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云南”新时代:古今爆款怎么说,书记省长怎么看,16州市怎么干
发布时间:2024-07-18 00:43 浏览量:42
汉武帝是第一位为云南点赞的皇帝,马可·波罗是第一位给云南点赞的外国友人,徐霞客是第一位为云南点赞的自媒体大V,杨慎是第一位为云南“折腰”的状元,武侠宗师金庸被誉为“精神大理人”……
1941年《五华楼:关于大理民家的研究》一书中,菲茨杰拉德写道:“大量游客会发现并涌入神奇美丽的滇西,那一天应该到五十年后才会来临。”
菲氏的预言,如今变为现实。
2023年,云南省委书记王宁欢迎大家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话题强劲“破圈”,现已成为云南形象品质的代名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深刻揭示了一场高质量的文旅,所能为人构建的灵魂质量。
7月2日,云南省政府座谈会提出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共同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指出打造这一品牌得天时、居地利、具人和。
省委领导多次提出要让游客“留下来”,2024年一季度云南一半的游客来自省外、“回头客”占比超过3/4。流量变“留量”,从而产生注意力经济,而注意力经济便是属于这个时代文旅的新质生产力。于是,“旅居云南”便乘势而起。
得天时:古今“爆款”出云南 应时而起好运来
都说Timing很重要,言之有理。早在十年前,携程集团云南公司副总经理杨薇璐便提出让“云旅派”变“云居派”的思路,她认为,从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到自然景观、少数民族风情都非常有特色,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这些条件都使云南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旅居优势。
旅居优势首重得天时。
天时比较玄奥,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云南旅游“得天时”,可以理解为得“爆款”引领。从名人名语、文学力作到热门影视、短视频热梗,云南旅游,从不缺话题。
2100多年前,汉武帝就梦见了彩云之南,并心向往之。作为云南旅游首席代言人的“徒步祖师”徐霞客,对云南的偏爱“有恃无恐”,“竹杖芒鞋轻胜马”般深入被世人认为瘴疠蛮行的蛮荒之地。
《滇游日记》的文本深处,有中国人为何旅游最先觉的冲动,向往“创造性的活法”的徐霞客,在万物有灵的云南,抒写自在逍遥的壮阔。
明代大家杨慎谪滇期间,泛览云南之山川风物,抚慰其失意之痛,遍游滇南,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历尽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在轮回的磨难中被云南击中心灵归处。
他尤爱昆明气候,《滇海曲》妙赞“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对大理情有独钟,对月饮酒,何等闲适。寄情于山水的书履漫记,记录着洞穿历史、笑看风云的豪迈情怀,这份古代稀缺的力量感与生命力,与云南山川锦绣相得益彰。
明朝,中原至云南移民30多万人,“原籍南京”的民间说法并非无据。虽至传言中的烟瘴之区,但“新滇人”并未躺平,来到春光永驻、气候宜人的坝子,诧异竟是风水宝地。因犹似故里,让江南人有种“宾至如归”之感,顿生欣慰。遂开山拓坝,辛勤耕耘,上演“吾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景剧。
“根”一旦接了地气,生命力便尤为旺盛,“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高石坎”写进了老昆明人的家谱,似乎也变得合乎逻辑,复合文化的地理概念,演绎着“江南亦云南”的一体两面。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昆明城市人口膨胀至近四十万。西南联大学界精英,中央机器厂技术科员,美国飞虎队,纷至沓来,人才荟萃。现仍有各界精英及后人留居云南,因战争的不幸带来的文化幸运,让云南更显厚重与中庸。
洛克是第一位想“葬身”云南的异乡人,1922年他从泰缅边境进入云南,在玉龙雪山下玉湖雪篱村,一住便是27年。他说“宁愿死在风景优美的山上,也不愿孤独待在病房”,他用余生怀念云南,爱至灵魂深处。
美国人林登来到云南的大理喜洲,开民宿、办学校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国内,诸多名人都将云南作为定居宝地,北京导演张杨就是其中一位,他的镜头下白族人的柴米油盐,亦有叶永青、韩湘宁等久居云南艺术家的写意生活。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大理人”接踵而至,探索着有关文学、艺术与生活本味,引领着大理的先锋时期。
1959年的《五朵金花》、1964年的《阿诗玛》、1994年的《孽债》、2003年的《一米阳光》、2023年《去有风的地方》《漫长的季节》,源源不断的影视爆款,不断引领云南旅游风向标。
滇系红人带着云南山歌、方言、美食美景相继出现,种种元素在互联网大时代融合碰撞,成就了云南地域文化的火热,生动演绎“抖音的首都在云南”。
当然,天时也可以理解为“大势”,就是“贤者先观其大”的“大”,是社会趋势与发展方向。2023年中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接近900亿元,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13万亿元。
抓住银发经济的机遇,“黄金十年”的起点,万亿市场潜力待挖掘。随着养老康养、县城游趋势热度,应时而起、顺时而行、乘时而为,云南旅居产业可谓时已至。
居地利:“老天赏饭吃” 云南气候交通宜居资源优势
那么,是什么最吸引国内外友人,对云南心驰神往并安家落户?
