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3-18 18:57  浏览量:8

中国的孩子,大部分的学习生活就是刷题,应试化的教育已经遍及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几乎一个模式的刷题。在今天,所有的中小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教育模板化育人的考试工厂,我们很难去找到一所个性化的名校:比如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演讲、讲故事、写作等,从而培养出很多故事家、社会活动家等;比如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科学阅读、积极进行科学实验探索、观察大自然天气、动植物、观察宇宙星体运行规则等,拥有良好科学习惯的理化生各领域的科学探索人才;比如培养各种传统手工木工技巧的能工巧匠等等……

应该说,真正的教育,从古至今,绝不应该只是痴迷于语数外等几本简单的书本抠难题。考试之外,教育富有无限的空间。

然而,当代中国教育却步入了一个认知极端狭隘的误区。所谓教育,几乎千篇一律窝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考卷子。可以说,耗费学生十多年的时间,除了学习了一堆糊涂书本常识之外,几乎什么学科技能没有培养出来。比如语文教育贯穿整个教育始终,再有文学天赋的孩子却从没脱离各种考点专心地写出一部像样的、富有自己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各种富有科学探索天赋的孩子,也很难醉心于科学书籍的阅读、尽心于实验室进行科学的探索,试卷和各学科华而不实的考试题几乎占据了所有人的全部学习生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恰恰在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格局。

尽管,中国古代有很多诸如孔子、鬼谷子等出色的教育家,他们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等理念,然而,当代教育学习西方教育学科之后几乎找不到半点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子。所有孩子,除了学习成绩较差而又富有体育特长的孩子可以进入体校学习适合自己的体育技能之外,所有的孩子都要关在应试教育天地里,学习统一的考试学科、完成统一的考试练习。参加统一科目的高考,并且按照高考分数排名,运气化的报专业才能去高校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少数运气好的选择了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专业,可以学到一些专业化的技能。而多数,只是继续学习一些专业化的应试技巧,自始至终,那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大显身手的专业技能几乎什么也没有学到。

以往,大学生都可以按照专业分配到一份适合的岗位。在岗位上,磨炼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在如今大学生就业惨淡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什么都做不了。

尽管,时下的教育内卷、应试化的倾向已经非常严峻,高层也出台各种“禁考令”、甚至于高中实行双休的相关工作。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考独木桥局面不改的情况下,很多政策被变味执行甚至增加更多的社会焦虑!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的道路原本四通八达,并非要求每个人都一门心思只是关在教室里啃书、做题、考卷子。教育的格局要放大,需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独木桥的思想枷锁。通过专门的故事写作、散文、小说、诗歌等体裁作品的写作来选拔文学人才;通过器乐演奏、歌唱、书法、绘画等艺术大赛选拔专业的艺术人才;通过理化生等专业的理论考试、实验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来选拔各种富有天赋的科学人才……

唯有高考打破独木桥,基础教育才可以在进行简单的通识性内容的教育之外,探索拿出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学会在图书馆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在实验室、自然界进行科学的观察与实践、在美术、音乐教室里培养艺术才能……

如此,让拥有不同兴趣特长的孩子的才能都得到挖掘和培养,教育不再单一的只是埋头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考卷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超级大国来说,教育的格局绝非扼杀一切个性、特长,把所有人关在教室里去面对几门狭隘的考试学科一味只会背书、做题、考卷子!应该看到,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论哪一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也许他们都读过很多学科书籍、进行过各种失败的探索,却没有一个人是在我们今天这么繁重学科考试重负下成长起来的!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