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亿字巨著仅存4%!谁让《永乐大典》人间蒸发?

发布时间:2025-03-27 14:02  浏览量:6

编辑:流浪歌手

《永乐大典》堪称文化瑰宝的巨著,它足足有3.7亿字,汇聚了古代无数知识精华。然而如今,它却只剩4%留存于世,仿佛它曾辉煌的身躯被无情吞噬。

究竟是谁,让这部《永乐大典》如流星般在人间逐渐蒸发?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1403 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登上皇位。他深知,要稳固统治、彰显文治武功,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于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编纂工程拉开帷幕。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一部大型类书,旨在将古今图书汇聚一堂。

编纂团队可谓人才济济,来自全国的文人学士、专家学者纷纷投身其中。他们从皇家藏书、民间古籍中广泛搜集资料,进行精心筛选、整理和编排。

历时数年,这部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终于问世。

全书共 22877 卷,另有凡例、目录 60 卷,分装成 11095 册,约 3.7 亿字。

它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各个领域,真正做到了“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永乐大典》的编纂,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汇聚,更是朱棣帝王鸿图的重要体现。

它向世人展示了明朝的繁荣昌盛和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

《永乐大典》成书后,最初只有一部正本。由于其珍贵性,被深藏于南京文渊阁。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也随之北迁,存放于皇宫中的文楼。

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皇宫发生大火,火势迅速蔓延至文楼。嘉靖皇帝心急如焚,连续下了三道圣旨,要求全力抢救《永乐大典》。

幸运的是,在众多官兵和太监的努力下,大典最终得以保全。

经此一劫,嘉靖皇帝深感《永乐大典》孤本的危险性。于是,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他下令组织人员抄写《永乐大典》,史称“副本”。

抄写工作历时六年,由高拱、张居正等负责,选拔了 109 名善书人精心抄写。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关于副本的抄写原因、过程和存放地点,史书中的记载却十分模糊。

有人猜测,嘉靖皇帝可能是为了自己能够随时翻阅,也有人认为是为了防止正本遭遇不测。

而副本抄写完成后,正本和副本的命运也开始逐渐走向不同的方向。

明朝灭亡后,《永乐大典》历经沧桑。清军入关后,大典被收藏于北京的翰林院。

然而,随着清朝后期国力的衰落,列强的侵略纷至沓来,《永乐大典》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

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翰林院也未能幸免,许多珍贵的书籍被付之一炬,《永乐大典》也有部分在这场大火中被毁。

光绪元年(1875 年)清查时,《永乐大典》已不足 5000 册。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 年),更是只剩下 800 余册。

这期间,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官员的监守自盗。一些翰林学士趁机将大典盗出,据为己有,然后高价出售给洋人。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再次沦为一片废墟。翰林院成为了战场,《永乐大典》被肆意践踏、焚烧。

许多大典被士兵们当作废纸,用来包装物品或生火取暖。这场浩劫过后,《永乐大典》所剩无几,大部分都散失在了世界各地。

如今,《永乐大典》的残本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据统计,目前已知存世的《永乐大典》约有 400 册,仅占原书的 4%左右。

这些散落在外的《永乐大典》,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各国的学者们纷纷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试图从中探寻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

在中国,国家也高度重视《永乐大典》的回归和保护工作。通过外交途径、民间捐赠等方式,不断有流失海外的《永乐大典》残本回归祖国。

每一次回归,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也让我们离还原《永乐大典》的全貌更近了一步。

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部分《永乐大典》的残本,但一个最大的谜团至今仍未解开——《永乐大典》的正本究竟在哪里?

关于正本的下落,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正本在明朝灭亡时被焚毁于战火之中。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曾下令焚烧皇宫,文楼可能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永乐大典》正本也随之消失。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正本被陪葬于嘉靖皇帝的永陵之中。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钟爱有加,在他去世前,曾多次下令对大典进行整理和保护。

因此,有人猜测,他可能将正本作为陪葬品带入了永陵。

还有一种说法是,正本被藏于北京皇宫的某个秘密角落,等待后人去发现。然而,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始终没有找到相关的线索。

《永乐大典》,这部曾经辉煌一时的巨著,如今只留下了残篇断简。它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兴衰紧密相连,见证了无数的战火与沧桑。

而它的正本究竟身在何方,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的发现,我们能够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让《永乐大典》的辉煌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