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王叔和】《脉经》引文析

发布时间:2024-10-29 16:48  浏览量:18

开栏语:

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担任魏国太医令。在汉末战乱中,他不遗余力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学说得以传承。王叔和晚年寓居麻城,除传承仲景学说外,还著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被誉为“中华脉祖”。

为传扬王叔和中医药文化,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和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开展王叔和医药文化和《脉经》研究,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

为让更多人认识王叔和、学习王叔和、研究王叔和,即日起,】专栏继续刊发各界研究传承王叔和中医药文化相关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脉经》引文析

刘 良

王叔和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和医书编纂家,其所著《脉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而且还总结了魏晋以前的医学成就。王叔和在《脉经》自序中说:“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原,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可见其在作《脉经》时参考了大量的古代医籍,并对魏晋以前医家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梳理和记载,其以“类例相从”的记录方法,也成为后世医家编纂医书纷纷效仿的主要形式。现存《脉经》的引文中,有些今版的医学典籍可见,有些已经佚失。因此,研究《脉经》引文仍具有重要意义。

现存《脉经》经宋·林亿等所整理,共10卷,97篇,全书约10万字。卷一至卷六主要围绕24脉的脉象表现、持脉方法、三部九候定位及脉象的阴阳属性、脏腑平脉、病脉、死脉的判定、张仲景、扁鹊、华佗论脉的资料和十二经病脉证进行论述;卷七至卷九记载的是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已不局限于脉证了;卷十为手检图21部。全部篇目中,所引的主要书目有:

1、《素问》《针经》:《素问》一书首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今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针经》又称《灵枢经》,《灵枢经》之名首见于王冰所著《素问》自序中,其又称《黄帝针经》《九卷》《针经》《九灵》《九墟》。丹波元简所著《灵枢识》云:“考亿(林亿)等《素问》《甲乙》等所著引本《九枢》文今并见本经中,乃知《九墟》者,乃此经之别本……曰《灵枢》、曰《九灵》、曰《九墟》,出黄冠所称,而《九卷》《针经》乃为旧题也。”《素问》和《针经》合成为《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至今不可考。多数学者认为:此书并非黄帝本人所作,约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并经历代医家实践而不断丰富其内容。《脉经》所引《素问》《针经》内容,在第一、二卷有一些文字外,从第三卷开始,就引述了大量内容,对所引文都有明确标示。如:卷三《肝胆部第一》后半部分就引用了《素问》中“平人气象论”和“玉机真脏论”、《针经》“经脉篇”、“邪气脏腑病脉篇”等多段文字。

《脉经》引用《素问》的主要篇幅有:卷三的《五脏生成论》、卷五的《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卷六的《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卷七的《脏气法时论》、卷八的《通评虚实论》、卷九的《刺热篇》《评热病论》、卷十三的《大奇论》等涉及14篇内容。《脉经》所引《针经》的主要篇幅有:《五邪》《经脉》《邪气脏腑病形》《胀论》《邪客》《淫邪发梦》《论疾诊尺》《本神》等16篇。可见,《脉经》的理论基础发源于《内经》。

2、《难经》:《太平御览》卷721《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傍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杨玄操在《难经集注序》云:“《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渤海秦越人所作也”,言其为扁鹊书。《郡斋读书后志》载:“《黄帝八十一难经》一卷,右秦越人撰,吴吕广注,唐杨玄操演。越人授桑君秘术,洞明医道,采《黄帝内经》精要之说,凡八十一章,编次为十三类,其理趣深远非易了,故名《难经》”。《难经》采用问答形式就八十一个医学问题进行了解答,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脉经》引用了大量的《难经》经文,推崇的“独取寸口”诊脉法就出自《难经》第1难,《脉经》还引用了《难经》第2、3、4、5、6、7、8、9、14、20、28、29、48、56等多处经文,有些是全部引用,有些是部分引用。据统计:《脉经》引用《难经》经文达44处,涉21难,文字约3000字。

3、《伤寒杂病论》:王叔和编纂了仲景遗论,对仲景学说情有独钟。《脉经》卷一第6、第11、第12、第15引用了《伤寒论》“平脉法”“辨脉法”的内容,在卷三第1至第5的篇末都有“右《素问》《针经》,张仲景”的字样;在卷五介绍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前代医家论脉时就将《张仲景论脉》放在首章,卷六引用了《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水气病脉证并治》内容,卷七主要引用的是《伤寒论》的内容,卷八和卷九的主要内容基本都是《金匮要略》的部分。孙志远在《王叔和编次之功不可没》一文中,对《脉经》引用的《伤寒论》文字进行了对比分析,孙文认为:《脉经》与《伤寒论》有关联文字计315条,其中:“述义相同,但《脉经》在文字上有所变动条文,共150条”“《脉经》与《伤寒论》条文有重大差异者,计30条”“《脉经》与《伤寒论》理法有明显差异者,计24条”“《脉经》对《伤寒论》条文加以析疑启奥者,计67条”。《脉经》与《金匮要略》之间的关系,许多医家都作过详实研究。梁永宣在《王叔和与张仲景关系考》一文中通过列举相关条文后分析认为:“今本《金匮》中除第一、五、九、十三、十九、二十三篇之外,其余各篇全部或大部在《脉经》中出现,比较二者文字,条文相同的占大多数。”

