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点格图研究|古今数学:此“方程”非彼方程

发布时间:2024-09-20 14:30  浏览量:12

南阳河东李建恒创办

文/李建恒[20240920]

[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下册(北师大版)的“知识卡片”上写到:“早在3600多年前,古埃及纸草书中有相当于解简单一次方程的问题。在我国,成书于公元1世纪前后的《九章算术》中就有了用一组方程解决问题的记载,可以说《九章算术》已有方程的思想。12世纪前后,我国数学家开始用专门的记号来表示未知数。”

——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近代定义的“方程”与古代所称的“方程”有着形的不同和质的区别。

[方程格式盘] 根据南阳河东李建恒团队的《上古点格图研究》可知:南阳岩画上的“格图”是原始社会无文字时代的“格式算盘”(格式盘),其中的“方程格式盘”可用于求解近代的“多元一次方程组”。

[古代“方程”]魏晋数学家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方程术”时讲到:程,课程也。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

邹涌译解的《九章算术》(2022年12月第24次印刷)对“方程”的解释是:我国古代数学的“方程”相当于现今的增广矩阵,用于解决线性方程组问题。“方”指数据左右并排,其形方正。“程”指考察相关数据构成的比率关系。

[近代“方程”] 网络百科对“方程”的定义是:方程(英文:equation)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通常在两者之间有一等号“=”。方程不用按逆向思维思考,可直接列出等式并含有未知数。它具有多种形式,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等理科应用题计算。

[古今“方程”对比] 两者的形式与本质区别在于:古代用“格式”,近代用“公式”。

1.古代“方程”的图式是“矩阵”(格式);近代“方程”的算式是等式(公式)或一组等式。

2.古代“方程”没有运算符、不设未知数、不用等号;近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古代“解方程”前,先将一组已知数置入矩阵图式,而后通过消去部分已知数来求解问题;近代“解方程”通过等式(公式)之间的运算来消元(使某元的系数为零)。

[举例] 今有上禾3束,中禾2束,下禾1束,得实39斗;上禾2束,中禾3束,下禾1束,得实34斗;上禾1束,中禾2束,下禾3束,得实26斗。问:上、中、下禾每一束得实各是多少?

答:每束上禾得实九斗四分之一斗,每束中禾得实四斗四分之一斗,每束下禾得实二斗四分之三斗。

[古代解方程] 如图所示

第一步:把已知数填入矩阵。

第二步:用直除法消元。参见图上的⑴~⑹。

第三步:求结果。先求得每束下禾得实2.75斗;再求得每束中禾得实4.25斗;最后求得每束上禾得实9.25斗。

[结论] 我国古老的方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其中:“方”是数据(已知数)排列的形态;“程”指考察这组数据之间的比率关系;“解”是矩阵运算(求解过程)及其结果(最终答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