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商落幕!
发布时间:2025-03-21 17:00 浏览量:6
“四叔”李兆基去世,“超人”李嘉诚被官方正式点名批评。而香港四大家族中,郭得胜和郑裕彤早已因病离世。在时代的洪流中,曾经叱咤风云的香港传奇们,步履逐渐蹒跚。
他们是香港这颗东方明珠最为璀璨的华章,也是这座纸醉金迷城市里最不朽的传奇,他们见证了香港的荣辱兴衰,亦成为“狮子山精神”的最佳注解。
但风光的另一面,是豪门恩怨早就成了街头巷尾和八卦杂志上追逐的热点,家族内斗兄弟阋墙的故事也是不断上演。
更重要的是,四大家族们的事业发轫于港岛殖民地时代,利益的盘根纠葛,谋利至上的商业模式,垄断经营乃至嗜血的贪婪,早就和现代中国的商业环境格格不入,引发了无尽的质疑甚至尖锐批判,其已经难以和财富画上等号。
由于过度侧重传统行业,对于短期利益的追逐远远胜过长期投资,港资企业在新能源、AI、半导体、机器人等科技浪潮中基本缺位。只剩下金融地产,仍是这座城市的立业之本。
眼下,地产红利时代消退、香港的地产市场尤其饱和、竞争加剧。这对于倚重房地产市场的四大家族们来说影响巨大。走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属于港商的风华,在2025年真正结束了。
一、李兆基的传奇人生与商业帝国
商业神童的崛起
1928年,李兆基出生在广东顺德,一个遍地美食的地方。他家是当地的商人世家,经营着两家金铺。六岁那年,他进入自家金铺当学徒;12岁,他当上了掌柜。这不是靠关系,而是靠他那双“火眼金睛”。黄金成色,他一掂便知;金两融金炼金,样样精通。他成了顺德家喻户晓的商业神童。
趣事一则:偷师学艺
当掌柜时,李兆基发现炼金师傅偷金子。但他没有声张,而是悄悄偷师学艺,把师傅的绝活学到手后,才将其开除。这段经历,他总结为一条生意经:当CEO就得懂核心技术,否则镇不住场子。这为他日后叱咤香港商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香港商界的传奇之旅
初闯香港,第一桶金
1948年,20岁的李兆基怀揣1000元港币(相当于今天的15万人民币)来到香港。他利用金铺工作经验,玩起了黄金和外汇买卖,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有了本钱后,他又做起五金生意、外贸生意,逐渐在香港闯出名声。
房地产起飞,创新营销
1953年圣诞夜,香港深水埗一场大火烧出7万灾民,却也掀起置业狂潮。李兆基认定房子是刚需,但当时他资金有限。1958年,他联合郭得胜、冯景禧等八人进入楼市。当时香港楼房整栋卖,普通百姓买不起。李兆基提出分层卖、十年分期付款,这一创新营销手段大受欢迎,公司迅速崛起。
新鸿基地产,功成名就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成立新鸿基地产。他负责画图纸、搞营销,硬是把沙田荒滩变成抢手楼盘。九年之后,新鸿基地产成功上市。功成名就的李兆基带着5000万分手费离开,几年后成立宏基兆业,开启了自己的辉煌时代。
空手套白狼,地产大亨
宏基兆业的发家史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空手套白狼。李兆基很少抢拍政府土地,而是低价收购新界农民的换地权益书。这些权益书是政府征收土地后给农民的“欠条”,农民等不起,李兆基就买过来。等到政府开发新土地时,这些“废纸”瞬间变成黄金地皮。1973年香港地产低谷时,他又买入大量旧楼和地皮。很快,他靠着地产发家致富,1981年宏基兆业成功上市,成为香港知名地产大亨。
资本市场的封神之路
李兆基的传奇不止于地产,更在资本市场。90年代日元升值,他重仓日本债券,大赚一笔;2000年初国企上市潮,他提前埋伏中资股,又赚得盆满钵满;2007年次贷危机前夕,他精准减持股票,港股暴跌后反手抄底,让财富翻倍又翻倍。他因此被称为“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
与李嘉诚的恩怨情仇
李兆基曾连续三年成为亚洲首富,一度压李嘉诚一头。但从1998年开始,李嘉诚接过香港首富王座,连续蝉联21年。李兆基对李嘉诚的“怨念”有多深?他给小儿子起名“李嘉诚”,这操作就好比刘德华给儿子取名“张学友”。
商战恩怨
1993年,李嘉诚准备收购一家公司,结果被李兆基捡漏;2002年,港商胡应湘提议建港珠澳大桥,李嘉诚因垄断港口业务反对,但李兆基联合胡应湘、郑裕彤、何鸿燊等组成同盟,最终大桥建成通车。这两位商界巨头的恩怨情仇,足以拍成80集连续剧。
二、李嘉诚的争议与挑战
与李兆基不同,李嘉诚近年来因一系列商业决策而备受争议。特别是他计划将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大港口在内的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的消息,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这笔交易不仅触动了国家安全的敏感神经,更引发了关于企业家社会责任和立场的深刻讨论。官方和媒体的批评,使李嘉诚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这一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商业行为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
