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讲堂】第320期:艾灸疗法的知识科普

发布时间:2024-10-11 02:21  浏览量:2

主 题:艾灸疗法的知识科普

嘉 宾:谈天明 麻城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擅长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面神经炎)的康复治疗及骨关节、肌肉疾病、慢性疼痛的康复治疗。

主 播:菲 菲

传递健康理念 传播健康知识

共建健康麻城 共享幸福人生

健康课堂

艾灸的起源?

艾灸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被发现的。早在18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用火来吓退猛兽、烘烤食物和取暖,那时候的古人,既没有医,也没有药,可是会有病痛,在一次使用火的过程中,原来身体疼痛的部位不小心被火烫到了,过后不久,疼痛也就因此缓解了,一次两次三次,古人的大脑里就会条件反射,火能产生热,热能缓解病痛,当人们点了火把,有意识的熏烤疼痛部位的时候,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用来治疗和缓解疼痛的方法——灸法就正式诞生了!所以灸法的运用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在石器时代。

什么是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主要用艾绒制成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如何选择好的艾条?

1、看艾条的形。形状坚挺,卷的紧实,越紧越不易掉灰,软而不结实为劣质。

2、看艾条的色。颜色比例越高色泽越好看,偏土黄色,没有绿色或夹杂的绿色比较少为好,说明比例高,储存时间长。

3、闻艾条的味道。气味芳香,不刺鼻,不令人恶心,如夹杂绿色多烧出来会有青草味。

4、看艾条燃烧的烟。烟少,色淡、白,烟气祥和,烟飘如云,差的艾条烧出烟很冲,呼呼的直冒。

5、感觉艾条的火。好艾条火力柔和不刚烈,渗透力强,反之则火刚烈,渗透力不强,易有灼痛感。

艾灸到底有什么功效呢?

1、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2、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的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3、扶阳固脱。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扁鹊心书》日:“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伤寒论》指出“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可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4、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5、拔毒泄热。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6、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艾灸能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提到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艾灸具体怎么操作?

艾灸有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今天主要讲解常用且易操作的艾柱灸和艾条灸。

艾柱灸。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捏成上小下大的圆锥状艾炷,大者如半枣粒,小者如半麦粒,每一炷称为一壮。

艾柱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又有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刺激量重,局部组织经灸灼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并留有瘢痕。先于施灸穴位涂以少量大蒜汁,再将点燃的小艾炷放置在穴位上,待艾炷燃毕,继更,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一般灸5~10壮,本法适用于某些顽固性疾病。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刺激量轻且灸后不引起化脓、不留瘢痕。先于施灸穴位涂以少量凡士林,再放上艾炷点燃,在艾炷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术者即用镊子移去艾炷,更换另一艾炷,连续灸足应灸的壮数,一般灸3~5壮,本法适用范围较广。

间接灸又称为隔物灸,隔物灸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隔姜灸,用鲜姜切成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常用于因寒而导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此法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隔饼灸,以各种温热药物如附子,研末制成药饼,作为灸治衬垫物。本法适用于顽固性疾病。

艾条灸,又称为悬灸,其常用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或穴位,距离皮肤2至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处灸10至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晕厥、局部感知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适用于慢性病和虚证。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适用于急性病、实证。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左右一定或左右回旋熏烤施灸。适用于筋脉痹阻、风湿痹痛。

艾灸有哪些禁忌症?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过程中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一般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有些人艾灸后有一些反应,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有些人艾灸后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人体是个整体,这里有阴阳之分,不可能只允许正气存在而把邪气都驱逐。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我赶出,那么就先顽强抵抗。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2、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灸中脘还会很快改善脾的功能。

艾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只要你调动的好,这些都会起来工作。假如你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3、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 )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医师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

4、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如果此时皮肤表现严重,可以用放血疗法使邪出有门。可以在大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还有委中穴放血,给病邪以出处。

5、艾灸后的精神反应。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到狂野处大哭或大喊,一定要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

所以在艾灸期间,一定不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过肌过饱、不要房事,要吃清淡的食物,还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光艾灸不锻炼 也是不行的。要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艾灸疗法在我们平时防病保健中有哪些具体的运用?

1、感冒。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

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①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②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

③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处选取2 至4穴,每穴每次艾灸15 至20分钟,以灸后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 至2次,至治愈。

④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来至4厘来,厚约0.3厘米 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柱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柱再灸,每穴每次5 至7壮,每次选取3 至4穴,每日1次,至痊愈。

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

2、面瘫病。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晴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

①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②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里。

③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处选取2 至4穴,每穴每次艾灸15 至20分钟,以灸后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 至2次,7 至10次为1疗程。

④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来 至4厘来,厚约0.3厘米 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柱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柱再灸,每穴每次5 至7壮,每次选取3 至4穴,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面瘫早期,应重灸翳风穴,悬灸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为佳。面瘫恢复期,可增加悬灸神阙穴以补益正气。面部皮肤娇嫩,应避免灼伤皮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风寒。

3、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泄泻亦称腹泻,常有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而致,以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治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温盛者加上巨虚、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肝本乘脾者加脾俞、太冲。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处选取2 至4穴,每穴每次艾灸15至20分钟,以灸后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大艾柱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柱再灸,每次艾灸7 至10壮。每日1次,5 至7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刻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4、痛经。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失养、复因情志失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痛经。

治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2、配六。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处选取2至4穴,每穴每次艾灸15 至20分钟,以灸后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以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 至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来 至4厘来,厚约0.3厘米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柱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柱再灸,每穴每次5至7壮,每次选取3至4穴,每日1次,以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至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特别提示:灸法具有温肾暖宫、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以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至4天开始治疗,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忌劳累。

5、延年益寿。

穴位:足三里、气海、关元。

分组 :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

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 :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扁鹊心书》中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

节目收听方式

E

N

D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