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选》-解决问题

发布时间:2025-03-28 06:47  浏览量:4

原创 王弘入

你是否遇到以下情况:

沟通问题时,总感觉对方抓不住重点。阐述问题时,总感觉逻辑杂乱。

人,生来就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成熟。

如何正确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人一生的课题。有些人善于解决问题,有些人则属于“越帮越忙”。

相信绝大多数人,希望成为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我也是其中一员。

如何解决问题?

首先需要认识问题,知道其本质、知道其发展过程。然后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更深入认识问题的过程。

《矛盾论》教我们如何去认识问题,《实践论》教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理解了《矛盾论》、《实践论》,也就能理解主席为何能指挥出“四渡赤水”这样古今中外经典战例、分析出《论持久战》这样的顶级阳谋。

问题的本质是矛盾体,矛盾越多,问题越复杂。

例如:

我饿了。这是一个问题只显现出一个矛盾,我身体内的能量积累太少,需要补充,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补充能量即可。

我饿了,家里没有吃的,现在是凌晨3点,少有商店开门。这问题显现出三个矛盾,我身体内的能量积累太少,但家里没有可以补充能量的物质。我需要想办法取得能量,然后补充。

解决问题就是处理矛盾的过程,要处理矛盾,首先需要了解矛盾,认识矛盾的特征,有助于处理矛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永远生活在矛盾世界里,从远的说,人必须面对生命这个矛盾,从近的说,人的吃喝拉撒睡都是矛盾的体现。

矛盾的共存性:一个事物上同时存在多种矛盾,而绝非只有一种矛盾,事物如同一个寄主,上面生存着不同的矛盾的。

矛盾的主次关系:在共存性的基础上,需要知道矛盾分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就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次要矛盾有可能是因主要矛盾衍生出来,也可能独立于主要矛盾而存在,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理清主次。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是因事物当时、当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产生的,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还有时间、空间因素,每一个矛盾都有唯一性,即便以前有过类似的矛盾,但也一定不是完全一样的。

矛盾的发展性: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影响矛盾的各因素也在发展变化,矛盾本身也随之发展变化。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处理矛盾的过程。

如何处理矛盾?可以让矛盾对立面消失,也可以是让矛盾减弱到可承受的程度。例如:夫妻吵架是一个具体的矛盾,处理这个矛盾有多种方法。解除婚姻关系,是消除矛盾的对立面,矛盾不复存在;一方服软、第三方调停、双方冷静一段时间等处理方法,是通过时间、空间、内部、外部因素的变化来处理矛盾,矛盾依然存在,但已被减弱到可以承受的程度。

认识了矛盾的诸多特征,那如何解决问题呢?这里梳理一个可能性的思路。之所以叫“可能性”,因为事无绝对,世界上永远有你不知道的另外一条路

当在遇到问题时:

1. 首先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的关系

2.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特别是主要矛盾的特殊性,理清矛盾的时间、空间、内部、外部因素状态。

3. 分析评估矛盾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与程度。

4.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方法。

5. 实践,行动起来。

6. 通过实践更深入的认识事物,修正以往的认知,并根据新的认知再实践,重复实践这一过程。

四、 未尽之言

以上内容是受主席《矛盾论》、《实践论》的启发,再加上一些个人的认知总结而来,内容粗浅,不得《矛盾论》、《实践论》精髓,《矛盾论》的论述充分、内容详实、案例精彩,我仅领悟其毫厘,只希望能通过本文将大家引去阅读《矛盾论》与《实践论》原文。

理解了《矛盾论》,对理解选集中的诸多文章极为有利,诸如为什么抗战时期提得最多是统一战线,而解放战争时期则少一些?为什么中国抗战是持久战?这些问题都可以用矛盾法来理解。

下面摘抄部分原文,以供阅读。

《矛盾论》摘抄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中略)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引自《矛盾论》)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 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首先各种物质运动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 则必取一定的形式。”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

“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

“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括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 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 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

“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

“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矛盾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用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抗是矛盾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的情形。”

结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实践论》摘抄

依照矛盾论,我们学习了如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下面就是应该是如何解决问题。《实践论》教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风其不自量力。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而-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然而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情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你倾机会主义。”

“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了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实现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和右的错误思想。”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