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医针灸学派文化通识之主要针灸特色流派

发布时间:2024-08-21 23:23  浏览量:29

浙江自古文化昌盛,人杰地灵。在中国针灸史上,浙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流传至今浙江针灸学术理论与实践成果较多,下面列举最为出名的十大浙派中医主要针灸特色流派。

杨氏针灸流派由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创立。杨继洲是明代一位针灸学之集大成者,他总结明末以前针灸学的重要成果,是继《针灸甲乙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针灸大成》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针灸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

图1 杨氏针灸流派与《针灸大成》(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杨派针灸有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操作技法,倡导天人合一,重视辨证选经、循经取穴的治疗思想,操作以下手八法、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为重。下手八法: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用之得当才能得气。得气者,医生感到针下沉涩而紧,患者有酸、麻、重的感觉。十二字分次第手法: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留、针摇、指拔,结合临床实际,实用性强,重视双手配合。

杨继洲针灸学术流派主要有两种传承途径。一是衢州地区民间针灸师承式或私淑式传承;二是以《针灸大成》为基础传承。400多年间以不同版本的《针灸大成》书籍、医案、文章、学术论文、学术交流等方式流传。目前,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杨继洲针灸”是浙江衢州地区的一个中医针灸流派,源于清光绪年间,以《针灸大成》为基,非同姓嫡传,以里籍同乡为纽带,历经六代,薪火相传。

凌氏针灸学派由明代著名针灸学家凌云所创。凌云早年北游泰山时,遇一道人以针灸抢救已奄奄一息病人,即从其学医,终精熟针灸术,凡经其以针灸治者,无不见效,遂有“医道名闻天下”之称。为人慷慨,讲求医德,凡求医者,不计日夜,不辞风雨,无不疾赴。于孝宗(1488-1505)年间召至京,授御医。

图2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凌云(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传世著作有《经学会宗》《针灸秘法全书》等。凌氏针术神灵,崇尚经典,学有根柢;重视实践,穴法精准,刺灸补泻,手法娴熟,奏效神奇;且重视医患沟通,注重针灸宜忌,深受病家仰赖。凌氏针灸世代康传有序,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已蔚然成为归安凌氏医学流派,其学术影响之深远,为中国针灸史上所罕见。

阮氏中医针灸学术流派起源现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始祖可追溯至阮魁元,传承至今已有九代人,其传人主要分布于北京、绍兴、杭州等地。流派后代在传承祖业的基础上,既继承和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学术经验,也各有所创新。临床辨证中西医结合,施治针药结合,其中尤以传统针刺手法的灵活应用为诊疗特色,使阮氏中医针灸对于当代常见病、疑难杂症有很好的疗效。现有阮少南、阮步青、阮步春等传人。

平湖严氏针灸,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由始祖严曜垄所创,家学渊源,针药兼修,尤以化脓灸久负盛名。严氏针灸至今已有七代,其传人主要分布于嘉兴平湖、上海、杭州等地。其后代在传承祖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改进,将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使严氏针灸对于现代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图4 严氏化脓灸治疗免疫功能失调症(图片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严氏针灸认为学医必先具有中医基础精确的辨识能力,针药兼修,方能成为良医。对孙思邈认为医者必须既善于针灸,又长于用药,深得要领,并常以宋·林亿等《续千金方》“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以及双林凌氏“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知药知针,方是中医,而经络脏腑必熟谙,否则动手便错。因此,针灸必通内科,内科当知针灸,庶能得心应手”之训启迪后学。

施氏针灸源远流长。自第三代始,施氏针灸由绍兴发展到嘉兴,至第四代施鹤年先生时,在嘉兴张家弄42号开设施氏针灸风科诊所,至此施氏针灸、施氏风湿药酒已名扬嘉禾大地、家喻户晓。此后施鹤年之子施延庆跟随父亲于施氏针灸风科诊所帮诊,并由父亲口授心诀研习施氏针灸,并在临床实践中继承和逐渐充实、发展施事针灸的具体内容。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身中医针灸世家的施延庆老先生,联合当时嘉兴老一辈知名中医组建了嘉兴市第一家中医联合医疗机构——嘉兴市人民路联合诊所,针灸门诊即为嘉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前生,施延庆就此成为嘉兴市中医医院正式员工;1959年,嘉兴市联合中医院成立,针灸科成为当时医院六个主要专科之一;施延庆60余年针灸临床经验为代表的中医院针灸学科形成了“一针、二灸、三用药,提倡针、灸、药三者并用”的特色,充实并丰富了针灸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内容。

