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以宁】的三首经典古诗赏析

发布时间:2025-03-27 05:56  浏览量:5

在两宋之际的词坛上,王以宁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他,字周士,出生于湘潭(今属湖南),生活在约1090年至1146年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王以宁不仅是一位词人,更是一位爱国志士,他曾为国奔波,在靖康初年征天下兵时,只身一人从鼎州借来援兵,解了太原围,其英勇与担当令人钦佩。

他的词风独特,《四库书目提要》评价其“以凝词句法精壮”,“绝无南宋浮艳虚薄之习” 。现在,让我们通过三首经典古诗,走进王以宁的诗词世界,感受他的豪情壮志与细腻情思。

一、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

这首词开篇便点明与友人在大别山重逢的欣喜。“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阔别十年,再次相见,友人的风采依旧,那清澈的眼眸仿佛还留存着往日的记忆。回忆起曾经与友人在雪后登楼的情景,“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

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雪后初晴,明月高悬,千仞高山仿佛吐出明月,夜晚的江水在月光映照下波光粼粼,水与楼相互辉映,如此美景令人陶醉。然而,时光匆匆,“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人生如梦,不知不觉已经过了许多春秋。

与友人在碧山再次相遇,一起举杯,感慨古今,“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想到那些英雄豪杰已经逝去,不禁悲从中来,泪水止不住地流淌。最后以“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收尾,借鹦鹉洲的典故,抒发心中的遗恨与感慨,余韵悠长。整首词情景交融,既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又有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英雄消逝的惋惜。

二、满庭芳·邓州席上

千古南阳,刘郎乡国,依约楚俗秦风。英姿豪气,耆旧知谈中。珰佩来从帝所,许洲花、潭菊从容。霜秋晓,凉生日观,极目送飞鸿。

主公。天下士挥毫万字,一饮千钟。醉高歌起舞,唤醒人龙。我自人间漫浪,平生事、南北西东。辞公去,寒眸激电,曾识小安丰。

在《满庭芳·邓州席上》中,王以宁描绘了南阳的壮丽景色和邓州席上的欢乐场景。南阳,这个古老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是刘郎的乡国,有着楚俗秦风的韵味。“千古南阳,刘郎乡国,依约楚俗秦风。英姿豪气,耆旧知谈中”,这里的人们英姿豪气,前辈们的英雄事迹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珰佩来从帝所,许洲花、潭菊从容。霜秋晓,凉生日观,极目送飞鸿”,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宏大的画面,霜秋的早晨,在日观峰感受着清凉的气息,目送飞鸿远去。而在席上,“天下士挥毫万字,一饮千钟。醉高歌起舞,唤醒人龙”,展现出文人墨客的豪放与洒脱,大家挥毫泼墨,饮酒高歌,气氛热烈。

“我自人间漫浪,平生事、南北西东”,这是王以宁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表达,他在人间放纵而活,不受世俗拘束,平生的事无所谓南北东西,体现出一种豁达与随性。最后“辞公去,寒眸激电,曾识小安丰”,表达了与主公分别时的情感,虽有不舍,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定。整首词充满了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通过对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乡国的深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

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幽人独立瞰长淮,谁掉扁舟一叶、趁潮来。

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

这首《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归来峰下,寒霜似水流淌,明月照耀着广袤的大地,一片清冷孤寂。

“幽人独立瞰长淮,谁掉扁舟一叶、趁潮来”,诗人独自站在高处俯瞰长淮,看着江面上一叶扁舟趁着潮水而来,更添孤独之感。“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回忆起在洞庭湖上观赏银涛的情景,思念起曾经一起的烟蓑伴。

最后“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感慨自己如同天地间的一片浮萍,漂泊无依,离开京城十年,满头青丝已变得花白斑斑,抒发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和对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借景抒情,将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和对人生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王以宁的这三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感悟。他用诗词记录下自己的经历、思考和情感,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些文字,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他的豪情与柔情。无论是对友情的珍视、对乡国的热爱,还是对人生的感慨,都在这些诗词中熠熠生辉。

在他的诗词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国词人的担当,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无奈。这些经典古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宋之际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深入研究 。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