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部割裂的两党之争与李嘉诚出售港口的深层逻辑(上篇)
发布时间:2025-03-20 06:51 浏览量:10
文/乌合之众的乌合
李嘉诚的长江和记出售巴拿马港口经营权,不仅仅是李嘉诚家族的选择,更是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缩影。
一、“在商言商”说只能是限制条件下的适度自由
商人是逐利的,“在商言商”通常指商人专注于商业活动,强调商业活动应遵循市场规律,体现契约精神,以利润为核心,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本无可厚非。商人逐利是市场经济的原生动力,促进社会分工和财富积累。但,事实是,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下,经济与政治交织,没有独善其身的商业行为,即便是政治参与感较低的美国、日韩,财阀与政治都密不可分。
当资本和政治交融在一起,企业还能不能单纯地“在商言商”?答案是不能。所谓“在商言商”是打着逃避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幌子,因逐利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国家命运的无视,甚至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比如:明清晋商垄断盐业引发民生问题;东印度公司以殖民贸易损害印度本土经济以及现代跨国资本通过避税转移利润,削弱国家财政等等举不胜举。“在商言商”是有条件限制的、适度自由的市场经济法则,而不是绝对无约束的自由行为。
二、商人需根植在国家土壤下的生存原则
家国的后盾,商人护身符。商人之所以能平稳运营产业和参与经济活动,往小了说,需要国家的稳定和法律保护才能持续经营,商人阶层的存续依赖于国家的支持。往大了说,是因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实力水涨船高才有坚实的海外贸易后盾,不然就跟美国冻结俄罗斯富豪的海外资产、收购法国阿尔斯通一样,任人宰割,朝不保夕,被各国政要玩弄于股掌,甚至覆灭。而无形中享受国家逐渐富强带来的庇护和底气,是潜移默化的,就如同在索马里海盗、苏伊士运河航行的中国国旗护佑下船只的畅通,这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辐射下的利益雨露。
三、无国无家的商人,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如果心中没有家国情怀而只有利欲熏心,即便长袖善舞的游走在各个政权之间,那也无异于走钢丝、踩高跷,刀口舔血,风险极大。同理,如果没有家国情怀的商人将会是国家和人民灾难,自古伤人最深的莫过于自己人。如果伤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底线,就商人个体而言,根本无法对抗国家和人民意志,分分钟灰飞烟灭、遗臭万年。因为商人财富的增长需要政府、国家和人民共同塑造的契约环境,财产的保全,也是社会共识下的法律维护,而不是靠个体的羸弱的肉体之躯。比如晚清商人胡雪岩商业帝国,顷刻间灰飞烟灭,商人对于国家,如繁星之皓月,可以众星拱月,不可伤其光泽。古今中外商贾巨富莫不如此。
除非资本控制政权,才有背后垂帘听政的资格,这一点美国华尔街表现尤文明显。而我国以人民为中心,任何资本都是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如果单纯追逐私利而忘记民族和国家,忘记人民,党也不会同意,人民也不会同意。资本家不是财产的所有者,只是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财富保管人。
四、“在商言商”与“家国情怀”的辩证统一。
商人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能只顾自己赚钱,商人是国家稳定体系里财富的受益者,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应当承担一个企业家该有的社会责任,甚至是民族责任和家国责任。商人应有更多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国家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如同范蠡在春秋时期经商成功后散财济贫,尊为“商圣”,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现代商人正面临三重身份的重构——经济价值的创造者需兼具社会价值的守护者与国家战略的参与者。这种转型不仅是民族道德选择,更是商业可持续的必然要求。未来的商业领袖需要掌握"政策敏感性"的竞争力,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基业长青。如同美国延续百年的摩根财团、洛克菲勒基金会,经久不衰,验证了国家意志下,资本实现"财富代管"理念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