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九篇子罕(23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发布时间:2025-03-19 12:49 浏览量:10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李泽厚】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爱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钱 穆】先生说:“知者心无惑乱,仁者心无愁虑,勇者心无惧怕。”
【夜辰心得】
“知”,通“智”。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这章的格言味很浓,看似很好理解,智者不迷惑,仁者不忧虑,勇者不畏惧。甚至有点像废话,说了等于没说。如果接龙的话,可以说出“勤者不懒”“廉者不贪”“诚者不欺”“善者不恶”,等等。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先看看古今学者是如何理解的。
《朱注》: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具体解读一下:
不惑,是因为“明”,内心一片澄明,达到了“烛理”,即洞明天理,对世间的事物及规律有了深刻的洞察和清醒的认识。比如,知晓了打雷闪电的原因,就不会因迷惑以至迷信,整出个雷公电母来。
不忧,是因为“理”,懂得了人生之理,战胜了私欲,达到了“大我”的境界,也就不会生起忧愁。比如,仁者行善,就会牺牲自我、成全他人,他不以牺牲为苦,而以成全他人为乐,所以在得失利害之中不会忧愁。
不惧,是因为“气”,这个气是浩然正气,是因坚守正义、秉持道义而生出的一股子昂扬的精气神,有了这股子气,故无所畏惧。
最后,朱夫子说“此学之序也”,这话意义重大,说明此三者并非是同一地位的并列关系,而是君子学习修行的次序,不能乱。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钱穆先生,“知者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物所惑;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其为忧,侧怛广大,无私虑私忧;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
还有人说,“智者因其知天下万物所来由而不惑,仁者以爱己之心爱人而不忧人害之,勇者舍其身而就其义是以不惧。”
从以上解读可以看出,知、仁、勇“三达德”,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格言警句,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因果。
直到看到1922年梁启超先生在大学的一篇演讲——《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才对这章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先生说,知、仁、勇,分别对应着理知育(智慧教育)、情育(情感教育)、意育(意志教育)三个方面。一个健全完美的人格,正是由这三部分组成。他还介绍了如何去实践:
怎样做到不惑?他说,关键是提升判断力,需要有常识,有专门知识,有总体智慧。
怎么做到不忧?他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如果具有了“仁”的人生观,能够做到“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也就不会再忧虑了。此中道理,还是比较精妙,一个“仁”字就又能衍生出一套逻辑来,只能暂且划上个问号。
怎么做到不惧?他说,头一件要心地光明,“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第二件是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嗜欲的奴隶,那么,就会万劫沉沦,永无恢复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
此时,又想起孔夫子的教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是实现知、仁、勇的路径,联系起来揣摩,还真是意蕴深远。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否真正知晓了,只要生出信的根来,便可以一路前行,边学边悟,边学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