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少年不识此中味,中年方知杜诗苦

发布时间:2025-03-27 21:42  浏览量:8

山脚下的江水悠悠,带着岁月的故事缓缓流淌,每一朵浪花都似在低语,讲述着那些关于坚韧与苦难的诗篇。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的这句诗,道尽了旅途中的迷茫与不易;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游的笔触,勾勒出游子漂泊、身心俱疲的凄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杜甫,则以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了对苍生的深切关怀。

谈及杜甫,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的每一行诗句都像是从心底流出的血与泪,凝聚着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无尽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简单的十字,却道出了家国破碎的沉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直接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与残酷。

然而,在这漫长的苦难之旅中,杜甫也曾有过短暂的欢愉与释放,那便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

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

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

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

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

三日肉尽馀一魂,求夫何处斜阳昏。

天生妇作菜人好,能使夫归得终老。

生葬肠中饱几人,却幸乌鸢啄不早。

——清·屈大均《菜人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开篇即以“忽传”二字,道出了消息之突然,情感之激越。

杜甫身在剑门关外,远离故土,却突然听闻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喜讯。

次句“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

“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这泪水,是喜悦之泪,更是辛酸之泪,是对过往苦难的告别,也是对未来希望的憧憬。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杜甫的笔触转而温柔。

“喜欲狂”是“初闻”的惊喜达到更高峰,“却看”也就是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具含义,诗人想说又不知道说什么的心情。

接着,他迫不及待地卷起诗书,仿佛要将所有的烦恼都抛诸脑后,只余下满心的欢喜与期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明媚的阳光下,他放声高歌,仿佛要将这份喜悦传递给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彼时杜甫已是知天命之龄,本应难得“放歌”,更不宜“纵酒”,如今却为之,正是“喜欲狂”的表现。

唯有青春相伴,方能不负韶华,于是决定即刻启程,踏上归乡之路。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最后两句,杜甫以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了归途的路线,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些地名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他心中那份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与向往。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贯穿“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让读者看到一个飞驰的画面,把途径之处一个一个从读者眼前闪过。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

少年时的读不懂杜甫,待到读懂时,已是蹉跎半生,只愿再多的不如意,但是还有人间值得。

正如作家余华在《活着》中所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岁月悠悠,山河无恙,愿你我都能在人间的烟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与光明。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