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经验
发布时间:2024-12-15 19:56 浏览量:5
我对肩周炎的认识与治疗之旅,犹如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医学边界的探索,历经了深刻而细腻的三个阶段。
起初,我深陷于肩周炎“漏肩风”的传统认知中,视其为外感风寒之恶魔,以肩部疼痛与活动受限为其嚣张之态。彼时,针灸治疗犹如古老战场上的箭矢,肩三针等局部穴位成为主攻阵地,辅以TDP的神光普照或拔罐的负压吸引,企图驱散寒邪,中药内服则选用祛风散寒止痛之勇士,然实战之中,疗效却如薄雾般难以捉摸,令人扼腕叹息。
继而,我广纳古今医家之智慧,将目光投向了三间、条口透承山、阳陵泉等远端腧穴的协同作战,或是运用全息理论的神秘力量,于第二掌骨侧寻得肩穴,随患者咳嗽之声,针尖如灵蛇出动,同时引导患者活动肩部,仿佛解锁了某种古老的封印,临床疗效显著提升,部分患者甚至能感受到立竿见影的奇迹,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疗效如同夜空中最遥远的星辰,难以触及。
近年来,我沉浸于《内经》的深邃智慧,结合多年的临床磨砺,对肩周炎有了更为透彻的领悟。经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肩周炎,又名“五十肩”,恰似人生半百之际,肝肾阴血渐亏,筋脉失去滋养,又逢风寒之敌趁虚而入,形成了本虚标实的复杂战局。若单纯以实证论治,无异于缘木求鱼,此乃我治疗肩周炎的新认识之一,犹如拨云见日,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肩周炎,这一顽疾,在中医领域被归属为“痹证”的范畴,其针灸治疗之法,源远流长,早在《灵枢·周痹》中便有精辟论述:“凡刺痹症,必先细致探寻其病所关联的六经脉络,详察其虚实状况,对于那些因大络血脉瘀结而不通畅,或脉络空虚而凹陷的部位,需精心调理,以热敷之法通其痹阻,对于拘挛结节之处,则通过旋转提插的手法引导气血运行。”深入研读《灵枢》,方才领悟肩周炎的治法在“经脉篇”中已有详尽记载。综合《内经》精髓,我们明了肩周炎的治疗首要在于辨识经络,其次则需审慎选穴。遗憾的是,当今临床诸多针灸医师忽视经络辨证,盲目施治,难怪疗效欠佳,诚如古语云:“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此乃我深刻体悟之二。
基于上述心得,我治疗肩周炎时,先以针灸迅速缓解疼痛,针对功能障碍治标,随后以中药内服巩固疗效治本,往往能迅速见效,方知肩周炎并非难治之症。我的针灸方法巧妙融合经络理论与全息理论,精简取穴,若疼痛集中于肩前侧,则病在手太阴肺经,针鱼肩穴,该穴位于鱼际穴下约半寸,第一掌骨侧赤白肉际间,依全息理论对应肩部,可触及一针柄大小的条索状物,压痛显著;若疼痛以肩骨禺穴为甚,病在手阳明大肠经,取三间穴处条索状物及压痛点;肩后侧疼痛,病在手太阳小肠经,针后溪穴相应部位;若活动障碍为主,病在筋,则独取筋会阳陵泉穴,多取对侧,压痛点多位于阳陵泉下约半寸稍后。取效的关键,除随咳进针与活动肩部外,精准取穴与高超的进针手法亦至关重要。条索状物与压痛点细微如针柄,务必精准刺入;进针时先直刺穿透条索至掌骨,再立起针柄,将针尖刺入条索与掌骨间隙,此刻针感最为强烈,疗效显著。
以上所述方法,犹如精准施治的良医,只要运用得当,皆能如针灸般精准地针入痛点,使疼痛缓缓消散,或使肩部活动能力立竿见影般得到显著改善。一般而言,经过3次至10次的精心治疗,患者即可感受到明显的康复迹象。而在针灸治疗之后,若能巧妙地配合局部阿是穴进行针刺与拔罐的双重疗法,其治疗效果更是如虎添翼,更胜一筹。
当针灸数次,疼痛得以有效缓解之时,我们还可巧妙地加用中药内服,以巩固疗效。药用山萸肉,再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酌情配以桑枝、桂枝、姜黄、细辛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珍贵药材。然而,需注意的是,配用药物不宜过多,一两味至多三味即可,药量亦需适中,以免药物之间互相干扰,犹如宾客喧宾夺主,反而影响了整体的治疗效果。
谈及山萸肉这一药材,其功效早在《本经》中便有记载,称其能主治风寒湿痹。而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是赞誉其“补益之中大有条畅之性”,并创新性地创立了曲直汤,以山萸肉为主药,治疗肝虚腿痛。临床实践证明,不论肩痛还是腿痛,凡属阴血不足、筋失所养而引发的疼痛,重用山萸肉皆能收获显著的疗效,实为医者手中的一把利器。
#质感创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