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良”

发布时间:2025-03-11 16:58  浏览量:11

“良”是儒家五德“温、良、恭、俭、让”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古代女子八德“孝、顺、和、睦、慈、良、贞、静”其中之一。

“良”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文构形说法多种。有种说法认为;“良”是“廊”的初文,表示一座凉亭,这体现了修建凉亭者对行人的关怀,给他们提供躲风避雨、遮阳休息之处,体现了善良之义。这么理解的话,“良”字从造型上来看,可以说既通气,又透光。如果我们的内心世界如此,世间就会少些算计、怨愤、争斗,甚至杀戮。

“良”的本义是善良。也表示美好、良好。“良”用作形容词,不仅可以形容人的美好品质,如温良、善良;也可以用来形容一般的事物乃至于抽象的事物。如,良医是医术高明的医生,良朋为好友,良马、良田……与“良”有关的人事,都是善的、好的。

“良”在《论语》中仅出现一处。

《论语・学而篇》记载,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对于“良”,《论语注疏》曰:“行不犯物谓之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会侵犯或伤害到其他人或事物,被称为“良”,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南宋大儒朱熹说:“良,易直也。”

明朝大儒张居正解释说:“良而易直,无一些矫饰。”

“易直”是指为人正直,一个人做事有责任感,为人处世有原则和底线,他们背后不会做伤害他人的事,并且人前人后都一样,所以这样的人是值得信赖和深交的。孔子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率真的人,内心良善的人是不会害人的,所以人家可以放心地把家事、国事甚至隐秘事,统统告诉他。

在“温良恭俭让”中,“良”是核心,是本质的东西。“温、恭、俭、让”则是它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形式。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没有真正的“温、恭、俭、让”。

《论语・乡党篇》记载:“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看到没有人给故去的朋友处理后事,孔子说了三个字:“于我殡。”孔子说;由我来将他埋葬,帮他办丧事,患难之交见真情,体现了孔子的一颗良善之心。

“良”这种好的品质,是学习和修行的结果。

《礼记·经解》中说:“广博易良,《乐》教也;……《乐》之失,奢;……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

儒家的“乐教”,包含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音乐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孔子认为;这个地方的人民平易良善,就可知他们受到良好的乐教。但如果没有接受乐教,人就容易过分做事过头。人的豁达、平易而善良,是得益于《乐》的教化。

“良”字,在古代经典和诗词中也屡见不鲜,如,《诗经·唐风·绸缪》记载:“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一个“良”字,奠定了人物的内核:既包含外貌的俊美,更强调品性的贤良(内在德行)。

《诗·邶风·日月》记载:“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德音无良”,指说话中听,但心中不良。

《庄子·杂篇·徐无鬼》记载:“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狗不因为善于狂吠便是好狗,人不因为善于说话便是贤能,何况是成就于伟大的啊!)

《吕氏春秋·览·慎大览》记载:“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对优良宝剑的要求,希望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是否是镆铘宝剑;对于良马的要求,希望它能迅速到达千里之外,而不在乎是否是有名的骥骜。

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的“良”就是指良好的、美好的意思。

唐朝张籍在诗里说:“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一个妇女称丈夫为“良人”,夸自己的丈夫是执戟站在明光殿的卫士。

明代汤显祖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记载:“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指好的时间和美好的景色。

《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良,善也。”

人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实际上是这样吗?如,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他能有善恶之分吗?答案肯定是没有的!准确的说,人之初,心是干干净净的,没有被私心和物欲遮蔽,是无善、无恶的。随着一步步的成长,人的心智逐渐成熟,对事物的认知逐渐变得客观、理性。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都是要符合道德规范的,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就是“良”。“良”是一个人存在于内心的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志。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生活中,我们借出去挡雨的伞,有一天也可能会为自己或者家人遮风挡雨;我们不经意的一个善举,也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帮到我们自己。在当今社会中,没有多少人会主动向他人表达善意,很多的人往往将善意当作了交换的筹码。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不会对你好。人与人之间就这样陷入了怪圈,互不关心,互相防备,甚至敌视和互相伤害。很难说出和做到像孔子这样的“于我殡”的善举。我们现在,人遇到了丧事,能去火葬场做最后的送别,就很难得了。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善”,主要指行为符合道德标准,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或言行好,“善”的基础在于行为本身对社会和个体的正面影响,对他人有益无害。而“良”,则更多指的是事物的质量或者主要指某个小方面的、大致上的好或小好;如,老师的在给学生做考评的时候,通常会以优秀、良好、合格、差几个标准来评判,一个学生若评了个良好,则表示这个学生的成绩或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良好介于合格和优秀中间,往上是优秀,往下是合格,左右都说得过去。此外,“良”也可以指人类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

