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407):众恶之,必察焉

发布时间:2025-03-29 00:05  浏览量:6

【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李泽厚】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一定要考察。”

【钱 穆】先生说:“人人都厌恶他,必得仔细审察。人人都喜好他,也必得仔细审察。”

【夜辰心得】
夫子提示人们务必警惕一种现象,就是每当众人皆厌恶一个人,或者众人皆喜欢一个人时,切莫盲目轻信,必须深入察之。

前面子路篇有这样一段,“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乡人皆好,不一定行;乡人皆恶,也不一定不行。什么样的评价才恰好呢?夫子给出的答案是:乡里善良的人好之,乡里不善的人恶人,即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不好,这样的口碑才是最佳的。

为什么众好众恶必察呢?因为如此一边倒的评价,事出必有因。各种注释中罗列了几种现象,或特立独行之人容易犯众怒,或有人为了大义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遭众恶,或私下违道明里干些沽名钓誉的人获众好,或结党营私而为同党所好,等等。蕅益大师有两句妙评:上句为豪杰伸屈,下句为乡愿照胆。众恶之人或许是豪杰,而被愚人所同恶,如鲁迅笔下的革命义士行刑后遭百姓买鲜血以作药;众好之人或许是乡愿,而被愚人所同好,乡愿德之贼也,不守原则甘当“老好人”。

为什么会出现众好众恶?一般情况,人们的看法很难完全统一,因为毕竟立场不同、私心不同,圣贤也时常被恶人指指点点,十恶不赦的暴徒也有自己的一帮兄弟。透过现象分析,如果出现众好众恶,往往是有强大的外部力量所诱导,也就是被别人用心的组织或人所刻意蒙骗,直白点说就是被人忽悠了。这种事情古今难免,古时有合纵连横的说客,现代有谋利追名的大V,都是些“神通广大”的人物,凭三寸不烂之舌诱人就范。此时,必须提高警惕,深入察之。

至于如何察?方法诸多,夫子也教诲过识人之法,即“视其所由,观其所以,察其所安”。视所由,是直接看他做什么;观所以,是深入看他为什么如此做;察所安,是再进一步看他的心安在何处。经过逐步深入的审察验证,最终才能判定得出结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