入诸家藏书目录颇多,计有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骆兆平《新编天一阁书目》等。

陆心源撰《皕宋楼藏书志》著录《宋史》有“元刊元印本”、“明成化本”二种,则陆氏所藏之“元刊元印本”必是去掉朱英序的成化本,陆心源自己就说:“盖成化本即以元刻翻雕,行款及版心写手刻工姓名字数皆同”。推究成化本历经明清两代,多被收藏者修补,原本风貌已有改变。如今日许多图书馆,以南监本使用成化本旧版之故,更直接把南监本定为成化本,就版本传承来说,实在给后来学人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收藏成化本的有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等。

明嘉靖南监本:明嘉靖六年(1527),锦衣卫闲住沈麟奏准校勘史书,礼部行文南京国子监,由祭酒张邦奇、司业江汝璧担任校修,即嘉靖十一年(1532)成书的南监本《二十一史》,其中《宋史》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补刊。南监本使用原有宋版书七部、元版书10部,《宋史》直接使用明版,也就是朱英在广州所刻成化本《宋史》书板。当时尚存完好书板计7704面、版面破损字迹模糊者计2043面、丢失缺损127面。所以明南监本《宋史》的刊印实际就是补充成化本旧板,换句话说,南监本《宋史》是新旧两种书板拼集而成,但是新旧书板形制未统一,版心上细黑口、下白口,字体或方或圆,页面漫漶浸染,以至被戏称“大花脸本”。不过这却也使得南监本《宋史》有了极强烈的外在标识,具体而言,板心无字或有字而黑质白章者,即为嘉靖后补刻之板。南监本书板一直保存到清中期,毁于清仁宗嘉庆年间的宫中大火。

前文已指出陆心源以明本为元本之误,其实陆心源还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误认南监本为成化本。南监本用成化旧板,二者的相似更甚于成化本翻刻至正本。所以陆心源才会写道:“盖成化本……间有版心无小字者或小字黑质白章者。”此实为南监本。至此,陆心源之讹基本澄清。

南监本保存到今日的有国家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镇江市博物馆、福建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山西省文物局等。

明万历北监本: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北京国子监依旧南监本重新写字上板,刻成北监本《二十一史》行世,其中《宋史》刊成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全书半页10行,行21字,白口,左右双栏。这次虽然统一了版式,纠正了南监本的遗憾,可顾此则失彼,仍然疏于校勘,错讹百出,除《三国志》而外,皆难称校勘性善本,《宋史》亦然,竟不如南监本可信。清康熙年间对书板进行过一次修补,但是不久乾隆武英殿版刊成,此北监本书板遂不再用以印书。

北监本保存到今日的有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存370卷)、天一阁文物保管所、重庆市图书馆等。

毛晋汲古阁本:明末清初,著名藏书楼毛氏汲古阁刊印的最知名的乙部作品是《十七史》,其实汲古阁也单独刊印了《宋史》,版式与《十七史》相同,则不外乎具扁方体字、版心下刻“汲古阁”等特征。但印数极少,清穆宗同治时期犹见于市面,今日则不可见,甚至已经不为人知。张元济亦未提及此本,想是未见。按汲古阁《十七史》真正成形于清世祖顺治年间,且多用宋元旧版,所以推测汲古阁《宋史》应该也是在清前期刊刻印行,至于版本递变方面,应当距元至正本不远。

