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发布时间:2025-03-24 11:38  浏览量:5

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廖咏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日电影《哪吒2》以中国传统神话为背景,通过现代化的叙事手法和精湛的视觉特效出圈,问鼎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无论是大热的《哪吒2》《三体》《黑神话:悟空》,还是在海内外赢得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央视蛇年春晚,其爆火的共同点都在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通过科技赋能创新文艺表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叙事方式、国际化的美术风格呈现给观众,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使得中国文化受到全球观众追捧。

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气强起来。任何一种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交流交融激烈。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树立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自信,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大历史观,摸清文化家底,建立资源数据库,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深化提炼、深刻阐发,始终做到保持本色、擦亮底色、凸显特色,倡导和增强文化自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展开剩余58%

畅通文化渠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大起来。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技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我们要注重科技赋能创新,融入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传承载体。借助互联网、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传播渠道,学习掌握DeepSeek、豆包、ChatGPT等大模型的使用方法,加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融入现代科技与创意,对传统民俗、戏曲歌舞、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进行文艺创作和活态化开发,如以数字博物馆的方式让人们“云游”历史文化场景,让文化传播变得新鲜有趣、真实可感,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上下功夫,在传统文化的破壁出圈上花心思。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文化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让史料“会说话”,让文脉“传下去”。

创新文化业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擎强起来。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魂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夯实历史基础,凝聚群众基础,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延续基因、提炼精髓、萃取精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理念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滋养源泉。如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这一块,不能仅仅局限于民俗展示和农产品粗加工,创造性地将乡土文化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将其巧妙地融入农耕体验、民俗旅游、非遗研习、地方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等产业项目之中,推动文化铸魂、文化培根。

加强交流互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气火起来。中华文明注重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注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注重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坚持文明传统,秉持开放态度,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吸收融合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打造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圈出海又出彩,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迈进,不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