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味俱全”的中药, 既可敛肺益肾,又能宁心安神

发布时间:2024-12-17 15:30  浏览量:2

都说人生五味杂陈,其实在中药王国里也是一样的,比如乌梅酸、黄连苦、甘草甜、生姜辣、芒硝咸等,每一种中药都有它各自的味道,但其中有一味特别的中药,它本身就五味俱全,这味中药就是五味子,今天安安就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有趣的五味子吧!

五味子的典故

相传在长白山一带,一位名叫苦娃的年轻人孤身一人靠替员外家帮工为生,因受到员外剥削,常年劳作和毒打,苦娃有一天终于病倒了。员外见其命不久矣便将他扔到路边,他就这样在草丛中昏死过去。这时,一只喜鹊从远处飞来,把嘴里衔着的几粒种子撒在苦娃身边的草地上。苦娃苏醒后,见周围长出了一株株藤蔓、枝条上挂满一串串红里透黑散发着清香的果子。苦娃饿得难以忍受,见到果子喜出望外,便随手摘了一串塞进嘴里,只觉得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非常爽口。神奇的是在食用完这种果子后,他积劳成疾的身体顿时轻松了不少,本来已经回天乏术的病症竟被这野果子给治好了。从此,人们不管患了什么病,就会去寻找这种五味果来吃。因这种果子具有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人们就将它取名为五味子。

五味子与南五味子

五味子,又名五梅子、山花椒、玄及等,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中记载:“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自1963版起收录五味子,1977-1995年版将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合并收录,2000年版开始将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单独分列。

五味子为木兰科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三省,为东三宝之一。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果肉柔软,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种子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味酸、气微,种子破碎后气香、味辛、咸、微苦。

南五味子为木兰科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陕西、湖北、山西等地。粒较小,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以色红、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

五味子的药用价值

在中医理论中,五味子被视为一味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良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而益脾胃,五脏可养也。”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入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

《中国药典》把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分开,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还是完全一样的。实际上二者各有特点,在传统用药上存在一定差异。历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中认为五味子为传统使用正品,除收敛固涩外,功偏补益心肾,而南五味子则偏敛肺止咳,入滋阴药当以五味子为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五味子今分南北,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药补必用北者乃良”。《本草蒙荃》: “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

2020年版 《中国药典》收载含有五味子的成方制剂共有100 余个,如生脉饮、麦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等,涉及到的主要功效有的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通过配伍不同的药物而达到安神、清热、收涩、平肝、熄风、解表、利水、渗湿、理气、化痰止咳、温里、活血化瘀、止血、化湿等作用。

五味子的现代研究

五味子中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木脂素类、多糖以及有机酸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五味子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主要有保护脑组织、增强学习记忆能力、镇静安眠、抗衰老以及镇痛等作用。其中多种成分均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为抗溃疡作用;在心血管系统方面主要有抗心肌缺血、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及降血压等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降血糖、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肝保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五味子也被广泛应用于食疗和保健领域。人们常用五味子泡水饮用,以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同时,五味子还可以与其他食材搭配,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药膳,如五味子炖鸡、五味子粥等。这些药膳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还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五味子味酸涩为重,性收敛,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痰稠不利者均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杨钰潇,张明晓,白羽琦,等.南北五味子古今功效的考证[J].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5):800-804.

2. 刘宇灵,付赛,樊丽姣,等. 南北五味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差异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2):228-234.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