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名人故事:影坛巨星孙道临

发布时间:2024-09-21 15:44  浏览量:15

2007年2月2日上午,坐落在浙江省嘉善县的孙道临电影艺术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电影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综合性电影艺术馆。这一天,八十六岁的孙道临在夫人王文娟、女儿孙庆原的陪同下,出席了开馆剪彩仪式。

剪完彩后,孙道临在夫人和女儿的搀扶下走进了艺术馆。他首先来到父母亲的照片面前,久久伫立,心里默默地说:“父亲,母亲,我回家了!”

孙道临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嘉善人,两家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孙文耀(字仲蔚)十六岁就考取了秀才,十九岁从上海震旦学院毕业后,考取了浙江省第一届官费留学资格,留学比利时罗文大学,攻读工程技术、机械制造及矿冶工程。

五年后,孙文燿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曾在京汉铁路长辛店机车车辆厂接替法籍副厂长,成为第一位中国厂长。不久调任交通部路政司考工科科长、技正(即总工程师),主管全国铁路建设事宜,多次受到交通部嘉奖。

孙文燿在北京的家坐落在惜薪司胡同18号。1921年12月18日这天,孙家上下都在忙碌着,为迎接即将诞生的小生命做着各种准备。

孙文燿静静地坐在窗前,为即将出生的第五个孩子起名。突然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响彻整个夜空,“生了!生了!”全家人都在欢呼!孙文燿长舒了一口气,在红纸上写下三个字:“孙以亮。”

这个新生儿孙以亮,就是日后的影坛巨星孙道临。小时候,孙道临经常看到父亲训斥他的两位哥哥:“不许跟街上的小孩一起去疯!”两位哥哥如功课未能达到父亲的要求,也常常被训:“你们要用功!”

父亲严苛的家教,养成了孙道临小心谨慎的性格。上小学时,每到夏季,上课时间改到清晨六点,孙道临就会紧张起来。有一次醒来看见月色以为天亮,担心上课迟到,他便悄悄穿衣起床,蹑手蹑脚走出房间。

走到客厅一看座钟,才不到三点,也不敢再进去,怕惊醒大人,就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等到天亮。

父亲不许孙道临上街找小朋友玩,他就和家里的猫、狗成了朋友,甚至对着园中的鸭子、金鱼、螺蛳、蜗牛等都可以聊上几个小时。就是这样父亲也不允许:“有时间怎么不读书?”

在家里,孙道临经常看到父亲伏案书房的背影。孙道临轻易不敢走进书房,怕惊扰父亲。但他意识到,父亲的成就一定与这一排排书有关。

每年夏天,仆人们总会把父亲的书箱从地窖和书房中抬出来,在阳光下把一本本书摊开来曝晒。孙道临这时候才有机会翻看这些书,他特别喜欢带有插图的书。

父亲知道他喜欢看书,便允许他进入书房看书。于是,孙道临与父亲有了更多交流,他们经常讨论书中人物。孙道临经常背书给父亲听,父亲也愈加喜欢他了。

有一次父亲带上孙道临兄弟三个去看长城,看了那里的“人”字形铁轨。父亲自豪地说:“这是中国的詹天佑工程师设计的,这个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了不起的!你们要学好数理化,长大了做詹天佑这样的人!”

小学毕业后,孙道临升上崇德中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国文老师王汝梅,刚从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他的教学方式活泼而有创意,从不照本宣科。

他特别喜欢孙道临,常和孙道临聊世界文学名著,并且告诉他:“要文思达到泉涌的地步,光靠教科书是不成的。一要多读世界名著,二要懂得读社会这本大书!”

在王汝梅老师的倡导下,由学生自治会出面,同学们办了一个流通图书馆,大家把自己家里的书籍拿来凑在一起。孙道临终日沉浸在中外名著中,他的心灵终于在文学中找到了安身之处。

在文学的熏陶下,孙道临的作文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原来的“丙上”变成了“甲下”。王汝梅老师在他的作文簿上批语道:“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凤毛麟角,不可多得。”孙道临兴奋地把这本作文簿当作宝贝珍藏起来。

1936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抗日救亡的洪流冲击着每个热血的青年。在崇德中学,很多进步学生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孙道临也加入了这个组织。他参与创办进步刊物,购买进步杂志,投入学生运动。

1938年,父亲卖掉了房子供孙道临上大学。孙道临选择了不受日本人控制的美国教会学校燕京大学。

第二年孙道临转入文学院哲学系。在未名湖畔,他与柏拉图、康德、老子、庄子等古今中外哲学巨人进行无拘无束的对话,其心灵与视野有了质的飞跃。

一天傍晚,孙道临坐在未名湖畔柳树下看《世界哲学史话》,一个年轻人远远打量着他,认出他来后一阵激动,马上冲过去喊道:“以亮!”原来是小学、初中同窗好友黄宗江,孙道临喜出望外!

