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 | 大西北的凶猛与优雅(兰州大学115周年校庆演讲纪实)

发布时间:2024-10-15 02:38  浏览量:2

本文根据王志纲老师9月27日在兰州大学115周年校庆之际受邀回到母校演讲整理而成,内容略有增减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怒吼,到了兰州却突然变得沉静和缓,由林立的黄土梁峁之中穿行而过,兰州成为了中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由此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柔软。

——王大骐 《兰州,大西北的凶猛与优雅》

同学们好!各位老师好!非常荣幸,阔别40多年后再次回到兰大,新校区是我第一次来,前天刚到的时候在老校区又认真走了走,触景生情,许多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讲演开始之前在校领导陪同下专门提前了两个小时到新校区又看了一下,其变化发展之快,感慨万千。

我是50后,望七之人,和你们完全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里面,从50到00后,完全隔了五代人,中国就在这五代人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五代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认知可能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9月27日王志纲老师受邀在兰大榆中校区为学弟学妹们作《大西北的凶猛与优雅》主题分享

在讲演开始之前我们只能先“调频”,寻找到几代人之间“最大公约数”,让大家能更好理解和认知我所阐述的问题,包括当下的中国、当下的西北、当下的大学教育和我们自身的成长和未来,跟学弟学妹们促膝谈心,希望你们有所收获。当然,如果因此能影响到你们的一生,找到自己人生正确发展道路的话,我也就不枉跑这一遭了。

我和西北有个约会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怒吼,到了兰州却突然变得沉静和缓,由林立的黄土梁峁之中穿行而过,兰州成为了中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由此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柔软。”

这段话选自《兰州,大西北的凶猛与优雅》,我儿子王大骐2020年写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对兰州这座城市的爱与深情,可能这是跟大家的一个结合点。

前两天,也是兰大的一位校友,在南方工作多年,准备出一本关于兰州、关于西北的书,听说我到兰州想办法一定要见我,一是访谈一下我的“兰州印象”;二是也想收录几篇我曾经关于西北人情风物及发展畅谈的文章。看了他的整个编辑计划,从天水、兰州、敦煌、张掖、酒泉几个大区域到兰州100多年历史溯源、名人梳理和兰州记忆,内容跨度和覆盖面都非常全,出于校友情和对这篇故土的怀念,我支持了他。

其间提到大骐写的《兰州,大西北的优雅与凶猛》这篇文章。真是别小瞧这帮年轻人,像他这么充满感情,发自内心的对兰州的这种怀念,我读完以后都荡气回肠。“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变化,对一个地方的感情,对一个地方的乡愁,我们几代人是共通的。

我1978年来到兰大,大学毕业以后在兰州结婚,大骐在兰州出生,一直到五岁才随我一起去南方,高中去国外读书然后游历全球,最后回到祖国。虽然他在兰州只待了五年,这片土地曾经养育和滋养了他,带着儿时那种模糊的记忆,在写兰州的时候,发自内心的那种感情,真的把我都触动到了,也是希望大家不管来自何方,以后不管走到天南海北,不要忘了这片土地曾经养育和滋养了你。

王志纲老师在兰州大学

兰大给了我什么?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胃为先”,昨天到今天我基本尝遍了老校区和新校区的食堂,其饭菜之丰富,口味之多元,一下子把我又拉回了四十多年前,那时候能吃饭、吃饱饭、吃好饭可是个稀罕事,今天幸福来得太突然,大家可能感受不到。

我是南方人,1978年刚到兰大的时候吃米饭简直是个奢侈的事,学校供应的主食只有发糕和钢丝面,种类少得可怜,好不好吃暂时不论,就连吃饱都是个大问题,那时候为了吃上米饭,我还专门省吃俭用,买了几个食堂的饭票,一到要放学的时候提前跑出教室,一个食堂一个食堂的看,直到看到有米饭的食堂才把心放下来,好好吃饭,这就是短缺年代的一个缩影。

当时还有个规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那时候我们还有劳动教育,我身体不好,其他同学都被分到了劳作一线,而我分到了厨房打杂工,刚去的时候那些老师傅都“欺负我”,安排我负责看火和生火,厨房里面有什么油水也都背着我,后面终于有一天,看到大家在看手相,我用所学:“从男左女右看生命线、事业线、爱情线”几下子都把他们给征服了,后面我也就成功的打入了他们“小团伙”。虽然多少有点唯心的元素,但也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原来知识是可以“变现”和改变命运的。

今天大家的条件比起我们那时候,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两个看起来很有趣的小故事,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第一,那时候的条件确实很艰苦;第二,知识改变命运。以此寄语同学们珍惜当下美好时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007年我应北大邀请,也是去做一个讲座,当时有很多同学问我:“王老师当时听说您准备考的是北大,后面由于各种原因去兰大,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您觉得后悔吗?”