4、《四时经》:《脉经》引《四时经》凡5段,见卷三中。《四时经》以五行学说为主体,辅以阴阳学说来论述,着重讨论了四时平脉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内外因素,并提出了治疗禁忌。以四时为篇名者,说明脉与五脏互关,应四时而变化。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森立之(1807-1885)在《四时经考注》中说:“谨案王叔和脉经卷三五脏部所引《四时经》凡五条,乃论五脏四时长夏应脉,及疾病虚实,阴阳升降,相生相克,草木昆虫之理,其文简,其意奥,颇仿佛《内经》,则为汉志以来所载《四时五脏经》之遗,无复疑焉。”《四时经》其书现已佚。

5、《脉法赞》:见《脉经》卷一第7,全文共112字,为四字口诀。因其简短,录如下: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所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之,针入病愈。

《脉法赞》虽然文字内容不多,但由于总结了当时脉诊的经验,并写成了简要口诀,不仅概括性极强,而且易读易颂。后世的一些关于脉学的四言诀大多据此而来,或以此为基础加以改编,如崔嘉彦《脉诀》即是如此。《脉法赞》提出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候肺,关脉候脾,尺脉候命门的寸口诊脉的脏腑部位划分法,为后世两手寸、关、尺的脏腑定位奠定了基础。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是当今流传最广、运用最多的诊脉脏腑分位法。但涉及的一些腧穴名称和腧穴部位如“人迎穴”“神门穴”与现世规范的穴位名称和部位有很大出入,这可能是别有师承或有脱误。《脉法赞》现已佚,关于其成文年代,可能在仓公与华佗之间,即汉代中叶。

6、扁鹊、华佗脉法:《脉经》卷四、卷五有“扁鹊曰”、卷五有《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等,记述的是扁鹊和华佗诊脉的医学思想。

扁鹊,春秋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渤海人。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其开创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诊脉的先河。《史记》有传,云“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相传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作者。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鹤等禽兽的动态创“五禽戏”,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为曹操所杀。死前出一卷书与狱吏,云可活人。狱吏害怕受到牵连而不敢接受,华佗索火烧之。

《扁鹊阴阳脉法》共11条内容,其中第2条至第7条内容见《难经》第七难。第2条至第4条亦见《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文字有出入。所讲“阴阳”,是以一岁之中的十二个月、一日之中的十二时辰为主,并分别将脉的大小、长短、洪细、浮沉等象,定为三阴三阳脉象。

《扁鹊脉法》不见载诸经,《医籍考》云:“《扁鹊脉经》,宋志,一卷。佚。按,王氏《脉经》引扁鹊脉法数条。”《脉经》所引扁鹊脉法共三条,主要讨论诊脉、定色、听声、观病,作为中医辨证的纲领。特别是在辨证中首先要掌握平脉和病脉,再结合其它症状来辨别证情的轻重缓急。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计78条,主要论述望诊和闻诊的要点,部分见《素问·脉要精微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从“病人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至“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共5条,为闻诊的内容。从“病人两目眦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至“诊血者,脉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共73条为望诊内容。此部分内容亦见《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今考《隋书·经籍志》载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因遗佚,无法比较。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主要阐明脉与形相逆、脉的五行属性相逆、脉的气势与季节气候相逆、脉的阴阳属性相逆等内容,共33条,其中第31条内容见《素问·大奇论》,文字有出入。最后又有“师曰”的文字,似乎出《伤寒论·平脉法》,但文字略有不同。最后一句有“华佗仿此”四字,似乎通篇文字经华佗传承。这也说明王叔和见到了华佗的医学篇籍。或者可以推测:在王叔和撰写整理脉法书稿时,尚有华佗遗文在世。这可能是华佗临死之前的烬余之篇。

上述四篇,均冠以“扁鹊”之名。《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扁鹊内经》九卷,《外经》二十卷。”此四篇内容或是其遗文。现在均已佚失。

王叔和在《脉经》中除引用了上述文献以外,还参考了“王、阮、傅、戴、吴、葛、吕、张”这些人(或更多)的医学成就,这八位魏晋以前的医家今天其真实身份有些还待考,引用的资料在《脉经》中也没有明显的标示。此外,《脉经》卷十有《手检图》一幅,在印刷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图需要手绘,而手绘与个人的技艺有关,在历代传承中疑图已佚传。《脉经》在卷七《病不可发汗证第一》最后尾注标明“右二首出自《医律》”,考《医律》古今书籍未见有记载,其提出的两条汗法禁忌症,至今还有意义,此资料亦十分珍贵。

《脉经》通过记载魏晋以前的医学典籍及其时名医的脉法遗说,使这些遗论遗说得以流传而免于佚失,在今天文献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脉经》收载的部分不见于现行本《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的文字,对校勘上述经典著作有互参作用;对现已失传的如《四时经》、扁鹊、华佗脉法等,欲窥伺佚书之真貌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刘良,女,中医主治医师,麻城市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成员。

标签: 脉经 引文 针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