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江教授:让精神医学知识温暖千家万户|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发布时间:2024-08-09 18:34  浏览量:21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有人就认为社会越发展,精神疾病患者就越多。这种说法逻辑上就是不对的,这是人们对于精神疾病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一种误解。”7月17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李凌江教授就精神医学知识科普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凌江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古今中外都相对比较稳定,社会越发展,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关注度就越高,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带来与精神压力有关的精神障碍,但它只是精神压力的危险因素,可能会提高疾病的产生概率,因此简单地把精神障碍归咎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没有科学根据。

人们对于抑郁症的一知半解不仅于此,还有人认为抑郁症是“个人隐私”,往往“三缄其口”;有人看到青春期叛逆的小孩,或者因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常常彻夜发愁的人们,就担心患上了抑郁症……

抑郁症困扰着全世界,全球有超过3亿人陷入到抑郁症的阴霾之中。李凌江表示,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估算约为4%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不相上下。但由于我国整体对于抑郁症认知不足,导致就诊率不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心理健康”,要求“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从社会需求看,现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人均寿命延长,原来很多见不到的老年精神障碍现在都见得到了,我们要做的是加强这方面的服务,同时不能忽略了其他人群的服务。

为了适用国家要求和社会需求,李凌江认为,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当前最为紧迫的有两点:第一,虽然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服务可及性还不够,我国现有精神医学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大精神学科方面人才培养,对于精神科同道来说,要适应发展趋势,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第二,公众对精神卫生疾病认识还不够,要继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大众了解什么是抑郁症,该如何寻求帮助。

“《医师报》连续多年开展的全国地铁联动主题公益巡展活动!不仅是为医者代言、为健康代言,更是传播科普知识、防治理念,呼吁全社会关注健康。”李凌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医师报》,也希望政府、媒体、社会团体、医疗机构能够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有“温度”的精神卫生知识深入千家万户,倡导百姓重视精神卫生健康,提升百姓身心健康水平。

孩子看手机不想上学,

是得了抑郁症?

医师报:儿童青少年放学回到家,手机不离手,有的甚至因此出现了厌学现象,这和抑郁症有关吗?

李凌江教授:手机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一个人有抑郁症时,他正常的社会活动,如学习工作失去动力,可能会用手机来消磨时间,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看手机和抑郁症之间有什么关系。

孩子一上学就喊头疼,

怎么判断是真病了,还是装病?

医师报:孩子一到学校就头疼、肚子疼、恶心、发烧,回家后症状就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

李凌江教授:这现象常见,一些小孩到学校就出现躯体和情绪方面症状,不能上学。可分几种情况,一是的确有情绪方面或者精神方面问题,影响了学习能力,不能上学。二是可能没有精神疾病,就是厌学,由于讨厌学校环境,就会在心理上生理上表现出恶心等排斥性症状。但也不完全排除有小孩到了学校,不想上学,装出身体不舒服,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相对少见的,一个人不愿意做一个事情,有很多方式来拒绝,没必要装病。

如果小孩到了学校,出现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症状不能上学,家长应找专业医生仔细分析,找出原因。

总喊“我不想活了” 的人,

不一定是矫情

医师报:“我不想活了,活着拖累家人” ,一些重病患者觉得成了家里的负担,有轻生念头。一个人面临压力时,他应该如何去寻求帮助?

李凌江教授:一个人说他不想活了时,周围关心他的人应该重视。任何人受到挫折或碰到不如意的事,得了某种精神疾病或其他躯体疾病,对未来丧失信心,可能会说“我不想活了”,从专业角度来看,他很少是说着好玩,一定是在表达一种诉求,这应引起周围的人或亲属高度重视,搞清楚不想活的原因。如抑郁症,应通过心理咨询或专业医生帮助。

“每天凌晨两三点睡不了”

魔咒怎么破?

医师报:每天凌晨两三点钟有人还没睡意,有人早醒了再也睡不着,魔咒怎么破?

