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为了躲债离家出走,在扬州卖画十年,为何还是一贫如洗?
发布时间:2025-03-14 14:20 浏览量:8
郑板桥原名郑燮,出生于康熙三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公元1693年),年幼的时候就能通读四书五经,学习极为刻苦,也为他日后的书画成就奠定了基础。
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的一天,在扬州府兴化县城东之外的农村,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名叫李四的农民准备将自己家里的一台耕田使用的风车转卖给邻村的农民郑五。
为了确保风车的质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郑五则要求李四写下一份转让字据。
于是,李四和郑五就请来了本县的秀才、正在村里担任教书先生的郑立庵,帮忙书写一份字据。
郑立庵一边拿出纸笔,一边吩咐自己的儿子郑板桥帮忙研墨。
剧中的郑板桥
此时的郑板桥只有八岁,他研了一会儿之后,觉得墨汁已经足够用了,但是郑立庵就让他研墨。
郑板桥有些疑惑,于是问道:“父亲,书写一张字据能用得了这么多的墨汁吗?”
郑立庵解释说:“这是在买卖风车,我不仅要把买卖双方的姓名和家庭住址交代清楚,还要写明风车的质量如何,以及风车的零件是否齐全,能不能正常耕田作业,这些内容没有五六百字是写不完的!”
郑板桥又说道:“父亲,我认为这个字据不需要写那么多字,有二十个字就足够了!”
此言一出,郑立庵、李四和郑五的脸上充满了不相信,他们认为郑板桥是在开玩笑。
然而,郑板桥却十分自信地说道:“就是二十个字,不信我读给你们听,李四有风车,卖给郑五家,竖起转三转,一件也不差。”
听完儿子的这份类似打油诗的字据,既简单,又明了,尽管李四和郑五都不识字,却也对此拍手叫好。
李四连忙向郑立庵祝贺说:“你这个儿子简直就是个神童,将来长大以后一定能做大官。”
有一次,为了躲避欠下的债务,郑板桥来到了因东汉时期的隐士焦光在此隐居而得名的焦山,准备到山上临摹和观赏历朝历代的石刻碑文。
郑板桥走在山间一条幽静的小路上,突然看见前面有一位男子,嘴里反复念叨着一句上联“山光扑面经宵雨”,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
见此情景,郑板桥望着滚滚的江水,马上就想到了一个下联。
于是,郑板桥朝着那位男子走了过去,并且弯腰施了一个礼,说道:“先生,您这个句子写得很好,但是很可惜,只有半副妙联!”
这位男子苦笑地说道:“我也正在苦思冥想,想作一副对联,可是刚写出了上联,这句下联怎么也对不上了,不知先生能否帮我对出一句下联呢?”
郑板桥笑着说道:“我倒是想出了一句下联,不知当否!”
这位男子赶忙说:“先生请说来听听?”
郑板桥马上把心中想出的下联脱口而出:“江水回头欲挽潮。”
这位男子把这副对联反复诵读了几遍,“山光扑面经宵雨,江水回头欲挽潮”,随后拍手称赞:“妙联,妙联,先生对的下联简直是妙不可言。”
而这位男子就是扬州著名的盐商和藏书家——马曰琯。
正是因为这次在焦山的偶遇,使得郑板桥和马曰琯结为了终身好友,他也成为了郑板桥人生当中的第一个贵人。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马曰琯每天都会前来拜访郑板桥,他们两人一起饮酒赋诗,一起游览古迹,仿佛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后来,为了方便跟郑板桥见面,马曰琯直接把他邀请到了自己家里居住。
可是,郑板桥虽然在这里过得悠哉悠哉,但他心里始终牵挂家里的妻儿,那么长时间没有回家,不知道她们在家里过得怎么样,便想要返回兴化老家探望妻儿。
在向马曰琯辞别的时候,马曰琯看到郑板桥的脸上面带苦涩,仿佛有什么难言之隐。
马曰琯问道:“先生,您是否遇到了什么难处吗?”
郑板桥吞吞吐吐地说道:“我是为了躲避债务才来到了焦山,不能像您一样逍遥自在,如今我就要返回老家,想到家里穷困潦倒,我又不敢贸然回家,所以我很忧虑。”
听完之后,马曰琯非常同情郑板桥,并表示愿意向他提供帮助。
不仅如此,马曰琯还对郑板桥说道:“先生文采斐然,将来你可以到扬州发展,到了那里一定可以施展你的才华。”
在焦山待了几天之后,郑板桥怀着五味杂陈的心情辞别了马曰琯,返回到了兴化老家。
郑板桥在一路上都是忐忑不安,他心想,自己外出躲避欠下的债务,债主有没有找到家中的妻儿进行讨债,他们会不会霸占自己家里的房子进行抵债。
很快,当郑板桥走到家里门口的时候,他看到很多工人正在修理房屋。
此时的郑板桥一头雾水,他以为自己的家已经被债主霸占,心情顿时沮丧到了极点。
就在这个时候,郑板桥看见妻子从屋子里面走了出来,急忙问道:“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啊,债主是不是又来逼债了?他们是不是把房子收走了?”
