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扬州不江南(夏瑜斐)
发布时间:2025-03-23 17:06 浏览量:5
当李白挥毫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年绝唱时,或许未曾想到这句诗会成为后人追寻江南春色的永恒指南。这份诗意的邀约,在时光长河中辗转千年,我于2009年至2014年便客居扬州、苏州和上海。(期间我写下了客居上海、苏州和扬州的生活点滴)
2009年初到扬州时,乘着京杭大运河的涟漪南下,窗外掠过的不仅是青黄相接的田野与银链般的河网,更是一卷徐徐展开的江南早春图。北国尚有残梅暗香浮动,江南已悄然褪去料峭寒意。车轮碾过经纬分明的时令分界线,恍惚间惊觉太白笔下的"三月"原是农历春深,而今人行走的阳历三月实则与古意错位一月。温室效应将季节的刻度悄然改写,让二月的扬州春衫半褪。
瘦西湖畔的垂柳是最先泄露春讯的,嫩绿丝绦轻拂二十四桥的汉白玉栏杆。个园的竹影在粉墙间摇曳生姿,何园的玉兰已擎起满树琉璃盏。最是琼花不负春,团团簇簇的素白恰似停驻在枝头的初雪,与漫山遍野的梨花遥相唱和。忽见一树夭桃斜倚水榭,恍若《扬州画舫录》中走出的仕女,将三百年前的胭脂色晕染在今日的晴空下。
站在五亭桥头极目远眺,飞檐斗拱与玻璃幕墙在运河水纹中虚实相映。古运河畔的东关街上,雕花窗棂里飘出咖啡的醇香,画舫中传来的《扬州慢》,古琴与昆腔水磨调缠绕升腾,化作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这座把唐宋月光酿成桂花蜜的城市,向后人娓娓讲述着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
(2009年寒假摄于扬州)
我与爱人喜欢在暮色四合时,登上栖灵塔,夕阳下,放眼望去,古运河如同一条鎏金的时光纽带,串起隋炀帝龙舟时的锦帆、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威尼斯、盐商巨贾的漕运传奇。古今光影在文昌阁飞檐上流转不息,二十四桥明月夜正被霓虹重新勾勒。千年文脉如同运河水,在钢筋混凝土的河床里依然汤汤流淌,将李白的诗、郑板桥的竹、扬州八怪的书画……将这无数的文化精萃悉心熬煮,酿成一盏馥郁的绿杨春茶,满溢着岁月沉淀的醇厚与芬芳 。
·作者简介· 夏瑜斐,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徐州市诗词协会会员。曾在《农民日报》《湛江日报》《黄河文艺》《彭城晚报》《都市晨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散文《小桔灯——人生的脊梁》《中秋——月与思》《以礼赠人·香满心间》荣获冰心文学一等奖和金牌奖。诗歌《那夜偶遇你疲惫的脸》入选2021度《民间优秀诗选》,诗歌《青春,那年我们正好》《你的样子》荣获2021年第八届中外诗歌散文一等奖。著有散文诗集《缘分》《岁月深处》《那时光》《写故乡》等。
- 上一篇:从天文学角度解析屈原《天问》(二)
- 下一篇:手把昆仑天柱钓,一竿钓尽古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