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是用兵非兵器,“器”是器量非器物
发布时间:2025-03-27 14:29 浏览量:7
——《道德经容易误读的地方》
本章是老子战争观之二,兵者不祥之器。自古以来战争就没有赢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便打赢了也是两败俱伤。所以,老子是不主张打仗的,不得已而为之。打了胜仗也不值得高兴,应以“丧礼处之”。可惜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世界上局部战争仍然不断。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夫兵者,不祥之器”和“故有道者不处”这两句版本分歧较大:
首句“夫兵者,不祥之器”:
河上公章句是:“夫佳兵,不祥之器。”
王弼注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傅奕本更特殊:“夫美兵者,不祥之器。”
帛书本则是:“夫兵者,不祥之器也。”少了“佳”,多了“也”字。
通行本“夫兵者,不祥之器”,是依照帛书本去掉了“佳”字。多数学者认为“夫佳兵者”解释不通,“佳”是“唯”的误字。“夫唯兵者,不祥之器”就说得通了。
《道德经》中“夫唯……故”句式有5处,如“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夫唯大,故似不肖”等,“夫唯”组合有12处。所以,“佳”是“唯”的误字,可能性比较大。
“美”由“佳”演绎而来。多数学者认为“佳”或“美”都多余。
“故有道者不处”,河上公、王弼和傅奕本相同;帛书本却是“故有欲者弗居”。“有道者”与“有欲者”意思相反,“不处”与“弗居”意思相同。现代通行本是“故有道者不处”,没有依从帛书本。
为了整句好理解,先要说明一下“兵”“器”“物”这3个字在原文中的意思。
先说兵。
“兵”古今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河上公章句:“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之器,不当修饰之。”
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说:“‘佳兵’就是杀人的武器,因为武器是会杀死很多人的,所以‘不祥’。”
北京大学陈鼓应教授今译:“兵革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憎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并引述:“‘武力是带来凶灾的东西。’老子指出了战争的祸害,而表达了他的反战思想。”
“兵革”是武器,但不能代表武力。武器被人利用才能成为武力。
网络图片
“兵”同第三十章的兵,是用兵,不是兵器或兵卒。“夫兵者”就是用兵打仗的人,或者说主动挑起战争的人。
网络图片
在古代“兵器是不祥之器,谁都厌恶”,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君子佩剑,大侠带刀是一种风尚,是仁义、美德、忠贞的象征,是自身德行操守的承诺。
网络图片
孔子也佩剑。只是君子、道者不轻易使用兵器,更不会发动战争。
再说器。
“不祥之器”的“器”容易误解。
“器”不能理解为器物,应作度量、器度、器量来理解。
“不祥之器”,直译就是不善良的器度,意译为没有度量,心胸狭小,容不下人。
“夫兵者,不祥之器”的意思是,主动挑起战争的人是心胸狭小没有器量的人。
三说物。
“物”仍然是指众人。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一句在前面第二十四章已经出现,但厌恶的对象不同。前者是指急功近利的人,这里是指发动战争的人。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一句应该这样翻译:
主动挑起战争的人是没有器量的,众人或许都厌恶他,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