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医针灸学派文化通识之针灸的医疗特色
发布时间:2024-08-21 23:33 浏览量:26
浙派针灸学术流派纷呈,各针灸医家治疗也独具特色。这些医家中有重手法者,有重疗法者,亦有重穴法者、重针药结合者。无论是手法派、疗法派或穴法派还是针药结合派,都体现了浙江针灸医家在长期针灸临床诊治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针法,这促使浙江针灸出现了一些相对固定的针法灸法流派,使得浙江针灸学术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进一步推动着浙江针灸的蓬勃发展。
图1 特色浙派中医针灸医疗(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浙派针灸医疗特色可以分为三类:浙江特色针刺手法、浙江特色灸法和浙江特色刺灸法。由于每类中又有众多手法,本文就从三类中各挑选两种疗法介绍。
(一)透穴刺法
透穴刺法又称为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此法具有取穴少,得气穴位多,疗效好的特点。本法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中“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与后世的直针透刺、斜针透刺近似。“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是近代的横针透刺基础。《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是对透穴刺法的具体应用。《针灸大成》对透穴针法又有所发挥。
图2 通过穴位透刺(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三种(1)直透法:本法属直刺范畴。本法的特点是调和阴阳、沟通表里一般用于四肢相对应的阴阳经透刺(2)斜透法:本法属斜透范畴。本法的特点是沟通异经经气,调和经络气血,扩大渝穴主治范围。一般亦以四肢穴和肌肉丰厚处为宜,也有用于较薄处者(3)横透法:本刺法属于平刺范畴。本刺法特点既可加强刺激,又能避免组织损伤和局部疼痛。一般多用于皮肉浅薄处,以及邻近有血管、深层有重要脏器处的部位。
适用范围:目前临床运用透穴刺法的病症,主要有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头痛、胸痹、心悸、哮喘、胃下垂、痹证关节拘挛者、痿症等,以病程长、病情顽固者为宜。
(二)浅刺多捻法针法
杭州马氏的浅刺多捻针法,是在先人的基础上创建的。浅刺法古代早有记载,《灵枢·官针》所述毛刺、半刺、直针刺、浮刺等刺法均是在不同情况下运用的浅刺法。现代常用的皮肤针、腕踝针、头针等实为浅刺法的发展。刺络出血法及《内经》所载的络刺、赞刺等也是浅刺体表血络的一种方法。此外还有陶针、指针及激光针等。这许多古今针法所治的范围内及脏腑经脉,外达四肢百骸,不胜枚举。马氏正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独创了浅刺多捻针法。
图3 浅刺多捻针法(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因为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机体浅表的相应部位,必是经络之气散布的区域。针法的关键在于针刺要得气、行气和调神,浅刺法需与多捻手法相结合,手法必须轻巧均匀,频率较快而幅度不大,通过多种捻转方法来达到调阴阳、行气血,从而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适用范围:本法临证治疗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皮肤癌痒症、小儿遗尿、腹泻、小儿麻痹症、乙脑后遗症及妇科的经、带、胎、产等病,均采用浅刺多捻手法,疗效明显。
(一)温针灸
温针灸在浙江地域被称为热针。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浙江各针灸流派中以施氏灸法流派和高氏灸法流派应用温针灸最为广泛,也最有心得。其中施氏灸法流派的温针法遵循三衢杨继洲《针灸大成》截担补泻法,以“留针重在聚气,艾温重在导气,行针重在调气”为特点。高氏灸法流派的高镇五教授对温针有全面细致的研究。高镇五教授从毫针的粗细、长短、材质以及艾娃大小、壮数等方面着手研究,他还发现温针灸与室温之间存在联系,并把研究结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实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适用范围:温针灸疗法主要用于各种关节疼痛、腰背部疼痛、腹部冷痛的虚寒及疼痛性疾病,妇科疾病、面瘫后遗症、中风后遗症等顽疾,也适于防病保健,增强抗病能力。
(二)铺灸法
铺灸法是流传于浙江绍兴地区的一种灸法,也就是浙派罗氏针灸学派,“铺”可能因施灸时用蒜泥、艾绒大面积铺于背部,自大椎至腰俞的督脉上施灸而命名。
铺灸法在当地流传已十分久远。民间常用以治疗虚劳百损,如哮喘、痹肌肉劳损、不孕不育等多种慢性病。铺灸法,又称长蛇灸,具有灸穴面广、灸炷大、火力宏、温通力强等特点,非一般灸法所能比。其施灸于督脉,为阳脉之都纲,能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一身元气,调节人体真阴真阳,且铺灸的艾火温通可达督脉两旁的夹脊穴和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起到内以振奋脏腑,外而温通肢节,从而经脉通畅、气血调和的功效。
图5 铺灸法(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适用范围:浙江医家罗诗荣将这种民间灸法进行改良,用斑麝粉敷于铺灸底层而后施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强直性脊柱炎以及虚寒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甚佳。
(一)金针拨内障术
我国对于白内障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的《外台秘要•出眼疾候》,其中记载了白内障的发生和漫长的发展过程,以及最终可能的后果。作为白内障的有效治疗方法,金针拨障术的记载最早也是见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针灸大成》亦有针内障秘歌、要歌,详细说明针术要诀,但是知其术而能在临床上施用者却寥寥。浙江周明耀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起用金针拨内障,名闻于时。当时的医疗水平与手术条件等都难与当今同日而语,由此可知周氏金针白内障术的神奇之处。
图6金针拨内障术(图片来源:国医在线网)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将晶状体剥离到玻璃体中非常容易引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而金针拔内障术手术切口极小,只有两毫米,术后不需要缝合非常适合年老体弱的病人。
(二)痧法
痧法也就是民间常见的刮痧。痧证之说始于明代,但无专书,清康熙浙江嘉兴人郭志䆳遍阅仲景、东垣、丹溪之论,游学于江淮吴越诸地,返里后又精研前贤诸秘,始悟胀变端“如似伤寒而非伤寒,似疟疾而非疟疾之类,或虚实难明,阴阳交错,往往有毒杂焉”,乃撰成《痧胀玉衡》。其中应用经络、经穴和砭刺、挑针、放血、刮痧等法自清朝至近代在民间广为流传,且为针灸医家所采用。
因为症状复杂多变,关于痧病的诊断,郭氏强调“辨脉”,“而明其最要者,须看脉之真假,认症之的确,然后投剂必当,用药无虑”,总之,脉证不符,多半为痧。急脉多沉伏,或沉细滞涩;慢脉多濡滞,或弦滞。其中还要识痧筋,不识筋,势必据脉用药,而脉已多变,则实病变虚,虚病变实,诚不可恃。第三,治莎当“分经络”。不同部位对于不同痧症,如两目红赤如桃,唇干鼻燥,腹中绞痛,足阳明胃经之痧也。胁肋肿胀,痛连两耳,足少阳胆经之痧也。
图7 《痧胀玉衡》之刮痧法(图片来源:腾讯课堂:中医刮痧疗法)
图7 《痧胀玉衡》之刮痧法(图片来源:腾讯课堂:中医刮痧疗法)
郭氏在治疗手法也有讲究,分为治痧三法:刮、放、药。具体地说:“肌肤,用油盐刮之,则痧毒不内攻。血肉,看青紫筋刺之,则痧毒有所泄。肠、胃、脾、肝、肾、三阴经络,治之须辨经络脏腑,在气在血,则痧之攻内者,可消、可散、可驱,而绝其病根也”。
参考文献:
[1]方剑乔.当代浙江针灸名家针法流派梳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12):3.
[2]方剑乔,王富春.刺法灸法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黄劲柏.名医针灸特色疗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