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如何作弊 ?
发布时间:2025-03-14 15:58 浏览量:10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也是中华文明能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从宋朝规定科举只能考四书五经以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就被科举制锁死了。科举是古今中外最有含金量的考试,首先你要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才能通过初步筛选。其次你要熟读四书五经及各种解读,才能遣词造句。最后你要深刻理解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才能写出好文章。科举制度就是锁死中国科技发展的质子。背熟《四书五经》不一定金榜题名,但想要金榜题名 最起码要背熟《四书五经》。
古代改变命运主要靠科举,而科举主要是四书五经,而上榜主要是优则仕,从而明显限制了学子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被历代王朝视为“抡才大典”,为追求公平,纷纷订立了极为严格、乃至严苛的制度,稍有违禁,轻者坐牢入狱、终身禁考,重则杀头流放,绝不姑息。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主要的考试内容之一。明朝的科举便南北分卷、分别录取,颇类似前些年的高 考分省出题。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文化教育、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其弊病也是显著的,别的不说,明中期以后朝中的齐、楚、浙、秦等诸党党争,科举分榜制度就是其诞生的温床之一。
科举的精华在于相对低成本选拔出聪明能干的人才,考什么内容本身不很重要。当然要是内容顺便有用,那就是锦上添花。当时,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在考试过程中通常需要写3篇八股文,因此,常有人将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称为“八股取士”。
清代查获的作弊文物中,一件长仅5厘米的丝绸“夹带衣”震惊后世:9000余字四书五经用鼠须笔抄录,字小如蚁却清晰可辨,需用放大镜才能阅读。更有考生将《论语》全文缩写在巴掌大的油纸片上,缝入衣襟夹层,遇水不烂,堪称古代“防水备忘录”。
更绝的是“特制砚台”——底部暗格能塞入微型书册,考生假作研墨时偷瞄答案。唐代已出现“乌银墨”,书写后字迹自动消退,需用醋熏显影;宋代则流行“飞鸽传书”,考生驯养信鸽从考场外接收答案。明代《万历野获编》提到,有考生买通誊录官,用“阴阳笔”答卷——墨中掺入蜂蜡,正常誊写时蜡融字现,原卷却空白如初。
如今的考试多是流于形式,很少深入实质!虽然有了数理化等更多的考科,依然考不出考生的新义生发。高分者无非是各学科掌握的基础好罢了!这也是我们的高校学生虽然历经十年寒窗苦读拔得了头筹,却是越加的思维禁锢,缺少的就是自主发挥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能力!
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人却试图通过冒名顶替来走捷径。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古代科举中冒名顶替的几种方式;
假行卷
在科举制度尚不完善的唐代,有一种名为行卷的特殊考试方式。应试考生在正式参加考试前,会把自己得意的作品做成卷轴,送给当朝政要、社会名流甚至主考官,通过他们的评价鉴定来制造声誉和舆论,以利于将来被录取,这类似于今天的高考艺体特招。但这种方式也存在漏洞,有人会进行假行卷,即抄袭他人作品、弄虚作假。
比如当时有人把诗人杨衡的诗偷去搞行卷,最后考中。杨衡后来见到此人,故意拿这首诗问他:“‘鹤声飞上天’在否?”这人羞愧地回答:“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杨衡笑说:“犹可恕也。”可见,如果当时一个权贵子弟冒用他人的优秀作品作为自己的行卷,同时打通各种环节,让一些大人物为自己背书,那么即便主考官知道实情,也可能无法拒绝。唐代虽对行卷进行打压,如禁止考官与学子结为师生关系、打击考官与朝廷显贵结党现象,皇帝亲自把握出题权,但效果欠佳,直到北宋开国禁止行卷、废止公荐,这一问题才得到根本解决。
替考
替考是古代科举中最为常见的冒名顶替方式。由于古代没有照片和指纹鉴定系统,确定考生是否本人成为一大难题。一些官宦权贵子弟自知才疏学浅无法考中,便寻找“枪手”替考。
有的人实行“广种薄收”策略,用自己的乳名、曾用名、现用名等分别报名,然后请多人代自己考试,哪个考上算哪个。还有人用“联号”手段,雇佣“枪手”与自己一同进入考场。由于事先买通了考官,他们两人的座号相连,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让替考者为自己写试卷。
为了应对替考现象,朝廷也想出了一些办法,如在准考证上写明考生外貌,像“干瘦、黑面、微须”等。但这也存在问题,万一考生考前心理焦虑,不小心吃胖了,可能就进不了考场。
假冒出身(籍贯)
虽然参考内容未详细提及假冒出身(籍贯)的例子,但在古代科举中,不同地区的录取名额和考试难度存在差异,一些考生为了增加中举机会,会假冒其他地区的籍贯参加考试。
考卷互换
在清代,还出现过两人同时入场,将考卷姓名互换进行替考的情况。如嘉庆三年(1798 年),湖南乡试中富家子傅进贤买通负责监考的小吏,把一份甲类试卷的答案贴到自己的试卷上,结果高中解元。被顶替的是湘阴县的彭莪,彭莪考完自我感觉不错,把文章拿给老师罗典看,罗典大为赞叹,认为他定能高中,结果公布后却傻眼了。罗典去官署看了本届中举士人的文章,发现第一名的文章竟是彭莪的,当即向湖南巡抚告发。傅进贤试图贿赂彭莪,彭莪有点动心,但罗典拒不让步,最终傅进贤和那个小吏都被砍了脑袋。
古代科举中的冒名顶替现象屡禁不止,朝廷也在不断完善制度来防止此类行为,但只要科举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就总会有人铤而走险。这些冒名顶替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科举的公平性,损害了众多寒门学子的利益。
在宋代、明代等朝代,也存在科举冒名顶替的现象。
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冒名顶替的手段也有所变化。例如,有人通过贿赂官员篡改户籍信息,以获取在竞争相对较小地区参加科举的资格。
明代,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有的考生会利用家族势力,买通考官,在考卷批改环节做手脚,以达到冒名顶替的目的。
总之,在古代科举制度的漫长历史中,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和制度的漏洞,冒名顶替现象在不同朝代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 上一篇:夜晚难安?宁心安神是关键
- 下一篇:【山茶花】金银花开五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