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诗行” 太原七旬老人十余年创作百万字
发布时间:2025-03-28 07:12 浏览量:2
张志江在讲授创作经验
“张老师,这句‘汾河水流过千百年’总差口气。”3月13日,在杏花岭区域党群服务中心的诗词歌曲公益创作课堂上,青年学员话音未落,76岁的张志江已用太原腔唱道:“加个‘哗啦啦’嘛!”,同时,手指敲出明快节奏。这位老人十余年笔耕不辍,累计创作119万字,更独创“六感创作法”培育文学新苗。日前,记者走近这位银发老人,挖掘他创作的有趣故事。
第二人生
3月26日,凌晨五点,海边街小区的一扇窗户已亮起灯光。张志江老人家,紫砂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张志江老人伏于案头,钢笔划过稿纸,沙沙作响。
退休快二十年了,这个雷打不动的晨课从未间断,军人出身的张志江老人把书房改成了"创作工作室"。当年在部队写宣传标语,总琢磨平仄对仗,培养出对文字的感觉。"老人呷着茶,翻开烫金封皮的创作笔记本。他的创作笔记本堪称当代“诗坛奇观”:菜市场听到的吆喝、公交车上瞥见的夕阳、甚至小孙子掉乳牙时的哭闹,都被他转化成灵感的火花。“人家说我这是‘退休再就业’,要我说,分明是打开了第二人生。”言语间,他眼角的皱纹里都是笑意。
六感秘籍
退休后,张志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创作中,杏花岭区域党群服务中心是他常去的地方。平时,他总是虚心地在台下当听众,并与文学爱好者共同探讨、分享创作经验,吸粉无数。
“写作就像咱老太原打卤面,得经得起揉搓!”3月13日,他作为主讲嘉宾,向大家分享独创的“六感创作法”:带着感情创作、了解创作主题、明确歌颂对象、符合歌曲规律、引发作曲欲望、唤起歌者共鸣。“有句俗语叫十年磨一剑,我这是二十年磨一课。”张志江调侃地向记者说。在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装着他多年创作的诗稿,既有写有诗句的老照片,还有泛黄的退稿信。十多年来,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580余篇(首),累计119万字,出版自选集《深情感悟》《真情感受》等4本书。创作歌词20首,其中,《温商情韵——太原温州商会会歌》《为人民服务》《太原 我的家》《拉着你的手》等歌曲被广为传唱。
诗意对话
在老人家中,一字排开的书架上,退休时儿子送的《老年人养生大全》依然簇新。案头摆放的他爱人张俊峰40年前买的《现代汉语韵律学》《现代诗韵》《词曲入门读本》却已翻得卷边。孙子在他的熏陶下,六岁就会对着彩虹背“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一天,孙子问他:“爷爷,李白要是活到现在会写啥?”他乐了:“肯定写‘高铁穿梭太行山,微信传诗一瞬间’!”祖孙俩的笑声惊飞窗边麻雀。
最近,他正忙着整理创作诗歌《并州新貌》,想把太原的迎泽大街、地铁站、长风商务区及东西山等新变化都写进诗中,用诗歌的方式,讲好“太原故事”。暮色渐沉时,他爱站在迎泽大桥上俯瞰车流,喜欢用智能手机拍下晚霞中泛着玫瑰金的地铁站穹顶。前几天,在长风商务区游逛时,那些悬浮在空际连廊里的霓虹,与西山生态园的云杉轮廓,在他脑海中交织成一幅奇妙的蒙太奇画面,此刻笔记本边缘已写满批注:“长风馆的倒影要揉进汾河碎银”“地铁闸机开合如雁门关隘的古今对话”,墨迹未干的诗稿正等待黎明时分的再度淬炼。
在短视频充斥的时代,这位银发诗人以电脑为砚台,用手机作舟楫,穿梭于城市街巷深处,默默守护着文字的火种;以歌谣为桥,化旋律作雨,在都市人的心灵旷野中织就音符的共鸣。当皱纹爬上他的额头,故事却在笔尖永远年轻——岁月或许能漂染青丝成雪,却永远冰封不住那颗滚烫的诗心。
并州新闻 记者 周利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