我随口说了一句:“幸好我没去北大,不然就完了”。这是发自内心的一句话,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当时去北大,北京又是时尚的前沿,各种新鲜事物应接不暇,接踵而至,在那种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哪还有心思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所以说,上帝一定是公平的,给了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也给你开了一扇窗,正是在大西北,在兰大这片生活的净土里面,才让自己沉下来认真读书,用一种读原著,近乎死磕的方式读了七遍资本论,形成了一套自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2000多年前提出的一个命题,去认清自我,理清楚我是谁这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一个前提,我这辈子之所以能做点事跟这个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清楚了我是谁,才在不断拒绝诱惑和抓住机会中前进。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但很多人以为是短跑,一起步就就风驰电掣,不清楚我是谁?永远也只是在断头公路上跑,所以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有的人看起来跑得很慢,但是他有目标,而且知道我是谁,主观和客观结合得也很好,拾级而上,循序渐进,须知将相本无种,最后直挂云帆济济,这一生肯定也会是圆满的。

两年前我跟俞敏洪对话的时候,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当时几十万人在线,临近结束的时候董宇辉问到我对人生的成长有什么建议?提议让我送一句话给直播间的朋友,我当时就说,关于人生和成长无非三句话:“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感觉的事,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做好这件事”,这话一出没想到直播间一片沸腾,很多人反映,一下子把职业选择给讲透了。

王志纲老师在主题分享现场

这其实很简单,做任何事情首先你要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一味地强迫自己,是不可能释放巨大才华的,但是很多事情也要符合实际,你要能“够得着”,这就是有感觉。把感兴趣、有感觉打通以后,最后坚定不移,心无旁骛,饱和投入的去做这件事,成功是顺带的结果,不成功问心无愧,因为我努力过,释放了自我,这时候人生也就饱满了,其实人生也是这么简单。

当时我准备考北大新闻系,为什么想着报新闻系呢?因为我对自己有很好的认知,一是源于十五六岁的时候曾经因为《如此体育革命》一文长期作为体育时报特约评论员,觉得自己够得着,是个做记者的料;二是,对社会事件比较敏感,能够发现美;三是,我好奇,始终对世界充满了孩童般无尽的好奇心;第四,对问题穷追不舍,追求真理,不破题誓不还的探索精神。

也就是这四方面,构成了一个当好记者的料,尽管当时文革结束人大(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北大新闻系划给了人大,因此和北大新闻系失之交臂,但作为一名好记者的种子在我心里埋下了,一直到后来这种追求也一直没变过。

北大踩空以后,后面就被调剂到兰大,而且还是政治经济学系,拿到录取通知书,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憋屈的,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提到西北,脑海里面想到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种荒凉感一下子油然而生。再者我又是南方人,一想到没米饭吃,更是头疼。

对于专业也很懊恼,把我调剂到了政治经济系,作为一个刚从文革走过来的人,对政治经济学是非常抵触的。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文革期间这些东西被人们当作教条、成了扼杀人性和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些当时非常讨厌的东西,怎么就成了我的专业?当时很抵触,但是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吧。

也就是这样,从南到北,从老家贵州到兰州三天三夜,辗转换了几次火车来到兰州报到,刚到兰州的时候印象很深,秋风凉、树叶黄,漫天黄沙飞,下了火车,几个老乡像陕北的牧羊人一样,穿着羊皮大袄,操着一口似懂非懂的普通话:“同学,你是到兰大报到的吗?”,我说:是啊!一下子就把我的行李扔到了马车上,挥鞭赶着马就奔学校而去了。