其时,黄宗江正与同学忙着筹建燕京剧社,准备演出曹禺的《雷雨》。他一直在找一位英俊小生和自己分别扮演周萍和周冲。见到孙道临,他眼前一亮:“以亮,我们一同来演话剧吧!”

孙道临一脸茫然:演戏?简直是异想天开!他从未设想过站在舞台上面对上千观众进行表演,但《雷雨》的文学剧本他看过,里面的人物深深打动了他,剧中的台词他吟诵过无数遍。他答应了黄宗江出演周冲一角。

孙道临跟着黄宗江来到他的宿舍对台词,一进门,黑压压的一屋子人。黄宗江把孙道临给大家作了介绍。孙道临没见过这阵势,紧张得额头都渗出了汗。轮到他对台词,他手指不停地抓着桌面,声音也变调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出师不利,孙道临情绪低落。黄宗江极力安抚他,并力排众议坚持把孙道临留在了剧社,委以剧务和场记的要职,同时兼演仆人。

孙道临也不服输,在干好剧务和场记的同时,别人排戏,他在一旁默默学习,慢慢找到了演戏的感觉。

过了不久,黄宗江又邀请孙道临参加演出,扮演由他导演的《窗外》中律师助手一角。一开始孙道临有点六神无主,但很快他就控制住了自己,渐渐进入了角色。首演在学校的贝公楼礼堂,演出非常成功!

孙道临从此一发不可收,相继主演了一系列舞台剧,成了名扬全校的英俊小生,他扮演的角色开始悄悄在被女生们津津乐道。

同学们热烈的反响,增强了孙道临演戏的自信。为了提高发声质量,孙道临分别师从一位美国教授和一位白俄教师学声乐。同时深入钻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和欧美其他艺术理论,增强自己的艺术素养。

此时,孙道临的中学同学吴兴华已是燕大的校园诗人,孙道临经常与他谈诗论艺。吴兴华正在创办《燕京文学》,孙道临成了刊物的积极撰稿人之一,发表了很多充满忧郁情绪的诗作。

1940年,成为沦陷区的北平已无法让孙道临安下心来读书,在父亲的建议下,孙道临暂时离开北平,来到了故乡——浙江嘉善。

孙道临家的祖宅位于嘉善魏塘镇南门朱家埭,空置的房子平时交由远房的姑妈照看。姑妈见到侄子非常高兴,希望孙道临多住些日子。

但孙道临很少出门,大多时间坐在房里,看看书,想想心事。失学的痛苦和陌生的环境让他心情忧郁,难以入睡。

姑妈劝他到南面河边走走。他走到河边,不远处有一座古老的城墙。他来到城墙上,看到了河对岸成片的桑树和农田,孙道临感受到了故乡的宁静和美丽。

回到老屋,孙道临发现桌上放着两个覆盖着红色剪纸的茶杯。姑妈说这是他母亲托人带来的,剪纸的花样象征着吉祥如意。两张简单的剪纸表达出一份浓浓的母爱,孙道临眼中一下子涌出了激动的泪水。

心情复归平静后的孙道临重新返回了北平,回到了燕京大学。他继续参加读书会,积极投身进步戏剧演出,一篇篇充满文学才气的诗歌、散文在校刊上发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年底,日本宪兵驾着摩托杀气腾腾开进了燕京校园,控制了各个大楼和路口,逮捕了校长司徒雷登和美籍教员,孙道临等十一名有抗日倾向的学生也被捕了。

孙道临被两个日本宪兵押解着,推到一个阴暗潮湿的地窖里。他通宵失眠,耳边不时传来日本兵拷打犯人的哭喊声。

一天,地窖的门打开了,又押进来一个人。孙道临不禁惊叫起来:“侯老师!”原来是燕大最年轻的中国教员、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副主席侯仁之(他后来成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天他们在严密的监视下无法交谈,各自默默无语。夜幕来临,两人平躺在地板上,压低着嗓子聊天。侯老师给孙道临讲他的夜读习惯和读书心得,想写《黄河传》和黄河故事。侯老师的爱国热忱深深感染着孙道临。