让郑板桥感到意外的是,妻子竟然笑呵呵地回答说:“相公,你前几天不是从焦山送来两百两银子吗,已经把债务还清了,马上雨季就要来了,我就找人把房子修补一下。”
听完妻子的一番解释,郑板桥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是落了地。
郑板桥内心深知,自己从来没有从焦山往家里送过一文钱,必定是马曰琯派人送来的两百两银子。
从此以后,郑板桥一直对于马曰琯的这份恩情铭记于心。
欠下的债务终于还清了,郑板桥和妻儿总算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
闲暇之余,郑板桥经常独自一人来到护城河的河边溜达,看着流淌的河水,他不禁心生感叹:“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自己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依然一事无成,难道注定要像父亲一样默默无闻在兴化这个小地方度过一生吗?”
为此,郑板桥还专门写了一首《七歌》嘲讽自己:
“郑生三十无一营,学书学剑皆不成。
市楼饮酒拉年少,终日击鼓吹竽笙。”
眼看自己已经年满三十岁,郑板桥想到马曰琯劝说自己前往扬州施展才华,但三个孩子还都没有长大成人,他迟迟下定不了背井离乡的决心。
在那段时间里,郑板桥对于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深深的迷茫和焦虑。
然而,接下来连续发生了两件事情,让郑板桥彻底下定了离开家乡的决定。
第一件事情是郑板桥从小心目当中的偶像、兴化当地的著名词人陆种园病逝;第二件事情事他的唯一一个儿子不幸夭折。
随着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对于郑板桥的打击非常巨大,他怨恨苍天对自己不公,一度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一阵悲痛过后,郑板桥逐渐认清了现实,他决心改变这种生活现状,绝对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的生活下去。
于是,郑板桥背起行囊,告别了妻女,决定前往扬州投奔马曰琯,决心要在扬州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当时的扬州是整个大清王朝的经济和文化重心,地处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一直以来就是枢纽和贸易的重镇,从而引来了大量的盐商从事盐业生意。
随着扬州盐业生意的逐渐兴起,从而带动了城市的整体发展,靠着盐业生意发家致富起来的盐商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品味,他们不惜花费巨资建造精巧别致的园林建筑和典雅古朴的藏书阁楼。
很快,扬州就发展成为了大清王朝首屈一指的名贵珍品收藏中心,是当时众多文人墨客心目当中的圣地。
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纷纷聚集到扬州,希望能够在扬州淘到第一桶金。
而郑板桥也怀着和其他文人墨客同样的梦想,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富庶繁华的扬州。
此刻的郑板桥终于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了一步......
尽管郑板桥有决心和信心在扬州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在偌大的扬州可谓是人才济济,文人墨客更是数不胜数,他能否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当中站稳脚跟呢?
郑板桥来到扬州的时候,这天正在下着一场大雪,他顶着雪花走进了马曰琯的小玲珑山馆。
马曰琯和马曰璐兄弟两人是扬州的“八大盐商”之一,同时还擅长吟诗作赋,被称为“扬州二马”,小玲珑山馆就是他们用来收藏古今奇书而专门建造的,经常在这里宴请扬州的文人墨客。
面对眼前的大雪美景和盛开的梅花,马曰琯和马曰璐兄弟两人提议说:“大家不妨以白雪和梅花为题,来作诗助兴如何?”
其实,马曰琯和马曰璐兄弟两人想要利用这次机会把郑板桥介绍给扬州的文人墨客,他们故意让郑板桥作了第一首诗。
虽然马曰琯极力夸赞郑板桥文采斐然,满腹经纶,但是大家看到他一身粗衣布鞋的穿着,完全就是一副落魄书生的模样,于是从心眼里看不起这位从兴化来的秀才。
面对大家的冷眼相待,郑板桥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是在脑海中静静地酝酿诗句。
马曰琯对郑板桥说:“郑先生,接下来就看您的了!”