刚开始很憋屈,伙食不好,又住不习惯,天气一干燥我就流鼻血,我印象特别深,有一天突然下雨,我就很兴奋,跑到户外去淋雨,让干涸的心灵滋润一下,没想到刚去就被同学喊到:“王志纲,你赶快回来,你看看你,快成斑马了”,后来我才意识到,黄沙满地,雨水中夹杂着泥沙,一下雨打到身上全是黄斑点子。

这就是当时的兰大,只要一刮风,黄沙满地,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那时候提升了好多倍。今天的兰大,阳光明媚,惠风和畅,虽谈不上郁郁葱葱,但也是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尤其是榆中校区,这么美,这几十年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认知的三个层次

兰州大学是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跟一般的专业性大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学科门类很全,学科交叉的空间很大。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同学们一定要利用好学校平台,在通识教育基础上,专业破壁,多学科交叉,打通人文社科、理工科、美学艺术,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实现“点、线、面、体”看问题视角和认知的升维,最后提炼出来的是一种创新性的复合知识,只停留在单一层面,就事论事在今后是很危险的。

《马斯克传》出来,我翻了下,感慨颇丰。马斯克是个理工科男,对科学的理解很到位,其次人文精神也很浓厚,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于地球命运和人类未来的思考,近乎疯狂般的火星移民,最后通过商业的手段和途径实现这一目标,这也就是一种复合型的知识和思维。既有理科、又有文科;既有哲学宗教,又有美学艺术,把这些东西打通以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主观结合客观,最后知行合一,这时候你学到知识也就活了。

我们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只唯书,只唯师,一心跟着书本和老师屁股跑;二是“天不怕、地不怕,老子天下第一”,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的杠精。这两种都不可取,第一种容易“高分低能”,第二种容易故步自封,以为“自成一体”,实则“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真正优秀的人,是接收到对方知识消化以后,能从不同视角去运用、检验,最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王志纲老师为学弟学妹们签名赠书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像我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时候,虽然读了七遍《资本论》,但我一直把马克思奉为学者而不是宗教的教主或教皇,既然他是学者,那么很多东西就是可以探讨的,即使有时候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宗教就是盲从,你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这两种是截然不同的学习心里和态度,带着这种态度,你就可以在原著里面学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所以,马克思给我带来的是一套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这几十年我知行合一、一以贯之的东西。

认知决定格局,我经常讲,我们认识世界往往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华山、祁连山这些山脉客观存在,你看到、我看到、大家都看到,这是认知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衡量的是“瞎子”和“非瞎子”的区别,如果你仅是满足于此,是走不远的;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你们都从天南地北来到兰大,学习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以后,如果你是学地理的,你会看到这座山的走向、地势结构;如果你是学生物的,你会看到这座山的生态系统;如果擅长军事,你从山川变化、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剖析它,这时候你就“看山不是山”,但千万不要满足于此,还有否定之否定和最后扬弃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百战归来再读书,千帆阅尽,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行合一,具备了昆虫一样的“复眼”,从点、线、面,最后到体再去看这座山,这时候它就是哲学一般的存在,也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意。

这是人的认知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就像30年来,我们经历了上千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新的,每个项目都是前人没走过的路,每个项目也都是非标产品,为什么我们能走通,也就是这个道理。

“读书死、死读书”这是没有价值的,当时我在兰大60%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剩下40%的时间写小说、诗歌,体育运动我也是高手,我们班57个同学,有55个不会游泳,“旱鸭子”,而我蛙泳、蝶泳、仰泳、自由泳,高台跳水都会,我们同学都很惊讶,“你不是贵州一个小县城来的吗?山沟沟里面你怎么都会这些!”他们殊不知的是,我还会篮球,曾经还是我们县的女篮教练,在苏联篮球训练法和美国篮球训练法基础上,自己还总结一套“快乐篮球”的特训法门,在当地经常都是打遍半个省无敌手,也因此上大学的时候我还入选校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后来由此我总结出一个概念,在江湖上流传很广——“大城市产生小市民,小地方产生大玩家”,往往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来的同学,从小就只知道在胡同、巷子里面生活,认为那就是社会的全貌,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像当时的我们生活在小县城,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然后知不足而上进,时间长了很多差距也就显现出来了。

这就是我当时的业余生活,除了读书,写小说、写诗之外,一有机会还经常和不同专业的人聊天交朋友,充分的打开自己,学习这东西千万不要太功利,我们现在有很多同一学什么就想着“有用”或“无用”去评判它,功利性和功能性的东西往往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一定要学会破壁和学科交叉,夯实基础、厚积薄发,然后把自己能够很好的超脱出来。