“地高暑自消”的气候优势便是答案。云南位处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属高原季风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般温和气候,极适宜居住。进入三伏天,国内气温持续“开挂”,在“上海热到全国第一名”登顶热搜的同时,千里之外的云南独享着一份天赐“凉”机。占全省73.6%区域的95个县,享受着夏日19℃的清凉。
避暑,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刚需”。据行业数据显示,中国避暑旅游及相关市场规模已达1.2万至1.5万亿元,潜在有效避暑需求人口约 3亿。携程此前研究报告:全国20个“火炉城市”居民出游意愿高达82.1%。
避暑经济,正成为拉动消费新的增长点。“网红”城市年年有,云南“王者”地位稳。因为云南不仅适合避暑,也适合避寒,气候四季如春,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是全球公认的度假宜居养老胜地。
其次便是中南半岛中心的交通区位优势。作为国家定位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更大的交通格局正在加速成型。
省际省内环线织密,孟中印缅通道在内的多条国际通道开通。铁路方面,从昆明出发,1小时抵达滇中城市群,2至5小时通达周边省会。航空方面,云南是亚洲5小时航空圈中心,共有15座民航机场,数量在全国各省中排名前列。在外地游客和散落云南的旅游资源中,昆明可谓“坐收渔利”。
在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托起下,万千景观,别样风情,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历史、民俗、节庆、美食、服饰等引领云南文旅蓬勃发展。此外,优质的学校和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设施和服务体系,适中的生活成本,畅通的公共交通系统,这些都是选择安家云南的理由。
近年来,多位驻缅甸、老挝、越南大使回国后都选择在云南定居买房。定居云南的外国友人不在少数,云南人骨子里的自由,是吸引他们的天然纽带。云南是最大程度保留道文化的省份之一,不是博物馆式的保留,而是天人合一的行为方式,是自由与平等的洒脱气质。
因此,地球孕育出“变化多端”彩云南,可谓地利。
人和:“众人拾柴火焰高” 因地制宜的创新模式
何为人和?那便是十六州市因地制宜的创新模式。以版纳、大理、昆明等地在打造全域旅游+康养文旅IP的道路上,深耕多年。曲靖、红河、临沧等正发挥各自的地域特色,持续发力。
无处不飞花的春城昆明。汪曾祺的雨,沈从文的云,林徽因的坚韧,让昆明有了灵性。从胜似人间四月天到春城无处不飞花,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底蕴,让昆明拥有陷入打卡式旅游的现代人,重新恢复创造性旅游的“灵晕”。任何有关宜居的城市榜单,昆明总能占据一席之地。
2023年昆明全年旅游总收入高达4320亿元,相当于云南全省2014年的人流量、2016年的总收入。昆明近年来人口净流入趋势较为明显,10年增长了207.1万人。仅次于上海、广州、西安等头部城市。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868万人,较2022年末增长8万人,增量居全国第八位。“每10个在昆明买房的人中,就有3.5个来自省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昆明纵深挖掘滇池大IP,持续吸引省外人群。
诗与远方不倒的滇西大理。“东方日内瓦”“风花雪月城”“有风的地方”,大理的盛名,已无需赘言。近年来吸引了近10万外来人士定居,其中文艺界人士近2万人,他们,被称为“新大理人”。
截至2023年末,大理州常住人口334.2万人,较上一年增加3.7万人,增量仅次于省会城市昆明,在人口负增长的大背景下,地级市保持人口增长态势,魅力可见一斑。
随着“躺平”和“数字游民”概念火热,又给大理带来了新的热度。“大理热”总会周期性掀起,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城市精英前来避世。靠的不仅是苍山洱海独美的风光,更深层,是大理这座城市所代表的时代情绪。今年火爆的阿勒泰,与之同理。
