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摔跤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写在2024年“民族团结杯”民族式摔跤比赛举办之际
发布时间:2024-08-01 18:40 浏览量:33
夏日的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大草原,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生机勃勃。7月29日至31日,来自全国的摔跤好手们欢聚于此,共享“民族团结杯”民族式摔跤比赛盛会。这次大赛作为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既是一场力量与技巧的视觉盛宴,更是一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盛会。
▲2024年7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民族团结杯”全国民族式摔跤比赛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正式拉开帷幕。(民族画报记者 武倩 摄影)
就在几天前,巴黎奥运会盛大开幕,摔跤作为传统项目赫然在列。一个古早的问题又一次浮出,那就是摔跤最早的起源在哪里?
先看古希腊。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林匹亚举办,有三个国家参加,比赛项目仅场地跑一项,此后每四年一届。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奥运会正式把摔跤列为竞技项目,距今2700多年。
▲大理石浅浮雕:年轻的古希腊人参加体育比赛(摔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再看古埃及。最早的摔跤记录发现于第五王朝大臣普塔霍特普的石室墓中,墓壁石刻上再现了抱腿、过桥摔等摔跤动作,距今约4400年。
继续看古巴比伦。在巴比伦古城遗址中,出土了一件摔跤样式的青铜架,重现了3500多年前的摔跤场景。
接着看古印度。一部印度神片《摔跤吧!爸爸》,把印度传统摔跤“古什蒂”,又称泥地摔跤,呈现于全世界。印度两大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均有“古什蒂”的记载,距今2500多年。
最后看中国。周朝初年,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出现, 距今有3000多年。《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有学者指出,从甲骨文“鬥”(“斗”的繁体字)和卜辞记载内容可知,摔跤早在殷商时就已出现,大抵为祭祀之用。当时摔跤称为“鬥”,本义为两人徒手相搏。距今3600多年的甲骨文,把中国的摔跤历史再次前移。
司马迁《史记·黄帝本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摔跤由此又追溯到黄帝与蚩尤之战,也就是5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
实际上,摔跤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体育运动之一,在全球各古代文明中并不鲜见,争论孰早孰晚并无多大意义。然而,传承至今、从未中断的却唯有中国一家,这是因为中华文明从未中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一奇迹的出现,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
秦一统天下后,禁止民间习武,摔跤成为一种娱乐表演,称为“角抵”。《古今图书集成·军礼部》载,“秦并天下,罢讲武之礼,为角抵。”
汉在角抵基础上,融合了乐舞、杂技、武术、幻术等民间诸技,形成了一种名为“百戏”的大型表演,又称“角抵戏”或“角抵百戏”。《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两晋时,角抵演变为“相扑”。最早记录见于王隐《晋书》,“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
隋唐时,相扑在宫廷、民间广为流行。隋朝青瓷相扑俑重现了当时场景,两俑皆束发髻,赤裸上身,身系腰带,相互角力,不甘示弱。
唐朝在宫廷特别设立“相扑朋”,出现了一批摔跤名手。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载,“左右两军擂大鼓,引壮士裸袒相搏较力,以分胜负”。可见唐代相扑手不仅袒露身体,比赛时还要敲鼓助兴。
▲李思训(唐)绘制的《耕渔图》中的相扑场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国技——相扑。日本《相扑之始》一书说,日本相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年,当时并没有正式名字。公元三世纪,汉字经朝鲜半岛辗转传入日本,日式摔跤遂命名为“相扑”。
《日本体育百科全书》载,“日本的相扑与中国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关系。”日本历史考古学家池内宏、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沟》一书也提到,日本的相扑与中国吉林省吉安县一古墓壁上的角抵图极为相像。
以上虽不能得出日本相扑就是源自中国的结论,但却可看出, 唐朝相扑对东邻日本确有很大影响,不仅“相扑”之名一直未变,装束延续唐风,且比赛规制亦十分近似。
唐朝对日本的影响不仅在相扑上。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强盛大唐,以开放和平的大国胸怀,与日本等周边国家平等交往、广泛交流。日本先后派出13批遣唐使,全面向唐朝学习,这对此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为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贯穿古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
时间来到两宋,相扑更为普及,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国性赛事。宋吴自牧著《梦粱录》载,“若论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即相扑),顺择诸道州郡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民间出现了“相扑社”,专事相扑表演。
元朝明令禁止民间相扑,但作为“男儿三艺”之一的摔跤却并未中止,只是形式有所改变。明朝力图恢复唐宋旧制,大力提倡相扑,但受拳术兴起影响,未能再现唐宋盛况。
清朝,布库取代了相扑。布库又称“演布库”,是一种军事训练项目,为此设有专门培养、训练布库手的“善扑营”。清梁章钜《归田琐记》载,“康熙初,用此(布库)收鳌拜,故至今宫中年节宴,必习演之。”布库由宫廷传入民间,盛极一时。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摔跤从名称、规则到用处,一直不断发展和变化,折射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与此同时,摔跤在一些地区和民族中还发展出不同的形式,如搏克、且里西、格、北嘎、绊跤、希日木、库热斯等,统称为民族式摔跤,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民族团结杯”全国民族式摔跤比赛上,搏克个人赛紧张激烈。(民族画报记者 武倩 摄影)
时间来到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后确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天津举办,竞赛项目包括举重、拳击、摔角(跤)、短兵和步射。
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竞赛项目包括射箭邀请赛和中国式摔跤。
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广西南宁举办,搏克、且里西、格、北嘎、绊跤等5项均首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统称为民族式摔跤。
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广东广州举办,希日木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民族式摔跤由此扩展为六种摔跤形式。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心畅享”系列活动——“民族团结杯”全国民族式摔跤比赛上的女子搏克。(民族画报记者 武倩 摄影)
可见,摔跤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唯一一个从第一届一直延续至今的正式比赛项目,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式摔跤项目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视和关心,充分展示了党和国家繁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全国性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即将在海南三亚举办,意义重大。
这必将是一场集中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良好风貌的时代盛会!
这必将是一场全面展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盛会!
这必将是一场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团结盛会!
11月22日,让我们相约海南三亚,团结奋斗,扬帆征程!
▲俯瞰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场馆——海南省三亚市国际体育产业园中心场馆。(中新社发 叶龙斌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