当然,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身体也很重要。以前我们讲“又红又专”,现在讲“德、智、体、美、劳”,这里面给大家着重讲讲“德”和“智”,吾心光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也好,社会也罢,衡量你的只有一个标准:让别人接受你、喜欢你和离不开你,这是一个检验逻辑,秉承这个逻辑你肯定能成功。我们现在很多人,当碰壁了以后,总是埋怨环境、埋怨别人,从不在自身检讨问题,这种人是走不远的。

王志纲老师为学弟学妹们签名赠书

这几十年来,我也一直在秉持一个原则,做任何事,当我遇到了不公正待遇,或者跟别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我都从我自身找原因,这样当你形成习惯以后,就会发现朋友非常多。

但是记住,交朋友也是有原则的,我在生活里面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很多人在社会里面打磨久了,变成万金油,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全是讲那些唯心的话,因为他们总相信一个问题,说好话,说恭维的话,不上税,别人还高兴,因此自己就会得到很大的好处,其实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凡是秉承这种逻辑的人,也是走不远的。

创办智纲智库30年来,一直秉持一个原则,告诉我们员工,你可以不说真话,因为有时候真话是会惹祸的,但你绝对不能说假话,也就是这个逻辑。所以,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让别人接受你、喜欢你,最后到离不开你是个大学问,大家一定要好好琢磨。

让人家接受你,就意味着你有很多朋友,你可以广泛的学习和吸收更多知识;让人家喜欢你,有好事,有机会肯定会第一时间想到你的,最后让人家离不开你,这时候你不做大事都不可能。

我是隆基绿能的独立董事,隆基绿能现在也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硅材料制造商,物理系一个宿舍的几个孩子一起走出来的,他们的创业故事现在也成了兰大创业的一段佳话,背后有一个小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当时李振国创业做得不错,但他觉得他不是一个管理型的人,谁来做管理成了一件头疼事,后面他想到他们一个宿舍的舍友,这样一拍即合,就走到了一起”。其实,这个故事也是从接受、喜欢到离不开的典型,很多时候把自己做好了,很多东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现在江湖上还有一个传说:“兰大这些学子创业成功,说明兰大学生的抱团感很强”,其实不是抱团感,底层逻辑还是接受、喜欢和离不开这三个层次。

刚才来的时候曹校长知道我年底要带几十个企业家去东南亚游学,“很大兰大学子现在也在新加坡发展,有几家很不的独角兽企业,希望我去新加坡的话和他们见下面”,我听了以后这事可以考虑,不仅要跟他们交流,更重要的是还要告诉他们:“兰大还有成千上万的学弟学妹们等着你们,你们一定要像‘猴子捞月’一样,一个抓一个的尾巴,一个牵一个,带着他们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这样的话,兰大效应才能发挥得更好”。

风起于青萍之末,我看今日之西北

这一部分,跟大家好好分享一下兰州、甘肃、西北,今天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我这次来待了五天,前两天一直在陇东考察调研。

在甘肃这么多年,也走了不少地方,脑海里面很少有关于陇东,或者庆阳这座城市的印象,只有陕甘宁边区这样的大地理区域概念。为了补上“这堂课”,我这两天去了陇东,帮助庆阳的环县做了一个很大的城市营销战略策划案,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这两天嘴尝、眼观、脚量陇东这片土地的一些收获。

走完陇东,我万万没有想到,整个中国南北之间的差距缩小得如此之快,这是我们下一步好好认识西北的切入视角。

这些年从陕西、宁夏、青海、甘肃,甚至还深入到新疆,国内国外也陆续走了很多地方,我发现高铁、机场到高速公路这些基础设施,整个西北已经基本和东部沿海地区实现拉平,甚至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经远远的超过美欧,国内场景打造之丰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之广无可比拟。

我是个好吃的人,基本吃遍了全中国,到庆阳环县发它的羊羔肉口感很好,和宁夏滩羊不分伯仲,基于此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通过成熟的电子商务、发达的冷链物流、无人驾驶的物流运输车和深加工,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环县的羊羔肉基本卖向了全国,乃至全球,其产量和出栏数之丰富,成了国内羊肉串核心主产区和火锅等食品的供应链产地。