早在1941年,老舍《滇行短记》描写大理:“在晴和的阳光下,大家从容做着事情,使人感到安全静美。”种种有关大理的美好意向,都离不开自由与舒适。通过提供情绪价值将地域文化与群体心理联结起来,大理“符号化”为当地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是旅居产业发展最大的底气。
“北方老铁”的避寒圣地,每到冬天,“西双版纳过冬”都会成为各大社交软件的热词。每立方厘米3万个负氧离子,是三亚的三倍,但房价却不到它的三分之一。
于是,西双版纳取代了三亚,成为“北方老铁”们避寒福地。没有任何城市能拥有这样的实力,把售楼中心变成了喧嚣的景区,人头攒动的卖房直播间里,网民摇身一变成为业主,只为抢购一套南北通透的旅居之所。
2023年11月起涌入西双版纳旅居的十几万人里,有20%的人选择在当地买房。西双版纳以景洪市区为支点,不断延伸城市旅游触角,逐步形成全域旅游的格局。
人文底蕴滋养的滇南重镇。红河州,偏居云南东南一隅,因一条红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州而名。下辖县蒙自、开远、个旧、弥勒、建水,皆入选“2022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建水作为紫陶发源地,拥有始建于唐的千年古城临安,与杭州“撞名”,于是吸引着灵气,就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美誉。
蒙自,电影《芳华》的取景地,过桥米线的故乡。滇越铁路故事源于此,第一个海关、第一个邮政局等,上演历史上诸多传奇。以“南方鹤岗”出圈的个旧,最大名片是“锡都”,《云南7万一套四季为春》爆款文让其因低房价成了新晋网红,作为一个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已成功转型为公认适合旅居养老的“春城”。
而弥勒作为昆明的“后花园”,不止有卷烟和温泉,还有因人造景观闻名东风韵,因其负氧离子含量超过8000个/立方厘米,被誉为天然氧吧,旅居圣地。
“血脉觉醒”的清凉曲靖。2023年暑假,曲靖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区,每天接待超过20万游客。来自川渝的避暑大军,每天准时在南城门广场,开启夏日“圆舞曲”。
曲靖依托清凉资源,抓住了从“旅游”到“旅居”的新机遇。旅游总收入从2019年全省第8上升到2023年全省第6,五年来进步全省第一。沪昆高铁沿线,交通便捷,人文环境优异,平易近人的物价消费,让“清凉曲靖·避暑天堂”的品牌辐射力持续提升。
北回归线上的恒春临沧。临沧好山好水好空气,中国的“气候宜居城市”与“恒春之都”,是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块净土。森林覆盖率达到70.2%,全年平均气温18.5°,是云南的阿勒泰,拥有“向云端”的惬意生活。
6月省长喊话房地产市场也释放着强烈信号:要立足重点城市房地产住房消费的省外、州市外、本地购房“三个三分之一”特点,针对不同区域购房群体开展精准营销。可以说,旅居云南的定位,起到多重作用。
云南“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将云南建成人们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繁花似锦、四季如春自然令人心驰神往,但让“云居者”能长期扎根于城市一同成长,则需要更多经济驱动力。
云南矿产、绿色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和生物优势显著,均处于全国前列。绿色能源自2020年起跃升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全省10个重点产业中,生物医药、绿色能源、有色金属、烟草4个产业产值在3000亿元以上。
随着人流涌入,产业资源、服务资源以及其他关键要素也会相继投入。人流和信息流的进入,也会引发观念更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让我们回到旅居的内核:更好地促进经济,而经济更好地滋养旅游,这个逻辑,让“旅居云南”品牌并不是一个被抽离出来的、纯概念口号。所以,它既是升级,亦是回归。
产业和文旅结合的故事会怎么展开?让人心生期待,让人拭目以待。
(来源:拥抱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