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术:综述汉武帝的用人谋略(一)
发布时间:2025-01-01 00:37 浏览量:6
第一章 用人的基本原理
一、用人标准:德才
古今中外,凡是用人,德才两条标准是普遍适用的。有了标准,才可以对人才进行分类;分类识别之后,根据不同的才能特征,才可以加以任用;任用之后,根据实际的业绩加以考核,才可以赏罚。有功者赏,有罪者罚,永远不变的原则。
德才定义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人才分类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选拔任用人才
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因为小人作恶难于控制,而愚人能力有限,容易掌控,有利于君王牢牢的握住控制权。
二、不可缺少的环节:识人,评价,任用,赏罚
汉武帝的人才选拔任用工作
汉武帝下诏,令大臣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武帝亲自出题,围绕着古往今来治理天下的“道”,进行考试。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
武帝很赞赏董仲舒的对答,任命他做江都国的相。 会稽人庄助也以贤良的身份参加了考试对答,武帝擢拔他担任中大夫。丞相卫绾向武帝上奏:“举荐来的贤良,有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扰乱国家政治的,请都予以遣返。”武帝批准了奏请。
汉武帝选人的流程:
第一,下诏令,人才的选拔与任用是国家的政务,关乎天下治理。
第二,让大臣推荐,这是汉代察举制的特征,由大臣寻找符合条件的候选人。
推荐的人才特征: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这是对候选人基本素质的要求,也就是选人标准。
第三,考察方式,汉武帝亲自出题出题,题目是古今治理天下之道。
第四,对策,候选人需要针对题目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第五,选拔,汉武帝亲自审阅对策,从中选拔。
第六,任用,只要通过考试,直接任用官职。
识人方法:对策
对策只是识人用人方法的其中之一,不能把它当成行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规则。
因为有的人善于实干,并不善于对策。善于实干的人要用业绩来加以考察任用。
身份:贤良
大臣推荐之前,候选人早就经过了层层筛选,因此参加考试的也就100多人,这是从全国选拔上来的精英。
董仲舒其实早就是名人了,而且在汉景帝时,担任博士官,进退举止无不合乎礼法学者们尊他为师。
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企业招聘,与此并无本质区别。
被刷掉的人才
丞相卫绾上奏: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贤良,要全部被遣返。汉武帝批准了请求。这其实公示了选拔人才的标准,董仲舒研究的是《春秋》,属于公羊学派,而董仲舒融合了阴阳家的学说,主张大一统。
选拔人才的过程,明确了选拔标准,选择了儒家人才,而放弃了法家和纵横家的人才。申不害、商鞅、韩非是法家学说,苏秦张仪是纵横家学说。
这时是汉武帝刚刚登基不久的人才选拔工作,表现出来的是任用儒家人才。而事实上,汉武帝完全掌权之后恰恰任用的是法家和纵横家人才。代表人物则是张汤与主父偃。
第一次改革的用人格局
汉武帝将丞相卫绾免职。同时,任用被其侯窦婴做丞相,武安侯田蚡做太尉。这是重用外戚,形成权力制衡格局。
汉武帝看重儒术,窦婴、田蚡喜好儒术。君臣在治国思想上形成了统一。
窦婴和田蚡极力推荐赵绾担任御史大夫,推荐王臧担任郎中令。赵绾奏请兴建明堂,以接受诸侯王的朝见,并且向武帝推荐了老师申公。
窦太后责备汉武帝用人不当,收集赵绾、王臧的贪赃证据,二人自杀。窦婴、田蚡被免职,申公以有病为借口,免职归家。
汉武帝这次改革失败了,因为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貌似是治国学说的斗争,本质上依然是权力斗争。
窦太后任命万石君石奋的大儿子石建担任郎中令,任命他的小儿子石庆担任内史。
人事即政治,人事即斗争。
用人权是帝王控制权的核心权力。无论是帝王、太后、大臣都在为权力而斗争,任何权力都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
斗争在不断继续,权力的格局在不断的变化,表现在外就是用人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