郑板桥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热茶,他看着窗外飞舞的雪花,顿时来了灵感,脱口而出了前两句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刚刚说出这两句诗,大家就哈哈大笑了起来,甚至有人议论说:“也就只有这个乡下来的穷酸秀才,不知天高地厚,才能够作出如此不入流的打油诗出来,实在是太可笑了!”
就在嘲笑和质疑的时候,郑板桥突然提高了嗓门,气定神闲地念出了后面两句: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听完后面两句,大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彻底改变了对郑板桥的看法,纷纷为这首诗拍手叫好。
正是在小玲珑山馆的这次宴会上,郑板桥凭借这首看似平淡无奇的《咏雪》,使得他在扬州的文化圈崭露头角,并且逐渐在扬州站稳了脚跟。
然而,朋友能帮你一时,却帮不了你一世,在马曰琯家里住了一段时间之后,郑板桥就搬到了天宁寺居住。
当时的扬州城里有许多寺庙,来到扬州求学的穷苦秀才若是没有住所,都可以来到寺庙免费居住,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要帮助寺庙抄写经文”。
就这样,郑板桥白天出去售卖字画谋生,晚上回来帮助寺庙抄写经文,日子过得还算平稳。
从这个时候开始,郑板桥真正开启了在扬州售卖字画的十年生涯。
在郑板桥的骨子里,有一种古代文人那般的清高和自傲,他明明生活十分拮据,却始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道:“你索我画,我偏不画!”
这种百折不屈、不卑不亢的倔强性格,在以郑板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郑板桥在《竹石》一诗当中所写的那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那么,郑板桥在扬州售卖字画的十年生涯当中,都经历过哪些事情呢?
在马曰琯的帮助之下,郑板桥前几年靠着售卖字画赚取的收入还算不错,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他就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
郑板桥十分喜欢四处游历,他内心始终坚信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在绘画当年,郑板桥深受扬州画派创始人石涛的影响。
郑板桥认为,想要做一个优秀的画家,想要把画画的更好,就必须要游历祖国河山,搜集天下的奇峰,才能在创作的时候拥有更多的灵感。
因此,从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秋天开始,三十二岁的郑板桥出发游历天下名山,后来又在马曰琯的资助之下来到京城。
在京城的那段时间里,郑板桥一边售卖字画,一边寻找晋升的机会。
为了能够在京城站稳脚跟,郑板桥每天都在努力结交各类圈子的朋友,其中包括和尚和道士、文人和画师,他甚至还通过关系结识了同样喜欢画作的慎郡王允禧。
遗憾的是,当时的慎郡王允禧只有十四岁,并没有能够给郑板桥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大约在京城待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眼看四处碰壁,郑板桥只好重新回到扬州,继续靠着售卖字画为生。
有的时候,郑板桥看到买家顺眼,就会将自己的字画白送。但是,如果他看到买家不顺眼,即使买家开出高价,他也不卖。
郑板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索我画,我偏不画,不索我画,我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这正是不同于常人的性格,透露出了一种自负和傲气。
有一次,扬州当地有一户富家兄弟刚刚建造了一座高堂大屋,但是客厅缺少一块匾额,他们就把郑板桥请来题写匾额。
郑板桥一看,这两兄弟身上充满许多令人讨厌的地方,尽管不愿帮他们题写匾额,但又招架不住他们的苦苦哀求,只好答应了他们。
起初,郑板桥准备题写“竹苞松茂”四个大字,寓意是松竹繁茂,意味着家门兴盛。
可是,郑板桥提笔的时候,竟然直接把“松茂”两字给省去了,只是写下了“竹苞”两个大字。这两兄弟十分高兴, 他们才疏学浅,自然看不懂其中的含义,于是马上派人刻匾,悬挂在了客厅之上。
就在这两兄弟乔迁新居的当天,特意邀请了众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
当亲朋好友看到客厅悬挂的“竹苞”牌匾之时,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
听完亲朋好友的结识,这两兄弟才知道“竹苞”两字拆开就是“个个草包”,原来是郑板桥故意讽刺他们兄弟两人的,当即派人拆掉了这块匾额。
由于当时的郑板桥身上并没有什么功名,知名度也不算太高,再加上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齐聚扬州,他的风头被完全掩盖了。
逐渐,郑板桥的书画生意越来越差,甚至后来一度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在扬州的大部分时间里,郑板桥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但现实却带了他更多的无情和冷漠,他在一首《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当中记录了当时的处境:
“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在这首诗里面,郑板桥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怪自己不会取悦世俗,不会讨好买主,所以才落得一个无人买画的地步。
转眼之间,郑板桥来到扬州已经将近十个年头了,回首十年以来的售卖字画生涯,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到头来依然是一贫如洗,就如做了一场大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