清武英殿本:清代武英殿刻书历时甚久、成果极丰,单正史就可分作《二十一史》和《二十四史》两套丛书。先是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依照明监本重刊《二十一史》,到乾隆十一年(1746)成书,由于另有《明史》和《旧唐书》两种,故实际是“二十三史”,只是乾隆十二年(1747)御制序名《重刊二十一史序》。这二十三部书版心皆作“乾隆四年校刊”。乾隆四十九年(1784),将新辑佚出的《旧五代史》付梓加入,始成为《二十四史》。乾隆四年殿本《二十一史》的校勘质量参差不齐,以《宋史》而言,并未进行精勘细审,完全翻刻明北监本,包括北监本的错误都一并沿袭,张元济对之颇有微词。在乾隆十四年(1749),清高宗敕令对宋、辽、金、元四史中契丹、女真、蒙古人名、地名、制度名做重新翻译。并剜改乾隆四年殿本书板。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敕撰《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问题并不在于单纯改名,主持者借重新修改武英殿书板的机会,对诸史内容也恣意篡改。尤以清宣宗道光四年(1824)一次为甚,不但改换原文,而且是误判误改,故历来为学界所讪。所以在乾隆十四年前刊印成书、未改译新名的殿本为人所重,此所以从来尊乾隆四年殿本为宗的原因。

藉此可知,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只写“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殿本)”,此说法不确,因为它等于忽视了乾隆十四年以后新改译名的武英殿本《宋史》的存在。

如所周知,清代史学氛围浓厚,官员、士绅好此者甚众,因此殿本影响颇大。咸丰年间广州新会陈氏首先翻刻,但是也经过不审慎的校改,后人评价不高。又有光绪元年(1875)杭州浙江书局,据殿本翻刻《宋史》,是为“五局合刻二十四史”之一。另有光绪十年(1884)上海同文书局影印本、光绪十八年(1892)杭州竹简斋影印本、以及同为光绪年间湖南宝庆三味书坊翻刻本。除以上而外,还有五洲同文书局影印本、中国图书集成局排印本等。辛亥以后,有民国五年(1916)上海涵芬楼影印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开明书店拼版影印本《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新元史》),同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缩印本《四部备要》。1949年以后,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本《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新元史》),实际是对民国五年涵芬楼本照相制版而成,1986年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简体标点本《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清史稿》),1998年出版。

另外《四库全书》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所收《宋史》都是乾隆十四年以后新改译名本。

商务印书馆百衲本:近代著名文献学家张元济遍访公私藏书,尽其所能搜集历史上的诸种版本,凑集而成前无古人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具体到百衲本《宋史》,则是采用了最早的版本,即清内阁大库所藏元至正祖本与明成化本两相补充、影印而成,同时使用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作对校,可信度充足。加之张元济本身的校雠功力,因此民国十二年(1934)一经出世,即被学界推为首选,其中的百衲本《宋史》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出版。之后新发现部分更好的《二十四史》篇帙,再次进行了校对改换,其成果于1958年用缩印本的形式影印出版。又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98年拼版影印出版过此缩印本。

中华书局点校本: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中华书局组织的点校本《二十四史》,是在百衲本《二十四史》基础上再次校勘的产物,其中《宋史》点校本“是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同时吸收了叶渭清《元椠宋史校记》和张元济《宋史校勘记》稿本的成果,参校了殿本和局本。凡是点不断、读不通而又无法从版本上校正的地方,适当地做了本校和他校工作,在卷末校勘记中说明。”先后有聂崇岐、罗继祖、邓广铭先生等多位名家参与其中,是目前最好的《宋史》版本。1977年11月第1版印行,分简装40册和精装20册两种形制,1985年又修订再版。此后,1997年缩印本《二十四史》和1999年简体横排版《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清史稿》),都以1985年版为准。

另有《二十四史全译》,《宋史》分册主编为倪其心。因此书纯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底本,并不做校勘整理,故不单独列为一种版本。

依据以上胪列、论述,不免产生如下认识:中华书局校勘所采用的局本,本就是翻刻自殿本,用两本对校实则只用一本而已,且张元济当时早已用过,所以未见得有新意。莫若搜索毛氏汲古阁本《宋史》,此本若得重见于世,其校勘价值无疑当盖过殿本。

附图:以下将《宋史》有古今代表性的版本及其传承关系以表格列出,其中毛氏汲古阁本因不得见其真貌,所以未便归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