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宋朝时期(57)

发布时间:2024-10-23 10:52  浏览量:2

【历史小知识】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中原王朝,分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公元1127年四月,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五月初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定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承大宋皇位,改元建炎,是为建炎元年,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庙号宋高宗。大观年间(即1107—1110年),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刘昉的《幼幼新书》;本期介绍宋朝时期中医药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的《和剂局方》又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太医助教许洪团队在《和剂局方》的基础上校订的《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十七)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和剂局方》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容简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是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编者注:为宋代官办药事机构,包括两个部分:惠民局、和剂局。惠民局相当于药店,和剂局即制药工场。)编写的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中医方剂成药标准书。宋朝大观年间(即1107~1110年),当时朝庭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奉命曾加校正。后来宋朝南迁,至南宋绍兴十八年(即1148年),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因此《和剂局方》也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又陆续增添绍兴、宝庆、淳佑(编者注:宝庆、淳佑均为理宗赵昀的年号)年间等有效验方。

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

后来南宋太医助教许洪对《和剂局方》进行了细致的校订,并将《指南总论》3卷附入书中,专论药物炮炙和修治。此外,许洪还将《得效名方》及其他有关方剂附入其中,并编成《和剂指南总论》(又名《药石炮制总论》)冠于篇首。这样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载方788首。每一门下分列医方,详述其主治、配伍、药物炮制及制剂用法等。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科、五官科等病证。《和剂局方》其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卷之一:治诸风(附脚气),包括至宝丹、灵宝丹、润体丸等方剂。

卷之二:治伤寒(附中暑)。

卷之三:治一切气(附脾胃、积聚)。

卷之四:治痰饮(附咳嗽)。

卷之五:治诸虚(附骨蒸)、痼冷(附消渴)。

卷之六:治积热、泻痢(附秘涩)。

卷之七:治眼目疾、咽喉口齿。

卷之八:治杂病、疮肿伤折。

卷之九:治妇人诸疾(附产图)。

卷之十:治小儿诸疾(附诸汤、诸香)。

附录:附《指南总论》3卷,起到导读作用。其中卷上论述处方法、合和法、服饵法、用药法、三品药畏恶相反、服药食忌、炮炙三品药石类例;卷中和卷下以证论方,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14门证候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

《和剂局方》初刊于宋代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以后,现存的版本出版时间各有不同。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次调整。在历朝历代中医方药书中,《和剂局方》是继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后医家选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方药书之一,其中书中所载之方至今仍为中医临床所常用,如三拗汤、华盖散、藿香正气散、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四君子、四物汤、逍遥散等。元代·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书中曾说:“《和剂局方》之为书也,可以据证验方,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制,寻赎见成丸散,病痛便可安痊。……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明代·袁元熙在崇祯丁丑年间(即公元1637年)重刻的《和剂局方》中叙中写道:“唯有宋之《局方》酌今准古,中正和平,诚保命之丹经,医门之秘笈也。……然方书太多,恐涉庞杂,独此《局方》,集今古诸方之大成,于每方下必注以数语,则分论亦甚详矣。”

【桃花岛陈药师评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颁布的一部规范化、标准化的中医药制剂方书。后经多次修订校正,收录了大量有效方剂,这些方剂大多经过临床验证,疗效确切,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书中还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制剂方法以及用药禁忌等,为中医药制剂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编撰和校订人简介


(1)陈承:生卒不详,北宋医学家,曾祖为宋初名臣陈尧佐,宋代武林(今安徽贵池)人【也有人说是阆中(今属四川)人】。曾任宋代将仕郎(编者按:宋代从九品官)、药局审定处方官,于宋大观年间(即公元1107~1110年)与陈师文、裴宗元等共同校正《和剂局方》。陈承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居住在淮阴,他从小刻苦钻研医学,尤其对古代医学典籍有着深厚的兴趣,将《神农本草经》和《图经本草》二书合编,并附上自己的见解和古今医家论述,于元祐七年(即公元1092年)编成《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他临床用药谨慎,在《 苏沈良方》中载:“士人陈承善医,投一药遂定。”陈承在《本草别说》一书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正是他创说了“细辛不过钱”的古训。他平时好用凉药,后世曾有“陈承箧里一盘冰”之谚语。


(2)裴宗元:生卒籍贯不详,北宋医学家,宋徽宗时任太医令。行医于宋代越中(今浙江绍兴)等地区,大观年间任奉议郎(编者按:宋代从六品官)、高任太医令兼药局审定处方官等职,奉命与陈师文、陈承等校正并编辑《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还撰有《药诠总辨》3卷。


(3)陈师文:生卒不详,宋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朝奉郎(编者按:宋代正六品官)、高任尚书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总管等职,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主修官之一。他与陈承裴宗元三人上《进表书》给朝廷建议修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他们认为:“然自创局以来,所有之方,或取于鬻(yù卖)药之家,或取于陈献之士,未经参订,不无舛讹(chuǎn é谬误或差错的意思)。虽尝镂板颁行,未免传疑承误。故有药味脱漏、铢两过差、制作多不依经、祖袭间有伪妄,至于贴榜,谬戾尤多。”于是他们经多方搜集资料,严格校订,“校正七百八字,增损七十余方”成《和剂局方》。在修订过程中,他们不仅删除了重复的内容,还补充了缺失的部分,使得《和剂局方》更加完善。他们为改变部分医方取自民间并缺乏根据的缺陷,采取了“或端本以正末,或溯流以寻源,订其讹谬,折其淆乱”的措施,确保了医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编著有《指南总论》。


(4)许洪:字大可,生卒不详,宋代建宁府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人,许洪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祖父及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这为他日后的医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洪曾供职于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当一名辨验药材小官,后来敕授为太医助教。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许洪奉宋宁宗诏旨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进行再次校订。

他不仅对原书进行了详细的校勘和注释,还增入了《增广太平和剂图经本草药性总论》、《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和《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诸品药石炮制总论》三部医学著作作为附录。这些附录著作不仅统一了中成药的配伍、炮制加工和制备方法,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辨证论治中“方证用药”诊疗模式的发展。除了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校订和增补外,许洪还撰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三卷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诸品药石炮制总论》一卷等医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洪在他增写的《指南总论·卷上·论合和法》中这样写道:“凡汤、酒中用诸石药,皆细捣,罗之如粟米,亦可以葛筛令调,并新绵襄,纳汤、酒中同煎。凡合圆、散药,先细切,曝燥乃捣之。有各捣,有合捣者,并随方所言。其润泽药,如天门冬、干地黄之类,并细切、曝,独捣令遍碎,更出细擘曝干,若逢阴雨,亦可以微火烘之,既燥,小停,冷乃捣之 。”

进表书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