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六沙洼村的来历考
发布时间:2025-01-14 20:30 浏览量:9
康熙《武强县新志》(清) 冼国干修 张星法纂,卷一《乡村》载有“沙洼村”。这是武强县田沙洼、王沙洼、樊沙洼、张沙洼、吴沙洼、葛沙洼有史可考的最早记载。
先秦沙洼村的历史。武强县,古称武隧。 [宋] 乐史 撰《太平寰宇记》 卷六十三:“古城隧城,即六国时为赵邑,故城在今县东北三十里。”史载:“秦破赵将扈辄败于武隧,斩首十万,即此也”。考其城址,即今武强城北之沙洼村。武隧侯治所在今田沙洼村西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百四:“武遂城,在武强北三十里沙洼村,有遗垒,规模弘敞,乃秦汉时所建。”
北宋时期的沙洼村历史。清道光《武强县志》载:“古堤,县治四面皆有,相传为宋杨延昭决水灌河而筑。”溃水堤遗址原为溃水阵,南起街关镇,北至合立、沙洼村,分为南、中、北三溃水。在武强县境内约长15000米,形成千里平原上的长城,故又有长城堤之别称。
沙洼村建村于何时?元代以前,甚至更早。明初洪武11年(公元1378年),武强县洼西村迁徙到故城县刘家孝子村的刘彦深一支在明代家谱中记载:“始祖彦深公随父德海公举家由京东密云迁至河北武强县小范集洼西村”,由此可知,洼西村元代已有之,由此可以佐证,沙洼村比洼西村的历史更为悠久。
沙洼村,因何名村?《武强县村庄的来历》文盛武强 2016年1月4日讲得很清楚:
地理特征有关的村。当初建立村时,先人们和给孩子起名一样,抓住一个有特征的地理现象,也便成为其起名的依据。如:明永乐年间在北部滹沱河泛区立村时,看到这里地势低洼,而且都是沙土地,于是这一带相邻的8个村都叫沙洼村,所不同的是在村前分别冠以田、王、樊、张、吴、程、葛等姓氏而进行区别。
清乾隆二十一年《直隶深州总志》卷二《陵墓》:“了末台,在县北沙洼村,东西二塚相对,高数丈。唐刘仆射墓,即唐刘幽求,在邑西北五洼。”
《直隶深州总志》卷二《营建志》村社,记载有8个沙洼村:“魏沙洼、吴沙洼、田沙洼、张沙洼、程沙洼、王家沙洼、沙洼、樊沙洼”。
道光《武强县志》卷二《营建志》:“魏沙洼、吴沙洼、田沙洼、张沙洼、程沙洼、王沙洼、沙洼、樊沙洼”。
《武强县区划图(1939.6—1940.12)》标注的田沙洼(沙洼)、王沙洼、张沙洼、樊沙洼、程沙洼、吴沙洼、葛沙洼。魏沙洼村从记载中消失。
关于七沙洼村的历史演变,请看《武强县地名资料汇编》:
田沙洼,据传说,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田姓人家从山西迁此建村。因地势较低,多积沙,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田沙洼。1942年与邻近的王沙洼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名田王沙洼。1963年水灾后,两村又分开,该村仍名田沙洼。
王沙洼,据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王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地势较低,且多积沙,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王沙洼。1942年与邻村田沙洼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叫田王沙洼。1963年水灾后又分为两村,该村仍名王沙洼。
樊沙洼,据传说,明永乐年间,樊姓人家从山西迁此建村,因地势较低洼,多沙,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樊沙洼。张沙洼,据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张、程两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两村,因地势低洼,多沙,借此冠以姓氏各取村名张沙洼、程沙洼与张沙洼,1942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开始叫张程沙洼,后来简称为张沙洼。吴沙洼,据传说:明永乐年间,吴姓人家从山西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而多沙,借此冠以姓氏取名为吴沙洼。葛沙洼,据传说:明永乐年间,葛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而多沙,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葛沙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