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牛炳曹市集造反

发布时间:2025-03-21 04:50  浏览量:7

引子

正文

牛炳,大名牛世修,于满清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曹市集一个贫农的家庭。童年时代,生性刚直,见义勇为。成年时对慈禧当权,盐官霸道,致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现状极为不满。为此加入青帮会,在“大通悟觉社”的江湖家谱上,排为通字辈,属于老二,号称念二的。牛炳曾在曹市、小涧、坛城三处先后大开善门,招收门徒三千多人,並规定了《约法三章》,即:结伙抢劫者斩;打骂庶民者斩;调戏妇女者斩。主张行侠仗义,为民排难解愤,杀富济贫,团结了劳苦大众,受到门徒和地方黎民百姓的尊崇。

满清末年,盐属官办,当时宿、蒙、涡、怀、夏、永、商、亳八县和下属的各大集镇都建立纵横交错的盐网官行。每县城里,建筑盐街市场,设有批分处,成立武装盐巡三班,官卡一处,在各大集镇市场上,设有零售官行,每行配备盐警三至五人,卡官一人。这些盐业官行,操纵市场,使盐价日益昂贵。穷苦人家买不起盐吃,形成日餐淡饭。这时,一些私商盐贩从水旱两路把大量的私盐运进蒙、涡境内市场,並与官盐展开了激烈竞争,深受群众的拥护。可是,私商盐贩到处遭到官卡、盐巡拦路抢截,加之官府订立《盐法三则》,即:小贩私盐者给予没收;中贩私盐者,游街示众;大贩私盐者进牢。从此私盐无法上市,官盐独霸于市场,穷户人家吃盐更加困难。

蒙、涡两地的官行多是从宿州运盐。盐霸通过官府,向民间派雇牛马大车往宿州总处拉运官盐,规定伙食由车主自备,运费每辆大车十串钱,拉回行内再付。盐巡名为下乡雇车,实际上是抓差拉夫。他们对车夫一打二罚,违抗和闹事者还押送监牢。心狠手毒的盐霸,对无权的耕夫小民则更加变本加厉,他们暗将宿州发盐总处的秤,由十六两改为十二两,运回时又改为二十四两大秤,挨车过数。结果每车都要相差一半,强加给车主中途偷盐的罪名,逼其赔偿。车夫们风餐露宿,一路辛苦,不但毫无所得,最后还要搭上牛马车辆,被逼得含冤而归,有的倾家荡产,乞讨异乡。行侠仗义的牛炳对拉盐车夫们的遭遇,十分同情。于是找到好友刘疙瘩(曹市集人)商议,决定将计就计,参与车夫拉盐队伍,见机行事,以惩治盐官,为民出气。一日,他们拉盐途至白沙集南头岔路口,此时天色近晚,牛炳认为时机已到,当即挺身站在头辆大车上,面向后边的大车队,挥手高呼:我牛炳提议,请众家车主将官盐拉回自己家去,将盐倒下,再将空包装上车,明天一早到此聚齐,再回蒙、涡两城退皮交差。大家不必害怕,一切后果,由我牛炳担当。车夫见牛炳敢作敢为,纷纷响应,照牛炳意图,把盐拉回家,交回空袋。当盐官向车夫讨盐时,牛炳挺身而出,自认主谋,与刘疙瘩等人串通车夫,当场打死盐官,砸了盐店,就此造了反。

时值光绪二十四年秋(1898),牛炳等众人在曹市集关帝庙前,竖起了造反大旗。旗上书“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王法虽重,饥饿难忍”的大字。于是四面八方的饥民和大通悟党社的帮会门徒计五千余人,拥向曹市集。在牛炳的率领下,举行了三天的游行示威,号召天下的寒民志士,与清王朝作斗争。

牛炳砸了盐行,又竖起了造反大旗,清朝地方政府惊恐万状,慌忙出兵镇压。蒙、涡、宿、亳四县的地方团练和清兵毅军五百多人马,分头包抄,想一举歼之。牛炳雄胆超众,大敌当前毫不畏惧,与清兵在曹市、顺河一带展开了激战。得道多助,饥民们听到牛炳与官府清兵打了起来,一下又拥来三千多人,只打得清兵团练死伤无数,抱头鼠窜。第一场战斗,激战三个昼夜,牛炳旗开得胜,并获取了地方豪绅的九节雷士炮三十门,火药八百斤。

清兵吃了败仗,迅即调李馨率马队两旗赴涡阳,会同寿春镇总兵郭宝昌,分两路向牛炳所在的龙山围剿。龙山被困,牛炳本想攻打涡阳县城的计划无法实现,便决定突出重围,向山东、河南转移,因寡不敌众,牛炳此次遭到失败。

牛炳不甘失败,率义军行至临涣集时,又遭到宿州威营管带参将陈怀德和徐州镇总兵刘青煦等所率大军的又一次围剿。牛炳再度奋力血战,终因人少和缺乏战斗经验而失败。

牛炳突围后与葛怀玉等人率部分义士,到宿、蒙一带继续发动饥民造反。是年12月,蒙城县知事曾光煦命李南华率团练进剿,追至董家集、丹凤集等地,牛炳战败只身逃走,葛怀玉等人被擒,带回县城,当即斩首。

为了东山再起,牛炳化妆潜入芡河两岸乡村,继续发动饥民,准备再度造反。涡、蒙两县县衙每天派出富兵,到处巡查,并画影图形,悬偿缉拿。次年正月,牛炳在乐士铺被一熟人认出,告密官府,被练总卢乐山擒获。在送县途中,适逢寿春镇马队为搜捕牛炳从乐士铺经过,便强为夺之,作为己功送至蒙城监禁。知县曾光煦即将牛炳被擒之事书告安徽巡抚邓华熙,旋示将牛炳提出斩之。不久,牛炳被杀害于蒙城北关涡河岸边,其首级被解至涡阳曹市集示众。

牛炳被杀后,万民流泪,其反清壮举至今令人赞慕。

资料来源:

《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九辑(1991年10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