不久,孙道临从宪兵队获释。这时的燕京大学已被迫关闭,失学后的孙道临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仍在养病的父亲建议孙道临到近郊以养羊为生,自食其力。孙道临虽然从内心不甘心去当放羊倌,但国难当头也别无选择。

孙道临养了五只瑞士奶羊,他每天去割草、挤奶、装瓶,到乡下买精饲料,领着羊群去散步、洗浴,骑着自行车上街吆喝“卖羊奶”,回来还要刷洗奶瓶,给母羊补充营养,忙得不亦乐乎。

做完一切,夜色笼罩,一身疲惫的“放羊倌”才能回到羊圈边上的小屋里,斜躺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听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留声机上传出的舒伯特的抒情歌曲《菩提树》,听着听着,触景生情,孙道临的泪水止不住湿了枕头。

艰苦的养羊生活终于难以为继,正在此时,有位同学找到孙道临,这位同学的父亲是长安戏院老板,想邀请孙道临以及在天津当红的中国旅行剧团到长安戏院来演戏。孙道临就把羊卖了,与同学一起去天津请来了“中旅”剧团。

有一天,剧院来了一帮特务,不分青红皂白,把正在后台的孙道临和剧团的人一同抓去。虽然后来都被放了出来,但有些演员出狱后离开了剧团。导演唐槐秋早就青睐孙道临的演技和艺术素养,正式邀请他加盟中旅剧团。

孙道临从此成了一名职业话剧演员,正式开始了舞台生涯,并为自己起用了艺名“孙道临”(原名孙以亮)。他的第一个戏就是在《茶花女》中扮演风流倜傥的伯爵,他的气质和他的努力,使他塑造的人物形神兼备,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孙道临随“中旅”在天津、北平等地演了几个月,1944年春节前后来到上海演出。上海的话剧活动很活跃,孙道临与很多艺术家在浓郁的艺术氛围里进行交流,这让他获益匪浅。

与“中旅”合约结束后,孙道临先后加盟了上海国华剧社、北平南北剧社,与黄宗英、沙莉、冯喆一起主演了由他编剧的话剧《魂归离恨天》,这是他当“羊倌”期间,在羊圈边根据英国小说《呼啸山庄》改编的剧本。

1946年9月,燕京大学复校,孙道临重又回到学校,去完成未竟的学业。经过八年离乱,孙道临重读哲学,对古典哲学有了更深的领悟。

1947年孙道临大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他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并代表毕业生在全校大会上发言。

然而毕业后的境遇并不理想,孙道临只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寻找自我。凭着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良好的艺术素养,经好友黄宗江引荐,孙道临为报社写起了影评,深受读者喜爱。

有一天孙道临去马厂看望养病的黄宗江,黄宗江拿出一个剧本《大团圆》给他看,孙道临大为赞赏。他把剧本推荐给“抗日演剧队第七队”的导演焦菊隐,焦导立刻决定排练,黄宗江则力荐孙道临演剧中的三哥。

《大团圆》于1948年春节在北平建国东堂(飞仙剧场)首演,轰动剧坛,好评如潮!时称“话剧皇帝”、在电影《夜半歌声》饰演宋丹萍的金山与同是影剧明星的夫人张瑞芳慕名前来观看。

当时金山正在上海筹办清华影业公司,他当即邀请剧组原班人马加入他的公司。离开北平赴上海前,孙道临才见到心目中的偶像金山,金山对他的演出作了充分的肯定,希望孙道临到清华公司后多演些重头戏。

《大团圆》成为清华影业公司的开山之作,孙道临在影片中仍饰演三哥。初登银幕的他,一时无法适应从舞台到银幕的表演过渡,但凭着悟性,他很快调整了心态,表演渐入佳境。

电影《大团圆》在金秋时节与广大观众见面,好评连连。孙道临与同伴们喝酒庆贺。孙道临的电影之梦从此起飞了!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孙道临与电影界人士上街游行,“劳军游园”,以各种方式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接着,孙道临出演了由郑君里导演的电影《乌鸦与麻雀》中教书先生华洁之一角,孙道临的“书卷气”与角色非常接近,让郑君里非常满意。郑君里还把自己翻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送给了孙道临。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孙道临与张瑞芳、白杨、赵丹、秦怡等人成为上影厂第一批电影演员。

