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科学认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4-10-16 15:01 浏览量:18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锚定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重大部署。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具有内在统一性。必须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三大属性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贯通和体现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一起来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等的深入阐述——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锚定这一目标,对从现在到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这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特征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科学概括、高度凝练,必须科学认识、准确把握。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制度安排,不仅承载着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功能,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政治力量的运作和社会关系的构建,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对于把握教育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教育的政治属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从教育目的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体现出教育浓厚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往往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例如,在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吏和文人;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和管理人才。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仍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各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活动和课程,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输送人才。
二是从教育内容看,政治始终影响着不同教育内容的选择。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会将符合其政治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等纳入教育内容,培养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在现代社会,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包含了本国政治制度、法律法规、政治文化、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三是从教育制度看,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一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决定着这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这个国家教育发展道路的方向。国家制度的变革也通常会引起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都直接受到政治决策的影响。
四是从教育功能看,教育的普及可以提高国民政治素质,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从而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教育可能通过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等,促进政治稳定;还可能通过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为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动力和人才支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育政治属性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教育还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意识的公民,以便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凸显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也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人民属性是社会主义教育与其他性质教育的根本区别
教育的人民属性强调的是,教育服务人民,教育为了人民,教育依靠人民,教育成果由人民共享。教育的人民属性是由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的。在阶级社会,教育并非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因为只有统治阶级和少部分人能够享有教育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人民属性才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教育的人民属性是社会主义教育与其他性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正确认识教育的人民属性,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要为了人民。教育是民生之基,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教育的人民属性强调,教育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服务于人民,体现人民意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要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作为全社会的公共财富,应该以服务人民为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待;教育要贯穿个体的生命历程,为人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二是教育要依靠人民。教育既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事业,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在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时,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时,也要充分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使教育改革方案更加符合教育实际和人民需求。
三是教育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获得感。教育的人民属性强调,办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使全体人民在奋斗中享有更多教育获得感。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扩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消除地域、性别、经济状况等造成的教育不平等;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教育的人民属性,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在2024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下,我们党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发展差距,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发展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人民属性要求我们必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来思考和实施教育,为了人民办教育,依靠人民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三、牢牢把握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属性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因此,教育是国之大计、民之根本,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与国家的长远战略紧密相连。在推动社会进步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对国家发展起基础性作用。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的主要途径。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其制造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使得德国在制造业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众多的科学家、企业家和创新人才,为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教育还承担着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推动文化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二是教育对国家战略具有支撑性作用。教育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建设教育强国,能够有效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不仅有助于国家在科技、经济等领域占据优势地位,还能切实丰富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三是教育对社会进步具有先导性作用。教育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教育与研究机构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孵化器,对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关键作用。教育还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载体,能够传播先进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成员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可以为社会的变革提供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持,引导社会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公平的方向发展。
四是教育对经济发展起推动性作用。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要求,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教育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教育服务业、教育出版业等,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教育还可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是教育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促进性作用。教育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人才支持。这些人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示中国的形象和实力,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合作和支持。此外,通过开展教育国际合作,既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可以向世界输出我国的优秀教育文化和教育经验,增强我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人才资源的激烈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3] 在2024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教育战略地位和教育战略属性的高度概括。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如今,我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教育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教育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推动教育发展,将教育与国家的长远规划紧密相连,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公平,使教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占据有利地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具有内在统一性。其中,政治属性体现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人民属性体现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战略属性体现我国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这“三大属性”的概括和凝练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央关心、人民关切、社会关注相呼应,深刻体现了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洞察。面向未来,如期建成教育强国必须准确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并将其贯通和体现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
注释
[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