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阶梯大教室里的情景宛如昨天

发布时间:2024-10-16 07:18  浏览量:2

那些包着牛皮纸皮儿的课堂笔记本还在我书柜里保存着。

五年夜大的收获不可谓不大,最直接的表现是,看电影看书稍微“明白”了一点儿,大概齐知道了个所以然。就是平时的见闻也和过去的感受有所不同,比如和老师同学去徽州写生,在西递村住的小店叫“明经客栈”,我随口说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当年课上教中国古代史的曹大为老师讲过。

老板听了特高兴,连说“明经是从前科举考试的一科”,那得意劲儿像他也是科考出身一样。

通史课上讲过,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都考,初期有50多种,后来明经、进士成为主要的科目。明经主要是靠死记硬背儒家经典,比较容易;进士考察诗词歌赋、政治见解,比较难。唐代宰相有八成是进士出身,所以白居易27岁中进士,倍儿自豪,才做诗云“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制科是皇上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科目上百,如博学宏词科、达于教化科、贤良方正科、高蹈不仕科……你都“高蹈不仕”了还起什么哄?另外,中了进士还要经“身、言、书、判”四项考察,都合格了才能成为“公务员”。要按这标准,光看第一项——体貌,小店老板这辈子也甭想吃官饭。

如果没有这五年,可能自己也看这类书,但总不如上了课、考过试印象更深,立马能反应出来。

除学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隋唐史、晚清政治史、日本史等专史和断代史之外,还有敦煌文书、文艺复兴等专题系列讲座,以及哲学、外语、历史文选等一些公共课。我写的毕业论文是《试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中的民主主义倾向》,受到指导教师孔祥民先生的表扬。

最重要的是初步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要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去分析、去了解、去研究;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各种现象的互相联系中去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太史公司马迁的理想不也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么?

2013年金秋十月的一天,近百人齐聚虎坊桥南、永安路175号的建国饭店,北师大夜大学历史专业83级30年同学聚会。首先播放专题短片《夜大春秋》,由任职北京电影学院的田小明同学辛勤采访、精心制作,纪录了众多同学和老师回顾当年的深情述说,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从踏进北师大校门开始,我们步履匆匆走过了30年的人生历程,虽然片子里那些成绩表、选课单、校徽之类的相关记忆已然模糊,但坐在阶梯大教室里的专注情景宛如昨天,那些包着牛皮纸皮儿的课堂笔记本还在我书柜里保存着。

我也在镜头前白话了几句。小明问我对夜大的深刻记忆,我说就俩字:便宜!现在哪儿找免费的大学上?他说一开始是免费,最后仨学期还是收了150块钱,合着每学期50。我还看到他收集的同学的学生证、收费单等材料,确实是1987年两个学期、1988年一个学期,各50元,单据上还盖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财务处基金科”两个大章,和“经审查准予使用、北京市税务局海淀区分局”的方形公章。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