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16课《诫子书》精品实用高效课件视频

发布时间:2024-10-22 06:05  浏览量:2

《诫子书》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辅助刘备,联吴抗曹,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后世称为“古今第一贤相”。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诫子书》

夫(fu)/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bo)/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i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i)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u),将/复何及!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的?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

从修身(做人)和学习(治学)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无论修身,还是学习,都要强调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是什么?诸葛亮侧重论述的是哪一个?修身养德的目的是什么?

具体途径和方法:静和俭;侧重论述:静;

语录语录:静;

怎样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论述:静;以致远”?

“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和基础,“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到“盛世”的远大目标。这两句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和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也是诸葛亮一生精神的集中体现。

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哪一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才一学→志。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非淡泊无以明志)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论述了什么?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论述了“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提出应有的修身学习态度。是从反面论述的。

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含义: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悔之晚矣。角度:从反面阐述,叮咛儿子,惜时勤学,奉献社会。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然后从修身(做人)和学习(治学)两面进行论证;最后劝戒儿子要惜时,有所作为。

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有什么特点。

(1)善用对偶,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简洁精练。

·(2)善用双重否定句,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语气强烈,加强了肯定语气,起到了强调作用。

书名:非淡泊无强烈,加了他希望后代惜时勤学,志存高远的厚望。

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主要阐述的观点(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具体阐述“静以修身”之“静”的重要性: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会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利影响: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6强调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才须学也⑥阐述“学、才、志”关系:非学无以广才。

·7表现“躁”的危害:险躁则不能治性。最终将一事无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金岂与日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