中国这几十年发展变化之快,尤其是冷链物流之发达,全国主要城市基本实现了次日达,让我想起十年前,每到冬天宁夏的朋友都想着给我寄羊肉,但由于物流和储藏不方便,即使到了一下子又吃不完,一放冰箱就是十天半个月,都被我婉言谢绝了,但这次到环县,其下单和送达时间让我大吃一惊,背后体现的是深加工和发达的物流运输能力。

当人们已经生活在这么一个环境里面,却浑然不觉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历史性的爆炸在眼前浮现,整个中国的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电商服务及AI运用和场景的打造,在陕甘宁边区,这种曾经“老少边穷地区”已经变成现实的时候,这个国家太可怕了,在未来也是不容小觑的。

到环县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么一个地方,离县城有三十多公里看起来的偏远地,当地人叫庄子峁,一位大姐把全村30多户人组织起来,打造了一个“陕甘宁边区”体验村落,把环县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美好呈现出来,通过“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物流变成农车、数据变成新农资”的方式,一下子把村集体资产给盘活了,村民们不仅因此实现了脱贫致富,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实现了回流和回归,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环县县委曹育铮书记(左三)一行陪同王志纲老师(左二)考察

原来我们西北有个说法:“不仅孔雀东南飞,麻雀也东南飞”,人才流失特别严重,兰州大学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上兰大的时候,兰大的江湖地位跟北大清华是并列的,校长也都是当时的中央领导签字,清华调任过来的,考分跟清华北大差不多。

1980年“李政道留美班”准备赞助中国,选一批大学生到美国留学,清华、北大、兰大,几乎全中国的名校都参加了,最后兰大拿了第一名,那天印象特别深,全体学生像你们一样,全坐在台下,然后我们兰大考到美国大学的七八个同学带着大红花,在如雷般掌声之中,走上台前来,这时候,兰大那种自豪感爆棚,主持人告诉大家,这一次兰大打败了北大清华,打败了中国的几乎所有名校,名列第一。

这就是当时的兰大,支撑它的是很牢靠的人才基础和专业功底,院士、知名学者都有几十个,但是伴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前面的30年,南北之前出现了较大撕裂和发展差距,大批的院士,名教授都被挖到了南方,在这种情况下,人才流失其实对这片土地来说也造成了一种人文灾难。

当然,连兰大都这样况且甘肃人民,大批人背井离乡到沿海打工,上不能孝顺父母,下不能教导孩子,中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这是一种“人道灾难”。长达几十年的这种现象,出现了很多问题,一直也是个头痛的事,这次我到环县发现已经出现了曙光,就在庄子峁这个村庄里,我看到有七八个孩子,以前在深圳和福建打工,现在都回流了,在家里面实现致富的同时,也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这是“东风第一枝”,是个趋势,而这个趋势一旦出现,再加上中央的支持,下一步“梅花香自苦寒来”。熬过了漫长的寒冬,迎来的将是曙光,伴随整个西北跟沿海在硬件上拉平,当软环境这方面也不差的时候,人才的回流将是个大的趋势。

陆权时代,西北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在严重内卷的今天,沿海的经济内卷更甚,很多企业家都想着往海外跑,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但却忽略了西北这一方“净土”。

今年六月,我几乎走遍了新疆的大中城市,发现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很大的空白,遍地是发展的干劲和机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纵深推进,尤其是今年6月6日“中吉乌铁路“项目推进签署,曾经偏安一隅的西域,或将成为面向亚欧大陆的开放前沿。

“中乌吉铁路”从中国南疆喀什站发出,途经吉尔吉斯斯坦,最后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站,大家有所不知,早在1997年“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组织”在巴黎会议上就首次提及建设中乌吉铁路,期间由于苏联及后面俄罗斯各种势力干预,一直悬而未决,直到今年6月才正式签署推进。

铁路一旦建成,中国的货物运往东欧和中东国家成为现实,该铁路也成为中国货物运往欧洲的最短路线之一,这时候的新疆,乃至整个西北都将迎来战略发展的机遇期。

2024年6月6日,中吉乌三国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共同实施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项目的协议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到了新疆,其中有几个西安做演绎类节目的小伙子,喀什去年春晚分会场,砸了不少钱修了一个剧场,春晚结束剧场闲置严重,不知道怎么用,请他们过来承包,最后他们打造了一台戏,一下就把这全部给盘活了。

闲谈的过程中这帮年轻人围着我,问了一个问题印象特别深:“王老师啊!我觉得现在西北遍地是黄金,随处是机遇,但是现在这个大环境,您觉得我们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是扎下根,认真沉下心来呢”?