李凌江教授:这是睡眠障碍问题,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有睡不着、睡得很浅、容易早醒三种情况,据统计,有20%到30%的人有这种情况。睡眠障碍还有其他表现,如梦游、发作性睡病等等。

睡眠障碍失眠的原因,一是可能有精神疾病。二是可能有躯体疾病,如因疾病带来的疼痛会影响睡眠。还有人单独地失眠。失眠跟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系、另外是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个人在白天清醒状态下能顺利地完成工作学习,睡眠就是好的。睡眠跟睡得早与晚和时间的长与短都没有必然关系。

出现睡眠问题,要寻求专科医生帮助,一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药物,二是让生活方式符合生物钟。还有就是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香薰等辅助,调整不健康睡眠方式或睡眠障碍。

精神药物会不会把人吃傻?

医师报:当一个人面临疾病压力或困难时,包括对抑郁症的治疗,会寻求很多帮助方式,其中一种就是药物,可有人担心吃药越吃越傻。

李凌江教授:精神药物应用,一是要有精神障碍诊断,如抑郁,只有达到抑郁症才需要吃药。二是诊断了精神障碍,也不一定要吃药,如轻度抑郁症不一定要吃药,中度和重度抑郁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三是精神药物对一个需要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利大于弊,药物副作用一定远远小于疾病带来的副作用,精神药物也不会把人吃傻。

每个人都会生病,要么是精神疾病

要么是生理疾病,请不要歧视!

医师报:如今还有很多人把抑郁症当做隐私,不愿意跟人讲,是不是有社会歧视或误解,我们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抑郁进行科普,让大众不用那么敏感,甚至于说可以敞开心扉地去讲。

李凌江教授: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在他某个阶段有可能会生病,抑郁症是其中一种。人得了病应该受到社会关注和同情,而不是歧视。但精神障碍古今中外都容易被打上特殊的疾病标签,得了精神疾病,周围人可能会害怕、会歧视。

从专业角度讲,应该要用科普告诉大众精神障碍是怎么回事,一个人出现精神障碍应怎么样寻求科学治疗回归正常。科普工作非常重要,就像《医师报》做的这次科普活动,就是非常好的公益活动。也希望科普不仅仅是在报纸上电视上,能深入到城市和农村每一块电子屏和每一个活动室,精神卫生知识真正进入到千家万户生活中。

注意啦!

看着性格开朗的人,也会得抑郁症

医师报:大家不敢相信,爽朗、明媚、灿烂、爱笑的人也会得抑郁症。

李凌江教授:一个人得不得精神障碍或得不得情感障碍,与他个性没有因果关系,有某些关系,如开朗乐观的人,可能不太容易犯病,但犯病不光跟性格有关,还跟很多危险因素有关。

这三个症状在一起

你可能得抑郁症了

医师报:很多人对有没有得抑郁症特别不好判断,有人睡不好觉,小孩爱玩游戏,出现这些情况不知道是不是抑郁症。大家对抑郁症一知半解,应该怎么样认识它?

李凌江教授: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在三种状态下是病理情绪,一是除了抑郁,还有睡不好吃不香、对生活没信心、自卑、精力不足等相关问题。二是抑郁和相关问题状态至少两个星期以上。三是状态已严重地损害了社会功能,如不能上学了、不能上班了,或生活不能自理了、不想社交了、不想出门了,需要医生做进一步专业诊断。

晚上做噩梦 总被人追 答案在这里

医师报:睡眠是人体休息和恢复的重要过程,但常有人被“好梦坏梦”缠绕,睡眠中梦境和心理健康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李凌江教授:梦的问题就是关于睡眠的问题,人类对睡眠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简单理解睡眠是对白天精神活动和躯体活动的调整。人类睡眠根据脑电波监测,可分为两段,一是睡着时,眼睛动得很快。另一种状态是眼睛不动。一般认为眼动阶段是在清理精神上垃圾,眼睛不动阶段,是在清理生理上垃圾。

从精神科医生角度看,梦跟白天精神活动有某种关系,如焦虑的人内心有很多压力,晚上容易做相关的梦。好梦噩梦不存在这个说法,做梦你在眼动很快时候醒过来,就记住了梦,不在这个过程中醒来,可能一晚上没做梦。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