在儒家思想中,“良”常与“良心”、“良知”相联系。

“良”表示本来的意思,“良心”是本来就有的心。“良”与“心”合在一起,“心”在哪里?有人说胸前,有人说脑袋里,有人说全身每一个细胞里,其实,“心”就是人的“良心”。

《孟子・告子上》记载,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孟子说;任何一座山都能长草木,但为什么很多山是光秃秃的呢?那是人们砍伐的结果!“良心”是存在的,它如同人的存在一样真实。只是后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人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失去了自己曾经纯真的天性,做出一些不顾礼仪廉耻的事情,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良心”叫狗给吃了。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良心”,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极容易变得不是人了。今天的社会上流传着一种病,叫“黑心病”,这种病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夫妻翻脸比翻书都快,兄弟手足相残,不孝敬父母等等,“良心”真的是大大的坏,是需要得好好治治的。

中国人常常说“良心”,这个“良心”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一个人有“良心”,就是说他能正确地辨别是非,对做好人、好事有一种责任感,对家庭、对社会有一种使命感。如,不做自私的利己主义者,这就是做人讲“良心”;工人保质保量完成作品,这就是工作中讲“良心”;对客户尽心尽责,这也是“良心”;管理者对下属又好又严格,也是讲“良心”……可见,“良心”无处不在。其实生活很简单,只要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我们就会活得轻松而又幸福。

明朝大儒王阳明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良知”存在于人的内心,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毫无差别,这是天下古今都相同的道理。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内在道德判断和感知能力。它超越了人的身份、地位、智慧等外在因素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永恒不变的人性本质。圣人和愚人、古人和今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良知”,只是圣人能更好地发现、保存并践行“良知”,而愚人可能会因各种私欲等遮蔽了“良知”。人们只需识得并发掘自己的“良知”,才能实现道德提升和自我完善的潜能。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良知”,同时我们也有自己具体的生活准则,但当我们在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时,都要以这个“良知”作为依据。当然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全知全能,这意味着,在人们并不完全成熟的时候,一定会做一些错事,让自己感到愧疚。人们产生愧疚感之后,会对“良知”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并会影响个体未来的行为方式,这能激励个体以更加成熟的方式待人处事。可见,一个人的“良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良心”和“良知”,既有联系,又有差异。“良心”是一个人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而“良知”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内在道德判断和感知能力,侧重于一种道德意识。

一般而言,在人的内心深处,“良心”不可能完全泯灭,“良心”的种子总是存在的。社会发展,关键是要让“良心”的种子发芽和茁壮成长,并最终绿荫社会,而不是让其退化,甚至萎缩。

如何建设“良知”?教育是一个主要的途径。我觉得,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道德知识的教育,因为“良知”更多存在于道德知识中。

从理论上看,我们需要以“良知”唤醒“良心”,一个人有了“良知”,就会有正确的对错观和是非观。正确的对错观和是非观,这就是“良心”。没有“良知”,干了恶事,还不知为恶,心里没有歉疚感,这样只会导致更大的恶。而有了“良知”,人干了恶事,自然就会觉得理亏,心里总会有负担,这对人来说,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良心”的发现。

“良心”也好,“良知”也好,虽然是属于个人的一种善,是一种人的内在力量,但也不是孤立的。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儒家提倡的“良心”和“良知”,不是说单个人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之下的,是人们在担起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是一种具体的、社会性的道德责任感。

良心安,人才能够坦然!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心存善良就像一股清泉,洗涤人们心灵的尘埃,还原生活的本真,该多好啊!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