“就市场态势来看,在东部沿海及其它发达地区一片红海的当下,你不仅应该扎根下来,还应该呼朋唤友的过来,但是要注意谨慎进行大规模硬资产的投入,从软服务,植入内容、卖生活方式的角度切入”。

这是基于中国经济上下半场转换的预判,上半场追求速度,大规模的投资拉动,房地产、传统基建、金融杠杆等大批项目纷纷“上马“,但是现在变了,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进入了“新质生产力”的大时代,从一味追求速度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下半场内循环带动外循环,更大的消费市场在国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一带一路”沿线承担着庞大的出口任务,下一步的中国将实现以软来带硬,软的就是平台、品牌、内容生产、场景打造这些生产或者生活性服务业。

这一方面大家要做好准备,思路也要打开,传统的时代已经过去,下一步的整个玩法和规则会发生很深刻的变化。

前两天在兰州,遇到我们兰大的一个校友,他告诉我准备布局低空经济,有些问题想请教我,我告诉他,这是一个未来产业,有庞大的市场空间,但如果仅仅是就无人机而谈无人机,那是没有未来的,但如果你不懂无人机,也是没有未来的。

说到这儿,我多提两句,我们兰大的学子,一定要对中国的无人机有深刻的认识,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市场,中国无人机核心技术也是领跑全球的,同时中国也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全球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伴随着中国征服了海洋和陆地以后,下一步就是“空间”,尤其是三千米以下的通用航空领域,具有上万亿的市场空间,这点很多城市已经在先行先试了。

下一步的西北,尤其是我们兰大的学子,一定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利用好我们兰大综合性大学优势,站在智慧地球的视角,对甘肃、对西北庞大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梳理,然后设计出很多场景,打造出很多路线,然后把这些路线整合成生活方式再卖出去,把甘肃送出去,把世界请进来,实现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尤其是文旅康养大时代的到来,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占比提升,上符合中央高质量发展的意志,下符合市场需求,这将迸发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现在你们就缺一种思路,缺一种市场化或者交叉学科跨界的思路,如果把这两点打通以后,我相信我们兰大将出现更多“隆基绿能”式的创业佳话。

尾声

最后,跟学弟学妹们分享三句话,这是我一生历万端事的总结,也可以作为你们下一步学习及定位自己人生的一个坐标系。

第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们一定要锻炼这种发现美的能力。

永远不要自满,永远对生活充满好奇,永远具备乐观精神,永远把困难挫折当成激励你成长的有利元素,这样的话,你就会越崩越高,越飞越高;你就会以苦为乐,也会觉得人活在世上非常有价值。

第二,世界上看起来不关联的东西其实都是关联的,关键你没有能力把它打通。刚才我跟你们讲的低空经济之于甘肃,之于西北,也就是这种思维。

如果我们只是就无人飞机谈无人飞机,很快会陷入竞争惨烈的红海,西北没有任何优势,物流成本、科技人员的聚集度及技术优势比不过沿海,但是换一个思路,用市场换技术,坐拥大西北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利用兰大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把它梳理清楚,最后端出“三菜一汤”“八盘四碗”,把场景创造出来,再跟技术结合,“场景+技术”的创新模式一下子也就跳到蓝海。

第三,这个世界不是非红即黑,非此即彼,不是零和游戏的态势。美国人现在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他们思考问题,不是朋友就敌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在菜单上,就在餐桌上”,所以美国要继续保持霸主,必须打死中国,这是美国人脑袋的思维。

我相信他肯定打不死中国,中国哲学讲究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不是一分为二的,是一分为三的,除了红和黑,白天和黑夜,好和坏的两极之间,还有99%属于灰度混沌地带,它是运动、变化、发散、可以被改变的,关键你有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要懂得执其两端而取其中,好好的把功夫放在这两极之间,尽量的促成从坏变好,从消极变积极,包括自我、社会,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整个人生平坦开阔,尽得风云。(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