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低调但高级的补药——板栗,中医临床常见有7种用途

发布时间:2024-11-09 13:50  浏览量:3

板栗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果”,品种超过300个,别称有栗子、栗果、风栗、毛栗等。分布范围很广,北到辽宁,南到岭南,东起江浙,西到甘陇,都有种植,在不少地方,板栗是当地的“名优特产”。

虽然板栗出身正、分布广、品种多,但古今地位对比,它属于“存在感越来越低”的产品:

1、在古代,板栗是“救命粮”——饥荒年代当粮食;是“干果王”——口感好保质期长;是“农家宝”——地位与桃李杏枣平齐;是“补益药”——大量医书医案有记载。

过去老一辈在秋冬吃板栗,解馋饱腹和强身健体两不误,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2、在现代,板栗虽然在网上购物、超市、菜场常见,但关注度和热度明显不如以前,很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一个是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板栗的平替很多;二是板栗需要煮炒、剥壳才能食用,处理比较麻烦,价格大多不便宜。

换句话说,在如今板栗的光芒没有以前那么耀眼了,慢慢变得低调起来。

板栗是一种奇特的坚果,承载了文化、美食、药材等功能

一个是寓意吉祥,在喜庆的日子端上板栗,有“大吉大利”的意思;

一个是长寿延年,不仅是指栗树是长寿树,树龄轻松突破百年,而且板栗产量比较多的地方,高龄老人、百岁老人也比较集中。

一个是泾渭分明,起码三个区别很明显:南北有别——南方做菜北方糖炒;大小有别——大的如鸡蛋,小的如玉米粒;公母有别——半圆型的是母栗,扁扁的是公栗。

一个是药食两用,板栗生吃、水煮、糖炒、炖煨都可以,能与大量食材搭配,勾起食欲;它还是优秀的药材,果仁内用外敷都可以。

中医认为,板栗味甘、咸,性温,归脾、肺、肾、大肠经,无毒,是补肾果、升气果、养血果、强筋果。如今板栗主要是吃果仁,有3个用途:

一是健脾养胃,这是最常见的,秋冬季吃板栗能固脾土,利中焦,益胃气,脾胃好了,全身就能慢慢通畅。板栗的养生功效可与黄芪、当归媲美。

二是补肾壮骨,很多人吃板栗是奔着补肾去的,中医认为板栗是“肾之果,肾病能吃”,而且肾五行属水,与肾对应。板栗能强筋骨,腰膝酸软的老人吃了能改善症状。

三是止血消肿,吐血、咳血、便血、鼻衄、尿血、口腔溃疡等都能够缓解,将生板栗砸碎后外敷在患处,能吸收脓毒,有利于消肿。

其实,板栗的功效远不止这些,板栗树、果、花、叶、皮等都有用处,起码有7个功效:

1、成熟饱满的栗肉,也就是栗子仁,剥开栗子壳和内膜露出来的鲜黄色果实,质实、软糯、味厚,是板栗功效的“主要代言”,一味补药。

栗肉煮熟食用可健脾滋阴补肾,生吃可化瘀消肿润肤,还可加入其它食材药材,如猪肉、羊肉、山药、红枣、薏苡仁、党参等,最有名的是与鸡肉同食。

2、不饱满的栗肉,就是扁平的栗仁,很多人认为不饱满的栗肉是“长残”了的,不仅轻飘飘的,而且外形比较难看,更主要是壳比较难剥开,通常用来喂养禽畜,其实是浪费了。

不饱满的栗肉也是一味补药,叫栗楔(音同些),煮熟吃能活血化瘀,生吃能治腰腿疼痛、治疗口腔溃疡、夜尿频多,通常生吃比较多。

3、栗子花序,味苦、涩,性微温,无毒,健脾止泻,清热活血,散结消肿,对久泻不利,大肠下血等病症有效果,也可用来缓解小孩食积。

4、板栗壳,也就是剥下来的棕红、棕黑色的外壳,需清洗、干燥后入药,其性平、味甘涩,可单用也可联合使用,单用能祛除风湿关节痛,联用多与茯苓、白术合用,能健脾燥湿,有一个中药制剂叫“栗壳散”。有的偏方用板栗壳来煮水止咳。

5、栗树皮,味苦、涩、性平,外壳呈棕灰色,内里是类白色,可内服和外用,内服能治口腔溃疡、丹毒、癞疮,外用需烧灰调敷,治瘙痒和消肿。

6、栗树根,味苦、性平,无毒,是一味气药,熬煮内服,可缓解牙痛症状,也可用于疝气偏坠、关节疼痛等症状。过去妇人月经不调、痛经,也是用炮制的栗树根和猪脚炖服。

7、栗树叶,味甘性平,微涩,可鲜用可炮制,入肺经,清肺止咳除喘,有用于治疗百日咳的记载,也可用于咽喉肿痛。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板栗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纤维素、果糖、维生素等,以及钾、钙、铁、磷等微量元素成分,利于人体吸收。板栗壳和皮、根等含有单宁酸、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鞣质等成分,对咳喘、除菌等有一定作用。

这7个方面,有的是以食为补、以养为补,有的是以通为补,有的是先泻再补,基本的考虑是扫清养生障碍,为进补打下基础。

不过,板栗虽好,也有一些食用禁忌和用药禁区,如:

发霉的板栗不能吃,会伤肝肾;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因为含糖量较高,容易引起病情波动;如果有习惯性便秘的人不能吃,会加重症状;长期患病久治不愈的人要慎吃板栗,防止胀气和不消化。

而且,板栗不能与牛肉、杏仁、草鱼、豆腐等食物同食,可能会产生胀、呕、痛、结石等问题。当前正值进补时节,板栗不能多吃,每天不超过10粒为宜。

标签: 中医 临床 板栗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