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舞台的婺源石堨

发布时间:2024-09-07 05:43  浏览量:16

在今年9月初,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江西婺源石堨成功入选。从乡野走向世界,婺源石堨有何魅力?

源流千秋 穿越古今

婺源清华村彩虹桥下,一座壅坝上水流潺潺,这就是婺源石堨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彩云堨,宋时与彩虹桥同步建造。

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婺源石堨的丰富内涵,江西省婺源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婺源石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水利局牵头组建申遗工作专班,在江西省水利厅水文化专家和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业指导下,对全县范围内石堨进行了精确的调查统计,并深入基层访贤问农、翻阅书籍、田野考察,充分挖掘石碣历史底蕴。婺源石堨的神秘面纱慢慢被揭开。

堨,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一般在河流较窄、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以坚固岩体为基,垒石筑坝,拦截水流,提高水位,从而进行灌溉或者提供水源。石堨,即当地民众用石头砌筑而成的堰坝和水渠。

“婺源石堨的开发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根据《詹氏族谱》记载,婺源庐源社庙旁边的郑家堨就为南北朝时所修建。”南昌工程学院教授温乐平介绍,“到了唐宋元时期,大批北方士族迁入婺源,婺源石堨得到广泛开发,明清,婺源石堨进入兴盛时期。当时,外来居民对婺源山麓及沟谷中较低缓的坡地进行拓荒开垦,形成了低山板块梯田和部分高山坡地梯田,民众就在山间溪河上修建了许多石堨,以拦截雨水,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通过石堨抬高水位,以沟渠、竹笕等引水入田。”

根据调查,截至2023年,婺源县石堨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游高差0.8米以上者,共计2052座,涵盖全县16个乡(镇)和1个街道,涉及国土面积2967平方公里,惠及37万人。直至今日,石堨依然如忠诚的卫士,为一方土地作物生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水源。

婺源石堨不仅仅是实用的水利工程,更是婺源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自然生态 建造独特

雨后,位于婺源江湾镇的汪口古村青翠玲珑。村口的乐安河上,曲尺状设计的平度堨上水流成瀑,与村庄的农、茶、鱼、桑,相融共处。

“在婺源,石堨是古老的水利工程,也是传统村落的建筑符号。”婺源县博物馆馆长胡元光说,“因为有了石堨,婺源自然景观中渗入了人文生态,久而久之,蕴藏着丰富人文生态的石堨也都变成了自然景观,成就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

日夜滋润着婺源这片土地的石堨缘何与自然相处和谐?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石堨建筑垒石技艺的精工巧妙。

在设计上,婺源石堨遵循“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的设计思路,蓄水期阻拦泥沙,冬修期掏沙补田,一则可以保障耕地肥力,二则能减少山区上游水土流失。

在施工上,婺源石堨就地取材,以长短不一的块石交错布置,辅以片石、砾石和沙子填充夯实,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嵌入的块石、片石、砾石和沙子能够有效传递水压,保证了石堨历经千百年的冲刷,仍然保存较好的强度并与自然融合。

在建设规模上,婺源石堨依耕地大小而建,引水渠道较大,分水渠道规模较小,在有限的耕地资源条件下,实现耕地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看似寻常,实最奇崛,这些“其貌不扬”的石堨蕴含的科学价值和哲学内涵,不仅是婺源山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中经验积累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彰显。

古韵新生 活态利用

初秋,婺源思口镇思溪村,田园幽静,山色苍苍。在溪水清清之处,一座婺源石堨文化展示馆格外显眼。

“参观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光是今天就接待了400多人。”思溪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王伟康介绍道。

科学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与古为新是最好的传承。立足全国传统古村落的区位优势,婺源筹资80余万元打造了婺源石堨文化展示馆,以石堨文化基因为魂,融合古老与时尚的元素、传统与现代技艺,借助文字、图像、音频和沙盘等方式,展现婺源石堨的前世今生和文化遗存的精神内涵。

“婺源发展全域旅游,石堨已经深深融进了婺源的村落生活中、婺源的清秀山水中,如何让石堨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源头活水’长流?我们也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婺源县水利局局长俞晓霞说,“我们打造了一条县域旅游北线,从思口—清华—浙源,通过完善石堨工程标识、全景展示石堨工程,有效将三个乡镇的重点石堨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石堨精品研学路线,通过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式,将丰富的水利历史遗存转化为旅游产品。”

“下一步,我们还将筹措资金,对重点石堨加强维护,并因地制宜与当地乡村旅游项目有机结合,确保这一古代灌溉工程得以更好传承。”婺源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朱利华说。(时雨、朱燕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