金氏针灸流派创始于中医针灸名家金文华,其强调治经者纵其力,通络者横其力;善用导气祛邪,聚气培气之补泻手法以调气血之逆乱。金氏针灸传承弟子在继承的同时,创新和引进了粗针、腹针等疗法,临床运用卓有成效。金氏针灸流派以独特的针刺手法著称,在继承《金针赋》中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且代有创新。金氏针灸喜用指针疗法,其取穴少手法轻及安全的特点亦符合针灸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此外,金氏膝三针、金氏药饼灸亦独具特色。主要传承人:二代传承人为张淑华、赵本传;三代传承人为宣丽华、徐福、徐勇刚、莫晓枫;四代传承人为吴翔、毕颖、虞冰艳、吴高飞。

针灸名家高镇五乃中医世家,其祖上自清代开始即在余姚一带从事中医内科、伤寒、妇科,传至高镇五教授已有五代,同时也是浙江中医学院针推系及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高氏针灸起于高氏世医第三代高子和、高子京,高子京。高镇五自幼随父高圣水先生习医,后于天津及苏州研习针灸,曾走访陆痰燕、马雨荪、金文华、陈备永请求教益。高教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重视辨证,讲究因人因病、因穴因时、因地制宜及针药并用,详细研究和论述了不同质量毫针的不同温灸作用,对于用灸法治疗冠心病和眩晕有独到见解,并提出了针刺配合天灸综合防治恶性肿瘤的疗法,主编《新针灸学、《浙江针灸医案选》,合编《针灸解剖学图谱》。

宁波虞氏,世代书香之杏林大家,通儒学、精医门、长望诊、专妇科,学术源远流长。虞氏针灸第一代虞凌云,祖籍宁波,曾任清代杭州医官,且其后代俱为浙江名医。虞凌云之子虞秉章,也是清末宁波名医,幼承家学而自学弥勤笃志中医,医理与临床均呈先贤而又有创新卓见,传世医业,鼎盛当时,擅长内、儿科,名噪江浙,技超群雄。虞氏传承至今已有六代,传人分布于各地,在传承祖业的基础上,不断继承与创新,将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使虞氏针灸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浙派盛氏针灸学派有别于著名针灸学家盛善本为代表的上海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盛氏针灸疗法。浙派盛氏针灸是以全国名老中医盛燮荪为代表的具有浙江针灸特色的学术流派。

盛燮荪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中医,从16岁开始先后师从湖洲杨泳仙、杭州张治寰、嘉兴朱春庐学习中医内、外、妇、儿、针灸诸科,从师八年。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对针灸研究卓有创见,历年来在国内外医学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著有《王孟英医著精华》《宋明浙江针灸》《手穴疗法》《浙江近代针灸经验集成》《标幽赋浅释》等医著。

自创多种针刺手法,长期坚持内功锻炼,指力过人,惯用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等古典针法。针法理论方面提出十论:《内经》针法气血纲要论、针刺方向论、透穴刺法论、平补平泻古今名同实异论、针刺手法度量层次论、上补下泻刺法论、相应取穴与针刺先后论、整体阴阳平衡论、腧穴变通取用论、强壮灸法论。从医50余年,于内妇方脉、针灸学均有较深造诣,在治疗肝病、脾胃病、肾病、咳喘病、妇女经带疾病以及风痹痿等症均有丰富经验。

图9 盛燮荪用独创灸法,治疗患者关节痛(图片来源:嘉兴市第一医院)

罗氏针灸以罗氏铺灸而闻名,已有百年历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代,罗诗荣医师对灸法推崇备至,从事针灸临床60余年,运用各种艾灸疗法治疗疑难杂症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是他独特地使用铺灸疗法,更是享誉海内外。在几十年的针灸临床过程中,罗诗荣老师一方面潜心钻研中医经典记载之灸法,一方面又敢于突破传统灸法临床思维定式,创新传统灸法倡导“铺灸督脉可疗痼疾”之思想,以其独特的选位、选时、选药为治疗重症痼疾开辟了新的途径。

图10 名老中医罗诗荣独创督脉铺灸疗法(图片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罗老之学,源于内、难,旁参诸家,既宗经旨,又善拾散金碎玉,熔铸己身且勇于推陈出新而有所建树,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铺灸疗法,提高了灸法治疗疑难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剑乔,马睿杰.浙江针灸学术流派[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2]胡天烨,江彬,杨梦怡,等.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针灸法源流略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11):045.

[3]廖彬珺,马睿杰,胡汉通,等.近现代浙派针灸名家特色针法荟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6(5):6.

[4]陈峰.浙北地区针灸世医凌严施盛四家学术思想探源[J].中国针灸, 2013, 33(12):1139-1142.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