三、四大家族的兴衰与时代的变迁
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李兆基的恒基兆业、郭得胜的新鸿基、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均发轫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产浪潮。四位创始人皆出身广东,白手起家,成为香港经济腾飞的核心推动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策的调整,四大家族的商业模式和利益格局逐渐与现代中国的商业环境格格不入。过度侧重传统行业、追逐短期利益、垄断经营等问题,使四大家族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
今天香港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拜几大家族所赐,这就是“商人经济”的一体两面,也是古今中外所有商业社会议题的核心体现。
四大家族几乎都以房地产为主业,并涉足燃气、电力、零售、电信、电视网络等方方面面。750万港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几大家族的产业,都在为这些大家族的产业添砖加瓦。
李嘉诚旗下的香港电灯、电能实业和嘉道理家族控制的中电控股,几乎垄断了香港的电力供应;李兆基家族掌控香港中华煤气,为香港近200万家庭提供燃气能源,实现了对香港供气的控制;此外,李氏家族还有电讯盈科,香港电讯、和记电讯以及零售行业的屈臣氏。
这些行业都天然拥有垄断性,比如供电、燃气和电视网络,电网以天然垄断著称,燃气管道一旦铺设进小区,几乎完全不会被替换;终端用户开户后,电视网络和电讯运营商就可以一直收费。
收租型房产和这些管道型业务如同四大家族的印钞机,推动其家族财富稳步向上。
香港电讯利润从2008年的2.74亿港元上升至如今每年贡献50.7亿港币;港灯和电能实业每年为李嘉诚合计赚取90亿港元,而且还能通过增加电费来改善收益;李兆基的中华煤气2023年进账61亿港元。
近年来,香港人口稳步增加,意味着对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产生更多的需求,当然也意味着,几大家族可以稳赚不赔。比如,李嘉诚旗下的电能实业以7%的资产负债率,可以搏得90%的超高营业利润率。
明面上,他们是极为成功的商人,富可敌国,但对社会和商业进步,实际上贡献寥寥。
就像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对李嘉诚的评价:“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营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电讯公司,全靠和垄断结盟,他的巨大财富来源于他垄断了房地产和一系列民生工程。”
“土地供应不足-推高地价-按揭供楼-坐地收租”的模式,也许曾有过进步意义,但继续下去的空间已经不大。企业的垄断地位曾经在一个时期内得到了政策面的护佑,但不可能永远护佑下去,地产经济对普通人的压榨,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随着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期,几家企业已经不复昔日之风光。新世界发展在郑裕彤家族接手后激进扩张,导致债务飙升,2024财年暴亏近200亿元;郭得胜去世后家族陷入长期内斗,兄弟反目让新鸿基元气大伤。
四大家族的崛起,本质上是基于香港特定环境的必然产物,是殖民地时代商业体系所结出来的硕果。这种特殊时期所产出的特定财富神话,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下破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甚至是必须。商业和社会想要进步,就必须和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关系决裂。
享尽香港乃至整个中国大陆一个世纪的红利之后,四大家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黄昏。在演出的最后时间,一场体面的告别,远比一串无意义的财富数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