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自序

发布时间:2024-09-05 22:37  浏览量:16

《医经钩考》自序

拙著名为《医经钩考》,其意欲何为?为何要“钩考”?

宋·郑樵《通志·总叙》说:“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

近代著名学者皮锡瑞《经学历史》说:“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医经”一词,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其“方技略”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学文献书目。实际上,汉代方技之书目,缺了脉学与本草,所以清代著名目录学家章学诚给予了非常客观、中肯的评论,说:

“方技之书,大要有四:经、脉、方、药而已。经阐其道,脉运其术,方致其功,药辨其性。四者备而方技之事备矣。今李柱国所校四种,则有医经、经方二种而已;脉书、药书,竟缺其目。其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矣!宜乎叙方技者,至今犹昧昧于四部相承之义焉。按司马迁《扁鹊仓公传》,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是西京未尝无《脉书》也。又按班固《郊祀志》‘成帝初有本草待招’,《楼护传》‘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是西京未尝无药书也。李柱国专官典校,而书有缺憾,类例不尽,著录家法,岂易言哉!”(《校雠通义·汉志方技》)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代已有《脉书》和本草药书,而侍医李柱国并未载录,是一大缺憾。所以,王重民《校雠通义通解》说:“这一条论《方技略》著录医药书籍不够完备。医药书应包括经、脉、方、药四类,西汉时代不是没有脉书和药书,而是李柱国没有著录,这是很大的缺点。”

汉代“医经”指医学理论著作,始于西汉光禄大夫刘向校书时称“医经七家”,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惜只有《黄帝内经》传世,余皆亡佚。然而,据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今通行本《黄帝内经》不是《汉志·方技略》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典籍《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九卷》《灵枢》)组成。两书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由当时之医家、或方士医搜集整理编纂成书。

所谓“成书”,即该书所有内容完全编纂在一起了才算成书!成书与成篇不同。每篇文章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写成,但编纂成书是同一时期、一二个或几个作者所为。《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两书之名皆首见于《隋书·经籍志》。“黄帝”二字,乃托名而已!实际上,今通行本《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是传统之误读!因相沿成习,积习难改,故本书有时仍沿袭《黄帝内经》之书名,且与《素问》《灵枢》之书名兼而用之。

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经”,指西汉儒家今文经学认为乃孔子所删定之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如周予同《群经通论》说:

“今文派以为‘经’是孔子著作的专名。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以后的著作,也不得冒称为‘经’。他们以为经、传、记、说四者的区别,由于著作者身份的不同;就是孔子所作的叫做‘经’,弟子所述的叫做‘传’或叫做‘记’,弟子后学辗转口传的叫做‘说’。”

至西汉时期,因《乐经》亡,故汉武帝时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而立“五经博士”,然而其博士设置并非一步到位。初有《尚书》秦博士伏生,西汉文帝时则置《诗经》一经博士,汉景帝时又立《春秋经》博士,至汉武帝时期,五经博士始备。如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说:“后汉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经博士。’考之汉史,文帝时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唯《诗》而已。景帝以辕固生为博士,而余经未立。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儒林传》赞曰:‘五帝立五经博士,《书》唯有欧阳,《礼》后(仓),《易》杨(何),《春秋》公羊而已。’立五经而独举其四,盖《诗》已立于文帝时,今并《诗》为五也。”

皮锡瑞《经学历史》说:“案:《史记·儒林传》,董仲舒、胡毋生皆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则景帝已立《春秋》博士,不止《诗》一经矣。特至武帝,五经博士始备。”

本书所言“医经”,指今通行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难经》,并旁及《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因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书亦间或涉及与之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

“钩考”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司会》“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的郑玄注:“逆,受而钩考之。”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疏》说:“《鬼谷子·权篇》陶弘景注云:‘求其深微曰钩。’《国语·晋语》韦注云:‘考,校也。’钩考亦谓钩求考校之,察其是非也。”可见,所谓“钩考”,指考核探究,察其是非,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自序》),察其是非,考其明白,并知其所以然。亦即考证者也!

什么是考证?《辞海》认为考证是“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某一事件或某一学术内容,且认为考证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并引姚鼐《复秦小岘书》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

考证亦名考据。钱超尘先生说:“清代学者将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淳厚;词章之学从考据出者,则非浮泛轻艳之词。则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者也。”(森立之《素问考注·钱超尘序》)

考证(据)之目的是什么?

古籍文献、历史资料在传抄过程中,由于同一事件或同一学术内容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却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记载,或原始资料本身就有误、讹、伪、假等问题。由无意之行为导致与原始资料不符者名“误”,将错误当做真实而传播者名“讹”, 出于某种目的故意篡改原始资料者名“伪”,将伪造当做真实而传播者名“假”。故必须对其进行真实之研究与讨论,即辨误以求其正,辨讹以求其是,辨伪以求其实,辨假以求其真。此即考证之目的——察其是非真假等!考证者须学识渊博,并具备相关知识(如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辨伪等)与大胆怀疑的精神!

本人主业是临床,以治病愈疾为首务,解除病痛为己任,何必纠结中西医之分,有道是“中西合参,赛过神仙!”虽临床四十多载,然若以古人之准则——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工(医)治未病,中工(医)治欲病,下工(医)治已病,则属下医、下工而已。而以治病愈疾之概率而言,虽未详细统计,亦未能达到“十全为上”、“上工十全九”之医术水准,尚可“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十失四为下”,亦即中、下工而已,惭愧之至!故

临证之余,饱食之后,不必“为稻粱之谋”,闲来无事,广泛涉猎中西医籍,以备临床不时之需。然尤喜读古典医籍、医史文献及历代名家,特别钟情于考证学,虽离临床较远,而兴趣使然!遂撷取《方技略》中关于“医经”(如《素问》《灵枢》《难经》)、并旁及“经方”(如《伤寒杂病论》)与脉学、间或涉及“房中、神仙”与本草(如《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内容之疑惑、之难解、之不定、之感兴趣者等,博采众家,多方求证,搜集摘引,不厌繁琐,摸爬梳理,编著相关内容共十二卷一百五十篇,四十多万字,予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是,以释疑解难并知其所以然。

又,工作之余与吾女雪宁一起探讨、交流、学习彼此感兴趣的中医学及中华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话题,共同完成此拙著。

吾等才疏学浅,谬误、不妥恐甚,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指正,在此感谢了!

金栋 二〇二四年九月于河间寓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