上影厂组织了十三名演员到抗美援朝前线深入生活,孙道临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战争的残酷和志愿军英雄忘我牺牲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孙道临的思想觉悟,他愈发感到自己与新时代的距离。

前线回来后,孙道临以赴朝代表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心得,真诚的诉说引起了台下汤晓丹导演的注意。汤导正在筹备电影《渡江侦察记》,李连长一角还在物色中,他觉得孙道临的气质太适合这个角色了。

汤导正式邀请孙道临主演电影《渡江侦察记》,他把剧本给了孙道临,相信他一定能演好李连长。孙道临一口气读完剧本,被李连长的形象深深吸引!他全身心投入到了角色的创作中去。

影片公映,反响热烈。孙道临扮演的李连长英俊内敛,在常见的军人形象中加入了儒雅的文化气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军人的精神特质,并因此获得1956年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电影表演一等奖。

孙道临又接连主演了《家》中的高觉新、《不夜城》中的民族资本家张伯韩、《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党的地下工作者李侠、《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江梅青…………通过对一系列角色的成功塑造,孙道临奠定了在中国影坛的地位。

1962年,孙道临与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喜结良缘。当时王文娟正在拍摄越剧电影《红楼梦》,孙道临经常去探班,并在角色塑造方面给予指导。为了不影响王文娟拍戏,他们将婚礼推迟到拍完“黛玉焚稿”后才进行。

1963年孙道临接拍了北影厂谢铁骊导演的电影《早春二月》,成功塑造了知识分子萧涧秋一角,达到了他表演艺术上的一个高峰。

然而,由于影片主题背离了当时的政治要求,电影受到了批判,孙道临也成为批判的对象。《早春二月》被作为“修正主义”的反面材料在全国放映,供大家批判之用。孙道临在观众席上如坐针毡。

此后孙道临一连十六年没有拍片。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孙道临主演了北影厂凌子风导演的电影《李四光》。影片从李四光三十岁左右拍到八十岁,孙道临的表演真切朴实,十分到位。

1982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十周年,中日合拍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原定主角赵丹因病去世,孙道临临危受命,接替赵丹出演江南棋王况易山,并担任中方艺术顾问。他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中外观众。

1984年,孙道临完成了他导演生涯的第一部电影《雷雨》,并在剧中出演周朴园一角。话剧《雷雨》一直是孙道临非常喜欢的一个剧本,开拍前他特地拜访了作者曹禺先生,曹禺先生鼓励他大胆去改编,让他信心大增!

接着,孙道临又执导了纪实性史诗风格的人物传记片《非常大总统》,并在剧中扮演他所崇敬的一代伟人孙中山。

1987年至1990年间,孙道临先后担任过加拿大蒙特里尔国际电影节、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代表中国电影界先后出访过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在美国用英语演出话剧《马可百万》。

年近八旬的孙道临执导电影《詹天佑》。詹天佑是孙道临崇敬的知识分子,儿时父亲曾带他去长城脚下参观过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轨,孙道临将这部电影看作自己的封笔之作,耗费了三年多的心血打造精品。

开拍前,孙道临不顾年迈,与主创人员一起沿詹天佑当年的足迹,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深入生活,参与了剧本的修改。电影《詹天佑》拍得大气磅礴,荣詹天佑的名言,孙道临把这句话作为电影《詹天佑》的结束语,犹如空谷回音,令人难忘。

孙道临和夫人王文娟,一个拍电影,一个演越剧,两人从来是各干各的。晚年的孙道临为了夫妻二人共圆一场梦,由他导演,把王文娟主演的越剧《孟丽君》拍成了十集电视连续剧。

晚年的孙道临有很多未圆的梦,最让他遗憾的是没能把三国故事拍成电影。为推动三国电影梦的实现,他用六年时间为寻觅合作者到处游说,实地察看三国遗迹。他参与了电视艺术片《三国梦》的策划和拍摄,并担任其解说。

2007年,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在孙道临的祖籍地——浙江省嘉善县落成。孙道临在夫人王文娟和女儿孙庆原的搀扶下,缓缓走在电影艺术馆长廊上,仿佛走在历史的隧道里,自己的一生在眼前一幕幕闪回,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2007年12月28日,一代艺术大家孙道临走完了他八十六年的漫漫人生。告别仪式上,大批影迷自发前来,在瑟瑟寒风中特意为心中偶像送最后一程。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孙道临就被评选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深受观众喜爱。2005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正是良好的学养,才成就了这样一位独具魅力和儒雅气质的学者型电影表演艺术家。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